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省艷 王強 周小藝(四川省綿陽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21000)
鴨病毒性肝炎概述
曹省艷 王強 周小藝(四川省綿陽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621000)
鴨肝炎病毒屬微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鴨病毒性肝炎是雛鴨的一種急性傳染病,病鴨精神委頓,出現神經癥狀。本病發病急,傳播快,死亡率高。常給鴨場帶來重大的危害。
鴨病毒性肝炎;病原;流行病學;診斷
鴨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鴨病毒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雛鴨的一種以肝臟出現出血性炎癥為主要特征的急性烈性傳染病。該病由Levine等(1949)最先在美國長島白色北京鴨群中發現,并于1950年首次用雞胚分離出鴨肝炎病毒。病鴨精神委頓,出現神經癥狀,有時腹瀉,通常發病4d內死亡,重要病變是肝臟腫大并有出血斑點,雛鴨感染后,以5~10日齡發病最多,死亡率相差很大,為10~100%,雛鴨的日齡越大,其死亡率就越低,超過四周齡很少發病。DHV對成年鴨無致病力,但可以隱性感染。
鴨肝炎病毒包含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星狀病毒科和嗜肝病毒科3個病毒科的4種病毒。嗜肝病毒科的鴨肝炎病毒引起鴨乙型肝炎,其對鴨沒有顯著的致病性;星狀病毒科引起Ⅱ型鴨肝炎,目前為止僅英國有發病報道;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主要引起Ⅰ型和Ⅲ型鴨肝炎。Ⅰ型和Ⅲ型鴨肝炎在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上類似,但中和試驗和熒光抗體試驗證實二者無共同抗原成分,且Ⅲ型鴨肝炎病毒的致病力不如Ⅰ型鴨肝炎病毒,對雛鴨的致病率很少超過30%。通常所說的鴨肝炎主要是指Ⅰ型鴨肝炎,其病毒致死性最強,呈世界性分布,主要發生于雛鴨,臨床表現為發病急、死亡快,剖解病變特征主要為肝臟有明顯的出血點、出血斑,是一種具有急性、高度接觸性和致死性的傳染性疾病,給養鴨業造成很大的危害。
屬于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腸道病毒屬(Enteroviurs),病毒呈球形或類球鞋形,直徑為20~40nm,為二十面體對稱核衣殼,沒有囊膜,衣殼上有32顆殼粒,胞漿內繁殖。其基因組為不分節段的單股正鏈RNA。該病毒具有較強抵抗力:對胰酶,硫酸銨等有抵抗力;對乙醚、氯仿、甲醇等有機溶劑也有抵抗力;能耐pH3.0的酸性環境;耐熱,56℃1h仍有部分病毒存活,62℃、30min可全部滅活;在自然環境中,病毒可在未清洗的污染孵化器內存活10周,在陰涼處的濕糞中可存活37d以上。在4℃條件下可存活2年以上,在-20℃條件下則可長達9年。對常用消毒劑也有明顯的抵抗力;Ⅰ型DHV不能凝集任何動物的紅細胞,也不具有紅細胞吸附特性??稍邙喤?、雞胚和鵝胚的絨毛尿囊腔內增殖,可在雞胚組織中增殖,但不產生病變,在鴨腎細胞中增殖可以出現細胞病變。但不能在經胰酶消化過的組織上增殖;雞胚致弱后的DHV能在雞胚成纖維細胞中生長,而且犢牛血清對其生長有明顯抑制作用。在我國流行的DVH的病原為I型DHV。但林世棠等發現我國也有1型變異株存在,其實驗結果與Sandhu報道相似:該變異株可使雛鴨從7日齡開始發病,15~20日齡為發病高峰,病死率為30~40%,青年鴨多在15~45日齡發病,病死率為40~50%。
Ⅱ型鴨肝炎病毒(DHV typeⅡ)屬于星狀病毒科(Astrovirus),在電子顯微鏡下,病毒顆粒形狀呈特征性的帶有頂角的形狀,直徑約28~30nm。可耐受氯仿,pH3.0和50℃6min,甲醛等消毒劑對其有效。Ⅱ型DHV經尿囊腔接種雞胚盲傳幾代后,可在雞胚中增殖,但不能在鴨和雞的細胞培養物中增殖。
Ⅲ型鴨肝炎病毒(DHV typeⅢ)在鴨腎細胞中呈晶格狀排列,病毒粒子直徑約30nm。Ⅲ型DHV同樣耐受氯仿,pH3.0,但50℃6min能殺滅一定量的病毒。鴨胚初次接種,死亡無規律性,一般在接種后8~9d死亡,傳代可是毒力增強,死亡時間縮短。被感染鴨胚絨毛尿囊膜水腫,比正常時增厚約10倍,病灶表面有干酪樣物質,胚體發育不良,水腫皮膚表面出血,肝,腎和脾腫脹,鴨胚或雛鴨的肝或腎可以用于增殖病毒。
在自然條件下,I型DVH僅發生于雛鴨。即使在污染的環境中,成年的種鴨也無臨診癥狀,產蛋率不受影響。經研究又發現,在感染后出現癥狀未死的雛鴨直腸糞便和肝臟中未檢測到DHV,而出現癥狀死亡雛鴨的腸道和肝臟均檢出DHV,在感染后的雛鴨腦組織中均能檢測出DHV。雛鴨從出現典型癥狀到死亡一般只有幾分鐘到幾個小時,因此認為被感染的雛鴨從出現癥狀即向外排毒。DHV強毒在肝臟中大量繁殖并損傷肝臟,經膽道進入腸道并排出體外,成為重要傳染源。無論是接種或同居感染DHV強毒的成年鴨,在其直腸糞便和肝臟中均能測出DHV。這是成年鴨與雛鴨感染DHV的一個重大區別。認為DHV強毒對雛鴨有致病能力是因為病毒能進入雛鴨腦組織。成年鴨感染DHV強毒不發病是由于病毒不能進入腦組織。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雛鴨的發病率為100%,1周齡雛鴨的發病率可達95%,而1~3周齡的雛鴨病死率為50%或更低,4~5周齡雛鴨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Toth等證實該病一般不經垂直感染。
Ⅱ型DVH只能感染鴨,感染可通過口腔、泄殖腔和皮下注射發生。雛鴨感染后ld內死亡,幸存鴨感染后至少排毒1周。野禽、鷗和其它野鳥可能是其媒介。
Ⅲ型DVH不如Ⅰ型DHV感染嚴重,病死率很少超過30%。Ⅲ型DHV一般只感染雛鴨。
流行病學調查研究表明,在中國廣泛流行的毒株絕大多數為DHV-1及其變異株和N-DHV,二者之間基本沒有交叉保護,用于制作疫苗或抗體的毒株一般仍為DHV-1,可能是當前鴨病毒性肝炎得不到有效控制的主要原因。加之細菌病和病毒病并發的情況不斷發生,鴨肝炎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養鴨比較集中的地區都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嚴重的威脅。
本病多發于1~3周齡雛鴨,以發病快、傳播快、死亡率高為主要特點,典型的角弓反張死征和特征性的肝臟出血可作初步診斷。近年來,臨床上出現在較大日齡鴨群或已免疫接種的鴨群發生本病時,常缺乏典型的病理變化,僅見肝臟稍腫大、瘀血,表面有末梢毛細血管擴張破裂而無嚴重的斑點狀出血,易造成誤診漏診,須經病原分離與鑒定來確診。臨床上診斷鴨病毒性肝炎還應注意與曲霉菌病、雛鴨副傷寒、禽霍亂等鑒別。
采病死雛鴨肝臟經處理后接種于10日齡鴨胚、14日齡番鴨胚、9日齡的雞胚以及雞鴨胚的成纖維細胞進行病毒分離。但是Ⅰ型DHV不能凝集任何動物的紅細胞,在成纖維細胞中可以增殖又不容易引起細胞病變,因此必須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室檢測來確定是否分離到該病毒。
用于檢測DHV抗原最直接的方法是利用電鏡檢測,該方法對病毒純度要求非常高??捎锰荻入x心方法,把含病毒的尿囊液先1000rpm離心30min,取上清液再25000rpm離心90min,沉淀后用雙蒸水重懸得到較高純度病毒。此外,血清學方法也可以進行抗原檢測,如ELISA、瓊脂擴散試驗、熒光抗體等。
采用血清學方法檢測DHV抗體。秦智鋒等建立了雞胚中和試驗和雛鴨中和試驗,結果表明高免血清中和保護率為100%。周學利等(1998)利用SPA能與鴨血清中IgG分子Fc段結合的特點,用酶標SPA分別進行斑點免疫,斑點ELISA及雞胚中和試驗,該方法的進一步研究有較大的應用價值。楊奎等采用過碘酸鈉法將辣根過氧化酶標記純化的DHV上,建立檢測DHV抗體的Dot—ELISA法,該方法特異性好,與鴨瘟和小鵝瘟血清沒有交叉反應,重復性高,與間接ELISA方法的符合率達100%。
在此病開始發生時可用抗血清及卵黃抗體進行緊急被動免疫及治療。抗血清可利用將屠宰的廢鴨作二次免疫后采集。卵黃抗體來自高免種鴨所產的蛋的卵黃以生理鹽水制成1:2的懸液。以上制品及供制造制品的鴨需嚴格檢疫,以免制品帶有病原微生物。
康復鴨具有堅強的免疫力,在一定時期內帶毒。
這類疫苗一般是將DHV通過雞胚或鴨胚傳代而使其對鴨的毒力減弱而成。當本病開始發生時,在抗血清缺乏的情況下,可將其用于緊急預防。弱毒苗有排毒現象。存在的問題是疫苗毒株通過雛鴨傳代可使其毒力返強。
是將病毒滅活加佐劑而成。滅活疫苗用于第二次免疫。使用疫苗免疫的目的是使其后代能獲得被動免疫。很多學者對種鴨的免疫程序進行研究,總的意見是種鴨必須進行2次或者3次疫苗注射。鴨齡較小對疫苗的免疫應答較高。四川農業大學的程安春等使用研制出的鴨瘟、鴨病毒性肝炎二聯弱毒疫苗給28~30日齡的小鴨進行首免,產蛋前,即23~30周齡進行三免,這樣在60周齡內,可以使種鴨不發生鴨瘟和下一代雛鴨不發生鴨病毒性肝炎。他們認為,對于1~30日齡階段的小鴨鴨瘟和病毒性肝炎的防治主要依靠母源抗體和環境的隔離、消毒來實現。
薛琳琳(1980-),女,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家禽飼養繁育及動物解剖生理教學及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