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少燕
(山東省萊西市畜牧獸醫工作站 266600)
淺談豬藍耳病的綜合防治
唐少燕
(山東省萊西市畜牧獸醫工作站 266600)
豬藍耳病是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性疾病,也是一種免疫抑制疾病,由于發病后部分病豬耳部及軀體末端皮膚有發紺現象,故稱為 “藍耳病”。該病由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所引起,可導致孕豬流產、死胎、早產,仔豬呼吸困難,育肥豬呼吸異常,嚴重影響養豬業的健康發展,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主要介紹了豬藍耳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及綜合防治措施,以供參考。
豬藍耳病以病豬、康復豬和健康帶毒豬為主要傳染源,有研究發現引發本病的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病毒可在康復豬體內存留6個月以上并向外排毒,此外該病毒還可經糞便、尿液、鼻分泌物等途徑排出體外,經豬體接觸、空氣、交配或胎盤等途徑傳播。氣溫較高、氣候變化劇烈、養殖環境不良或飼養密度大時均有可能引發豬藍耳病,該病的主要流行特點如下: (1)病情日益嚴重,臨床癥狀及其表現日趨復雜; (2)豬群多見隱性及持續性感染,亞臨床感染日益普遍,帶毒時間長; (3)免疫抑制,易繼發鏈球菌病、附紅細胞體病或沙門氏菌病等,會對豬瘟疫苗等接種的免疫效果產生負面影響; (4)仔豬發病后死亡率較高且呈增長趨勢; (5)混合感染日益普遍,防治形勢嚴峻。
豬藍耳病發病后,母豬、仔豬和育成豬均會出現相應的臨床癥狀,但具體表現存在一定差異:母豬常有精神沉郁、發熱、食欲減退、嗜睡、呼吸困難等癥狀,妊娠后期流產率較高,易產弱胎、死胎或出現早產,仔豬存活率遠低于健康豬,部分病豬耳部及腹部發紫,出現皮膚發紅、血斑等現象,股內側皮膚發紅、丘疹、血斑等,部分病豬可發生腹瀉。1月齡以內仔豬是最易感染的群體,發病后體溫可升至41℃以上,多呈腹式呼吸,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食欲減退或基本廢絕,共濟失調,皮膚發病并有出血斑點和斑塊,后軀與股內側皮膚可見淤血、血斑和丘疹,初期糞便干硬成球并附有粘性附著物,之后發展為頑固性腹瀉,病豬眼瞼水腫、眼神無光,小公豬的死亡率可達90%以上。育成豬反復高燒和高熱,沉郁嗜睡,耳、腹等部皮膚發紅,腹式呼吸且呼吸困難,食欲下降或廢絕,與仔豬一樣均出現后肢麻痹、共濟失調、全身皮膚發紅、眼瞼水腫、后軀與股內側皮膚發紅并有淤血、血斑和嚴重丘疹等情況,此外,豬發病后易繼發豬瘟、大腸桿菌病、附紅細胞體病或副傷寒等,癥狀更為復雜,死亡率較高。
為有效切斷病原傳播途徑,控制病原傳入,應在確保飼養人員穩定的基礎上防止外來人員進入豬群,堅持自繁自養;應加強檢疫,嚴禁從疫區內引入豬群;從非疫區引入豬群前應加強檢測,防止帶毒豬與易感豬群接觸,此外還應隔離檢疫1個月左右,并實施疫苗預防接種,之后才能混群飼養。
由于本病(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具有高度傳染性,可通過多種途徑傳播病毒,因此應建立完善的消毒制度,定期進行嚴格消毒,減少病原體污染,有效切斷傳播途徑,降低疫病的發生率。同時還應加強飼養管理,適當控制飼養密度,防止因密度過大導致病原體污染增加,努力控制外來病原體污染,及時清理豬舍內的糞便及其他污物,確保豬舍干爽、清潔,改善豬舍的采光及通風條件,做到溫濕度適宜,為豬群營造良好的養殖環境。
科學免疫是防治本病的最有效途徑,養豬場應嚴格按要求對豬群實施免疫,其中23~25日齡的仔豬應接種一次豬藍耳病滅活疫苗,母豬應分別于配種前和產前1個月接種1次滅活疫苗,種公豬則每隔3個月接種1次。免疫接種時應做好消毒工作,做到針頭專用,避免出現交叉感染,并建立完整的免疫檔案。此外,免疫后應行免疫抗體監測,然后據此適時免疫或強化免疫,以提高免疫質量。
在獸醫指導下選用適宜的抗菌類藥物,制訂合理的藥物預防及治療方案,以預防細菌性感染,提高豬群的健康水平。治療時可采用復方黃芪病毒散和復方硫酸丁胺卡那霉素注射液,同時實施對癥治療,以防繼發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