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妹 趙麗祥 龔華芳
(江西省進賢縣畜牧局331700)
保育豬早期護理中的飼料營養
羅曉妹 趙麗祥 龔華芳
(江西省進賢縣畜牧局331700)
保育舍的主要任務是讓斷奶仔豬平穩地過渡斷奶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定點采食、定點睡覺和定點排泄)并保持較理想的生長速度。而平穩過渡斷奶期,營養及飼喂顯得尤為關鍵。
由于斷奶,失去了母親的庇護和口糧,再加上分欄、合群等行為干擾,斷奶仔豬處于動蕩的應激狀態。并且4周齡斷奶時,消化系統等均沒有發育完善,斷奶后需要一段時間的調整和適應。而斷奶期的應激更是大大阻礙了消化和吸收系統的發育,因此好的營養護理至關重要。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保育仔豬的早期護理。
哺乳仔豬早期補飼的目的是為了斷奶后仔豬盡快地適應飼料環境,熟悉飼料的形狀和味道,提高斷奶后的飼料采食量。仔豬在14日齡左右胃中開始產生少量的鹽酸和消化酶,因此,仔豬出生后大約2周左右,就可以采用圓盤式的飼料槽,添加少量的開口料,讓其慢慢從玩中學會采食。一旦吃了開口料,胃中產生的酸和酶即迅速增加,加快飼料的分解吸收,而且胃里有酸,有害菌如大腸桿菌就不會繁殖。
如仔豬很快適應斷奶,采食飼料,胃中的食物加快刺激分泌新的消化液,斷奶豬即會正常消化食物,吸收營養,適應保育舍的環境。
如果斷奶后,仔豬不適應保育環境,僅采食很少飼料,則胃酸等消化液分泌急劇減少,胃中的酸度降低,適合有益菌的環境遭到破壞,而損壞腸道吸收的有害菌成倍增長,最終導致仔豬營養不良、消瘦,成為僵豬,甚至死亡。
豬只都是群居生活的動物,習慣了母豬集中放奶的喂養方式,喜歡爭搶,并常常會去模仿同欄的豬只行為,包括采食、睡覺和排泄。因此,豬只到保育舍后要創造條件讓其可以同時采食,當其聽見或看見其他豬只從料槽中拱出飼料時就會被引誘,以增加采食量。
出生后,母豬大約每間隔1h就會叫喚仔豬吮乳,而一旦斷奶,仔豬就要離開母豬,獨立生活,自己尋找飼料和水源,所以盡早調教是必須的。初期,也要模擬哺乳期的習慣,每間隔1h飼喂一次(以后逐漸加大間隔時間),并敲擊料槽,形成條件反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而飼料形態上,從液體的乳汁轉換成固體飼料,需要一個過渡。因此,在仔豬調教階段,可以在飼料里添加少量的水,用濕拌料逐漸過渡到粉料、顆粒料。原因是濕拌料需要增加人工來加水攪拌并且容易變質、而粉料浪費很多,所以,過渡到使用顆粒料飼喂。
因仔豬剛斷奶,飼料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則,在保證豬只隨時可以有飼料采食的同時又要杜絕浪費。如果料槽中一次性投喂了大量的飼料,仔豬在吃料時口腔流出的唾液會使飼料結塊、霉變,影響飼料的新鮮度,引發仔豬腸道疾病。另外,仔豬咀嚼后,會剩下為數不少的粉料,粉料覆蓋在飼料上,也會導致仔豬拒食。所以,投喂的飼料既要充足又不浪費。
豬只是群居的,并且喜歡爭搶,所以在設計料槽時,要最大限度地減少飼料的浪費,又要盡可能地照顧到豬只可以同時采食,以提高采食量。圓形的飼料料槽比其他類型的料槽更能做到這點。每天都要檢查料槽的出料口,清理結塊飼料和被糞便、尿液污染的飼料,以增加飼料的新鮮度和采食量。
羅曉妹(1978.1-),大專,助理畜牧獸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