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鳳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獸醫管理局262200)
種雞敗血性霉形體的控制
李彥鳳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獸醫管理局262200)
敗血性霉形體也叫敗血性支原體,近些年很多疾病的發生,都能檢測到敗血性霉形體,臨床上也會看到慢性呼吸道、氣囊炎、腿病等癥狀,很多疾病也因此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難以治療,種雞生產性能越來越差,經濟損失嚴重。
敗血性霉形體給現場疾病防控帶來很大難度,特別是在飼養量大、密度高的雞場更容易發病,反復呼吸道疾病,對其他細菌和病毒更易感染,產蛋下降,孵化率降低,雞雛品質差,料肉比增加,藥費增加,嚴重沖擊著經濟效益,據統計:種雞及蛋雞感染,產蛋率下降10~20%(將近16枚蛋/母雞)孵化過程中死胚率增加5~10%;商品肉雞感染,增重減低20~30%、肉料比差10~20%、屠宰廢棄率10~20%、死亡率5~10%。
敗血性霉形體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傳播:
(1)是由感染的原種雞場或種雞場垂直感染的;
(2)水平傳播是感染或康復的帶毒者與易感的健康雞群間接接觸或直接接觸發生的;
(3)接觸污染的器具、飼料袋和人員也可感染;
(4)發病的公雞交配時也可傳染本病;
(5)可通過種蛋傳染給下一代;
(6)野生鳥類和嚙齒動物可把本病傳給易感雞群。
全國范圍內,各種雞群均有發病。各日齡的雞均可感染,4~15周最易感,成雞多為隱性感染,一年四季均可發生,氣候多變、寒冷季節更易感。
本病易復發,雞群密度過大、擁擠、雞舍潮濕、寒冷、通風不良、氨氣濃度過大、多齡雞混養、免疫應激,特別是有潛在敗血性霉形體的雞群免疫ND、IB、ILT、IBD活疫苗時,均可誘導本病發生。
發病嚴重程度和病程受發病日齡、繼發和并發感染及應激等多種因素影響,種雞感染時,多呈隱性;持續感染,造成垂直傳播或水平傳播;可改變自身抗原構造,造成免疫逃逸。
種雞場霉形體凈化,控制垂直傳播。適合種雞群凈化的疫苗目前在國際上只有TS-11。
環境因素的好壞,決定著本病的發生以及疾病的嚴重程度。
(1)為了追求保溫,引起氨氣及二氧化碳含量的上升,增加本病發生的機會。忽視通風,如果飼養員從外界進入雞場而感到刺眼流淚時,表明氨氣的含量高;
(2)ND+IB氣霧免疫有時會誘發本病,因此要嚴格操作氣霧免疫的接種方法,主要是霧滴大小要適當。
加強衛生消毒工作,做好其他疾病的預防。
本病治療效果不理想,抗生素治療只能起到一時的效果,并不能消除感染或垂直傳播,反復發作,雞群全程防治,每1個月需投藥1~2次,連續使用易產生耐藥性,不利于食品安全,成本高,藥費增加,效益受損。
種雞群通過免疫活疫苗保護本代,免疫滅活苗能夠阻止垂直傳播,更好保護下一代。青島信得推出種雞活苗+滅活苗具體免疫程序:
(1)1活1死方案:針對感染壓力小的種雞場,TS-11點眼1滴度,3~6周使用;MG-K頸部皮下注射0.5毫升,8~12周使用;
(2)1活2死方案:針對感染壓力大的種雞場,TS-11點眼1滴度,3~6周使用;MG-K頸部皮下注射0.5毫升,7~8周第一次使用;17~18周第二次使用,也是頸部皮下注射0.5毫升;
(3)1活方案:商品蛋雞場,TS-11點眼1滴度,3~6周使用。
早在2001年美國大豆協會 《疾病防治手冊》就介紹使用TS-11活苗免疫要比F株(毒力強、易散毒,不適合早期免疫)和6/85(毒力弱、保護差、需多次噴霧免疫)活苗好,TS-11的優點是:1)墨爾本大學研發,澳大利亞生物資源公司生產活敗血霉形體疫苗,由溫和毒力野毒經化學誘導的無毒MG變異株;2)溫度敏感株,33度以下生長良好,只在上呼吸道內持續存在;3)一次接種,終身對野菌株感染提供堅強保護;4)改善產蛋率,比感染雞群多產蛋10枚;5)改善孵化率,提高子代雞雛品質;6)疫苗毒力溫和,與任何呼吸型疫苗可同時免疫;7)無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8)用PCR和血清學方法可以鑒別疫苗菌株和野菌株;9)可用于種雞凈化。
MG-K是國內唯一注冊雞支原體進口滅活疫苗(沒有注冊的進口產品隨便使用國家是不允許的,一旦查到會受到嚴厲懲罰),能夠有效控制種雞支原體感染,有效提高子代雞雛品質,有效抵抗敗血霉形體高感染的壓力。
綜上所述,完美的免疫計劃,選擇最好的疫苗,嚴格執行規范的免疫操作,做好敗血性霉形體防控,就一定會提高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