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經
(山西省呂梁市畜牧技術推廣站033000)
推行『四化』養豬 提高養豬經濟效益
王永經
(山西省呂梁市畜牧技術推廣站033000)
當前生豬養殖業正面臨效益下滑,生產方式落實,產能嚴重過剩,飼料成本攀升,畜產品質量安全壓力增大,資源生態環境約束趨緊,疫病防控風險較大等不利因素,這些已成為制約呂梁市生豬產業健康穩步發展的主要瓶頸。生豬產業如何走出困境,筆者提出應實現現代化,強調從4個方面推進。
生豬養殖;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發展方向;呂梁市
近年來,呂梁市養豬業發展迅速,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生產方式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目前養豬業正由傳統型向現代型轉變,由粗放型飼養向技術集約型、資源高效利用型、環境友好型轉變。據業務主管部門統計,2013年,全市生豬存欄70.45萬頭,出欄109.62萬頭,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戶發展到192戶,年出欄生豬占全市出欄總量的32.7%。
當前,生豬養殖業正面臨效益下滑,生產方式落后,產能嚴重過剩,飼料成本攀升,畜產品質量安全壓力增大,資源生態環境約束趨緊,疫病防控風險較大等不利因素,這些已成為制約呂梁市生豬產業健康穩步發展的主要瓶頸。同時也給廣大畜牧獸醫工作者提出了一個嚴峻課題。生豬產業如何走出困境,實現現代化,筆者認為生豬養殖應做到以下4點。
只有實現生豬養殖標準化,養豬企業的規模才能不斷得到擴大,否則即使擴大了規模,管理跟不上,很難收到好的效益。面對當前面臨的困境,結合呂梁市生豬養殖實際,應大力推廣標準化養豬“150”模式,即建一棟全封閉式標準豬舍(規格為9m×24m)進行標準化飼養,每批出欄肉豬150頭,一年出欄3批。采取此種養殖方式,可將良種+良舍+良料+良法4大要求整合配套,采用保溫隔熱材料、濕簾降溫、負壓通風、自由采食、沼氣配套、同源引種、全進全出的一種標準化養殖模式,徹底解決傳統養殖模式存在的冬天冷,夏天熱,溫差大,通風困難,氨氣重,環境污染嚴重的3大難題。采用該模式飼養,平均每批生豬可提前出欄20d以上,每頭可節本增效100元以上。
根據呂梁市業務主管部門統計數據,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占年出欄總量的比例由2010年的29.3%增加到2013年的32.7%,全市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在不斷提高。在總量不變的情況下,通過規模化養殖,每頭豬的人工成本會相應降低,整個生豬產業的控制以及生豬市場的調控就相對容易一些。從呂梁市生豬養殖的實際出發,當前應大力推廣實施化養豬技術,即規模豬場自動飼喂和設施配套,采用自動喂料系統,將干飼料或液體飼料從料罐輸送到豬只采食的料槽中,通過人工設置時間,實現目標時間段供料。這樣,喂料量可以根據每頭豬的不同食用量進行調節,提高喂料量的準確性,既降低員工的勞動強度,又減少飼料的浪費,也降低了豬群的應激性,確保豬舍最適宜的環境。據初步估算,使用自動飼喂系統的有形效益:每噸飼料可節省費用19元,人工喂料每人可飼養育肥豬300~350頭,自動喂料每人可喂育肥豬600~700頭,減少勞動強度90%以上。以萬頭豬場為例,僅飼養人員一項,每年可減少開支20萬元以上。還有無形效益,如定量喂飼母豬食量控制標準,有效地控制了懷孕母豬膘情,使產仔率提高,降低流產率,提高母豬懷孕周轉率,減少存欄淘汰率,保育豬和育成豬可提前10~15d出欄,降低成本。
豬養的再好,最終的目的是要出售去實現盈利。如果產業化程度不高,就會跟市場脫節,從而出現供不應求時,豬價升高。在供大于求時,價格出現大幅下滑,養豬場就得賠錢。大多規模養殖場都是把養豬當夢想,當事業,當信仰去做,但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報酬,說到底沒有形成產業化。根據呂梁市實際,養豬業要推廣“飼料生產→種豬繁育→商品豬養殖→豬頭深加工→肉食品連鎖專賣→有機肥生產一條龍”的生豬產業化發展模式,形成龍頭企業引領,園區承載,廣大養殖戶積極參加的發展格局,真正通過養豬,達到盈利的目的。
沒有品牌,生產的豬產品就不會產生相應的附加值,只能隨行就市。品牌是什么?品牌就是給消費者信心,給消費者保障,給消費者提供好的服務和好的品質。品牌是有內涵的,有底蘊的,有一定魅力的。從呂梁市實際出發,生豬養殖要打品牌戰略,提升豬產品附加值,逐漸擺脫生豬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的消極因素,把呂梁市豬產業做大做強,進一步提高養豬經濟效益。
王永經,男,山西省孝義市人,大專,高級畜牧師,主要從事畜牧技術引進、示范和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