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左曉(山西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30027)
羊小反芻獸疫疫情發生后的思考
張艷紅 左曉(山西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30027)
小反芻獸疫是由小反芻獸疫病毒引起山羊、綿羊及野生小反芻動物發生的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臨床以發熱、口炎、腹瀉、肺炎為主要特征,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傳染病。
小反芻獸疫在我國流行時間不長,但并不是一種新病,1942年該病首次在非洲暴發,2007年由境外傳入我國西藏。
小反芻獸疫潛伏期一般為4~6d,短的1~2d,長的可達10d。小反芻獸疫主要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傳播方式主要是接觸傳播,發病羊的眼、鼻、口腔分泌物及糞便攜帶大量病毒,是主要的傳染源,可直接感染其它健康羊只,也可通過污染的飼料、飲水、衣物、工具、圈舍和牧場等間接感染其它羊只。病羊咳嗽、打噴嚏形成帶有病毒的飛沫分散到空氣中,臨近的羊只吸入也可引起感染發病。小反芻獸疫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多雨季節和干燥寒冷季節多發。其感染動物主要見山羊和綿羊,以山羊發病較嚴重。
2014年4月,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一養殖場送病料進行實驗室檢測,經實驗室診斷送檢病料為小反芻獸疫陽性,后經國家外來動物疫病研究中心確診為小反芻獸疫疫情。
該養殖場曾從山東某地調入羊后與該場原有羊只混群飼養,一周后,羊群出現食欲不振的癥狀,繼而部分羊只出現體溫升高、咳嗽、流濃性鼻涕、眼結膜潮紅、部分羊還伴有口腔糜爛形成潰瘍,腹瀉。剖解后可見肺部充血,間質腫脹,心肌出血,盲腸、結腸有條紋狀出血。
經專業人員采集口鼻棉拭子和血清分別進行小反芻獸疫RT-PCR和阻斷ELISA檢測,檢測樣品呈陽性,判定為疑似小反芻獸疫。后經國家外來動物疫病研究中心確診為小反芻獸疫。
按照 《小反芻獸疫防治技術規范》和 《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的規定,當地政府立即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對疫點的發病羊進行了撲殺和無害化處理。對疫點的圈舍、場地、飼草、墊料等污染物分別進行了清掃、焚燒、消毒等無害化處理。封鎖疫區,禁止牛、羊等反芻動物出入,在疫區設置動物檢查消毒站,對受威脅區和疫區的健康羊群實施由外向內的小反芻獸疫疫苗緊急免疫。
在疫病發生后的流行病學調查中了解到該場調運羊只的地方曾出現過疫情,因此建議規模養殖場應規范引種,以自繁自養為主,如需補欄,在調運前要了解調出地的防疫情況,要從防疫較好的規模場引進,嚴禁從交易市場或不明疫情地引進,防止疫病的傳入。同時建議要加強產地檢疫工作,防止疫情傳播流行。新進的羊只要隔離觀察,無異常后方可混群飼養。
此次疫情是在太原市貫徹落實 “關于進一步做好小反芻獸疫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的文件精神時對所轄的養羊戶進行排查中及時發現的。在排查了解流行病學調查時,發現可疑情況,果斷采取措施,及時做出診斷,使得疫情控制在最初階斷,按照 “早、快、嚴、小”的疫情處置原則,沒有造成疫情的傳播,成功遏制了疫情的蔓延。流行病學調查,實驗室監測對疫病的發生有預測、預警作用。
小反芻獸疫是由副粘病毒引起的,其疫苗能有效地提供保護,山西省2014年4月發生疫情后經過果斷處置,有效控制了疫情的發生,通過對羊群的免疫,全省范圍內再未發生小反芻獸疫。再次證明了預防接種仍是防控疫病發生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在免疫時應注意疫苗、免疫接種的方法以及免疫時用的器械的安全可靠,保證免疫效果。
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防治結合的原則。規模養殖場應實行全封閉飼養,最好全進全出;增加營養,搞好環境衛生,減少致病因素。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完善進出場管理制度;減少應激因素,提高非特異的抗病能力。
養殖場戶也應參加一些專業技術的培訓交流,對當前疫病的流行趨勢有所了解,在防疫工作時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