解國虎(云南省紅河州金平縣馬鞍底鄉畜牧獸醫站 661509)
淺析規模化養殖場污染的治理與建議
解國虎(云南省紅河州金平縣馬鞍底鄉畜牧獸醫站 661509)
近年來,畜禽養殖業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迅速,畜牧業已成為農業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但與此同時畜禽養殖場戶所產生的大量排泄物給周圍環境造成較大壓力,導致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也不同程度制約了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如何治理規模化養殖場排泄物的污染,已成為畜牧部門重點探索和研究的問題。
隨著養殖業的快速發展,傳統的一家一戶養殖模式正逐漸被規模、集約化養殖所取代。畜禽養殖業以養豬和養雞為主,由于規模豬場數量多產生的排泄量大對環境的污染最為嚴重,因此畜禽規模養殖場的排泄物治理以規模豬場為主。未經處理的養殖場糞尿直接排放,既對畜禽場周圍環境造成污染又對地下和地表水源造成污染危害畜禽及人體健康。
當前,已經把畜牧業生態化建設作為畜禽養殖減排增效的關鍵措施來抓,嚴格按“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采用過程控制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的方式,優先應用“干濕分離、雨污分流、就地結合、就地利用”的模式,實現養殖排泄物全部資源化利用。對養殖戶按存欄數量進行分類,加快對中小型業主的培訓,同時對大型養殖場進行規范管理,建議建污水處理站。對養殖戶數量多、存欄數量小、以家庭分戶養殖為主的地區,應逐漸引導農民向集約化模式發展。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倡導應用循環經濟理念,實現現代化農業生產的清潔生產和產業間協調發展。對種植業和養殖業進行合理配置,依托大量剩余的秸稈和未能有效利用的畜禽糞便,在拉長“秸稈飼料-畜禽糞便-沼氣與渣-肥料還田”產業鏈上下功夫,形成生物制能的循環利用模式:“家庭廁所-家庭養殖-莊稼秸稈-沼氣(做飯、照明、取暖等綜合利用)-農用有機肥-農作物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
建立無害化標準示范場,利用政府項目支持,選擇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基礎條件的規模養殖場,進行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建立“畜禽場糞便污水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模式示范,以推廣普及畜禽污染防治技術,提高糞便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對已建的畜禽養殖場,要按總量控制的原則,根據其環境功能區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分批整治,限期治理。
為提高養殖場主對污染治理重要性的認識,要運用各種媒體,多渠道開展沼氣治污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各養殖場主對污染治理工作的政策和法律知悉度,調動其治理積極性。同時,采用組織培訓會、參觀學習等方式,加大先進實用治理技術和經濟有效模式的推廣,提高養殖場主對污染治理重要性的認識,使全社會都關心和支持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排泄物治理工作。
各地要按照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分級管理權限規定,嚴格執行新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戶)環境影響評價的“三同時”制度。未批先建且已建成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應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處理,并在落實污染防治措施、完成限期治理任務及相關環保要求的前提下,依法補辦相關審批手續。
環保部門要認真落實畜禽養殖場排污許可證制度。向環境排放畜禽養殖污水的規模化養殖場,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申領排污許可證。各鄉鎮畜牧獸醫站要加快落實畜禽養殖場(小區)備案制度,督促落實畜禽排泄物綜合治理與資源化利用措施。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必須按一場一檔要求建立養殖檔案,明確生產狀況、排泄物治理與資源化利用狀況。
各鄉鎮要根據不同的區域,因地制宜,合理規劃設置畜禽場的規模、數量、品種,嚴格畜禽養殖場審批制度,實行區域化生產。總之,規模化養殖場排泄物污染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既要保證市民吃上放心肉,又要保證環境不致惡化,水源不被污染,土壤不被破壞等問題。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宣傳,提高養殖戶環保意識,提高廣大養殖戶的科技水平,掌握養殖業清潔生產技術,切實解決養殖場排泄物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