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凱文
(四川省內江職業技術學院641100)
肉牛規模養殖中疫病防治規程淺析
鄧凱文
(四川省內江職業技術學院641100)
肉牛的疫病防治工作是關系到國家的食物安全和公共衛生安全的重要工作,對我國畜牧業正常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關系到社會的諸多方面,加強肉牛疫病的防治工作十分必要。本文從肉牛疫病防治工作中的幾個關鍵點出發,著力探索具有一定規模的肉牛養殖場中可以采用的合理有效的肉牛疫病防治方法。
肉牛;規模養殖;防治規程;疫病防治
經過多年來國家在疫病防治階段的投入,我國的動物疫病防治已經取得了較大成效,在肉牛疫病防治上尤其突出,口蹄疫、巴氏桿菌病、牛流行熱結核病等流行疫病得到了初步控制,但是這些疫病一旦在規模養殖場內爆發,就會對養殖者產生極大的損害,所以對肉牛規模養殖中的疫病防控工作仍舊要重視起來,必須建立完整的疫病防治規程和疫病防治體系,才能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1]。
根據 《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我國的動物疫病防治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效,動物疫病防治的基礎更為堅實,動物疫病防治的有關法律法規和動物疫病防治體系都已經得到確立,在動物疫病防治的科技基礎上也有所進步,科技水平與應用水平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動物疫病防治的成效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我國的動物疫病防治還處于一個很嚴峻的時期,目前我國動物疫病的綜合情況較為復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動物疫病仍舊在很多地區存在,一些人畜之間的傳染病如狂犬病、布魯氏菌病等都有所增強,局部地區甚至暴發嚴重。還有一些外來性的疫病本土動物沒有免疫力,容易致死,同時隨著畜牧業的不斷規模化,動物疫病暴發對畜牧業的損失也越來越大,對人身健康也存在著一定的威脅。
在肉牛規模養殖中,要對防疫使用的疫苗進行合格有效的監管。所用疫苗必須通過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合法渠道及合法方式取得,不得擅自購入或者賣出有關疫病防治的疫苗,實現疫苗的全方位零誤差監管,尤其是肉牛規模養殖方面。還要確保疫苗的使用必須到位,在免疫注射的監理督察方面,使用免疫檔案登記管理制度和免疫接種采樣抽查制度,確保疫苗注射到位。
在肉牛規模養殖中,要根據肉牛的疫病實際情況來進行疫苗的管理與使用,如在鏈球菌病、氣喘病等疫病較為多發的季節進行對癥下藥的接種,及早發現肉牛的疫病情況,如果發作,必須及時明確感染疾病以及感染源,保證疾病不會得到大范圍擴散,及時進行免疫接種[2]。
目前大部分肉牛養殖場都對疫苗和藥物進行過度依賴,而不重視在日常的養殖管理中對肉牛疫病進行預防。日常的疫病預防管理和環境控制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好的飼養環境能大大降低各種疫病的發病率。在實際的肉牛生產和管理過程中,較差的衛生條件往往是養殖者不注意但是最能產生疫病危害的因素。而且,在很多變異性疫病的發作過程中,并沒有特效藥和特別有效的疫苗,單靠藥物治療效果十分有限,這種情況下對養殖者造成的損害極大,最好的方法就是對疫病的源頭進行管理,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做好對規模養殖場所的定時消毒和衛生打理。
肉牛規模養殖中的傳染病以口蹄疫為代表性疫病,其中口蹄疫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傳播,傳播速度快、致死率高、傳播范圍廣,幾乎病畜接觸的任何形式的物體都能成為傳播口蹄疫的觸媒,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進行感染,潛伏期從24h到兩周不等,是一種危害極高的傳染病,對口蹄疫的疫病防范一定要做到100%的強制免疫。對具體牛種的操作規程有所細分,公牛及后備母牛等成年牛要接種O型口蹄疫滅活疫苗兩次,每次間隔6個月,每頭注射3ml,采用肌注方式;孕期的母牛要在分娩前的3個月注射O型口蹄疫滅活疫苗,每頭注射3ml,采用肌注方式;牛犢要在出生后的4~5個月內注射O型口蹄疫滅活疫苗,每頭注射2ml,采用肌注方式。
首先要根據當地的寄生蟲流行規律,進行合適的季節預防性驅蟲。其次要保障規模養殖場內的衛生,從注重飲水衛生,防止飲用水污染開始,到重視牛舍衛生,對可能產生寄生蟲的場所要做重點處理,保持牛舍的通風與溫度。對已經患病的牛,要進行積極的驅蟲防治,使用藥物如蛭得凈進行驅蟲處理,如果寄生蟲感染不幸致死,那么要對牛的尸體進行深埋處理,杜絕寄生蟲的二次感染[3]。
肉牛規模養殖的疫病防治處理看似簡單,很多養殖者卻并不注意其中的關鍵措施,畜牧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部分。要做好肉牛規模養殖的疫病防治工作,確保肉牛產業的生產安全和動物產品的質量安全。
[1]杜莉,劉力寧,等.肉牛規模養殖疫病防治規程[J].甘肅畜牧獸醫,2009,12(6):34-35.
[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2,18(16):5-13.
[3]王慶光.農村畜禽疫病防治問題與對策[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13,11(6):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