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君彩(云南省大關縣畜牧局 657400)
大關縣草畜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
楊君彩(云南省大關縣畜牧局 657400)
草畜產業是大關山地畜牧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對促進大關縣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筆者通過多年實踐,立足大關縣草畜發展現狀,分析發展的有利條件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草畜發展的建議及對策。
草畜產業;現狀;問題;對策;大關縣
大關縣是云南省昭通市主要的草原地區之一,全縣有可利用天然草場700多個134.84萬畝。其中:山地草場類70.33萬畝,灌叢草場56.2萬畝,疏林草場6.45萬畝,農閑地類1.86萬畝,主要類型為熱性草叢類、暖性草叢類、山地草甸類和熱性灌草叢類。在2010年10月國務院決定在全國包括云南在內的主要牧區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后,大關縣于2011年12月前完成了全縣134.84萬畝草地確權到戶,其中禁牧草原17.47萬畝,草畜平衡草原117.37萬畝。
為加快草原建設和畜牧業的發展,2010年至今先后實施了以工代賑、糧草輪作、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產業發展、石漠化等項目。目前有保留人牧草面積9.4862萬畝,其中:一年生牧草1.2萬畝,多年生牧草8.2862萬畝。
據大關縣調查統計,全縣現有1萬畝以上連片草場15塊,分布在上高橋鄉的潭灌窯、三代溝、牛角灣梁子、馬刺彎,壽山鎮的羊哄林、曹家溝,玉碗鎮的沙坪,悅樂鎮的麻窩凼、太陽壩,天星鎮的平石板、馬家坡,吉利鎮的東海,高橋鎮的逛蕩坪、尹家坪,翠華鎮的花椒共15塊總面積有19.08萬畝。
據統計,2014年全縣草食牲畜現存欄121535頭(匹、只),其中:牛存欄42262頭,馬存欄9506匹,山羊存欄63126只,綿羊存欄6641只。當年出欄草食牲畜57048頭(匹、只),其中:牛出欄17029頭,羊出欄38108只,出欄馬1911匹。全縣飼養草畜牲畜存欄折合24.6786萬羊單位,全縣有天然草場134.84萬畝,平均鮮草產量由2011年的330kg提高到420kg,一年生牧草保留面積1.2萬畝,人工種草平均鮮草產量1300kg,草原理論載畜量為13.5456萬個羊單位,人工草地理論載畜量為0.4749萬羊單位,農作物秸稈利用量6654.6994萬千克,秸稈載畜量9.9771萬羊單位,超載0.8658萬養單位,超載率4.32%。
一是大關縣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5℃,年降雨量991.3mm,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水熱資源優厚,有利于牧草和草食牲畜的生長繁殖,青綠多汁飼料常年不斷。也具有旱地多,雜糧比重大的特點,草食牲畜的發展有豐富的優質飼料作保證。二是“兩路”及鄉、村電話開通,交通便捷、信息靈通,有利于牲畜交易。三是2004年,大關縣經過省地質礦局勞動衛生局環境監測對水、土、養殖環境空氣采樣分析,測定評價,其結果完全符合無公害畜產品的要求,已通過產地認證,現正進行產品認證,而且這一點是消費者迫切的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膳食結構的改善,對草食牲畜肉產品的需求增加,而大關縣有上高橋鄉琦鑫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帶動和“琦鑫”牌黃牛干巴系列產品開發,為老百姓提供了市場和信息服務,已完成“琦鑫”牌黃牛干巴系列的條碼、商標注冊、QS認證。年出欄黃牛1000頭以上,加工牛干巴系列產品500t以上,產品供不應求,發展社員1000戶,2011年12月被市農業局評為“市級示范社”。主要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充分發揮支部引領、合作社資源共享、農戶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以科技為支撐,帶領社員積極實施黃牛凍精改良,科學種草養牛,實行統一生產、統一銷售及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發展模式。
一是大關縣牛羊養殖具有悠久的歷史,農民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二是縣局有專業技術人員34人,其中:高級畜牧師2人,高級獸醫師10人,畜牧師7人,獸醫師12人,技術人員3人,多數專業技術員都參與黃牛凍改、養羊綜示區、小母牛等重點項目的建設,積累了大量的技術經驗。
受自然人為的因素,大關縣草原生態嚴重退化的趨勢尚未從根本上得到改變,草原型畜牧業粗放方式沒有完全扭轉,雖然大關縣采取人工草種等措施保護草原生態,但部分草原超載仍然嚴重。制約大關縣草地生態建設的深層次矛盾未消除導致草原生態持續退化,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大關縣縣上沒有草原監理站,9個鄉鎮沒有專門的草原監督人員,縣草原監理工作暫時由畜牧局安排3人擔任,鄉鎮有鎮政府臨時安排的人員,造成草原監管不力。
牧草良種補貼人工種草和人工改良種草由于補助標準低,地方財政無力配套投入資金,導致牧草種植開展不好,缺乏管理,使牧草達不到高產水平。
全縣除項目區外,農民種草只是為季節性牲畜的補飼,各家零星附帶種植,自給自足為主,人工種草地塊分散,不能形成規模,不利于管護,產業化滯后。無專業從事草業生產和加工的單位,牧草收割后,不能進行技術加工,談不上草產品。
總體思路:以市場為導向,資源為依托,科技為支撐,以建設現代草業,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推動現代畜牧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為核心,加快畜牧業內部結構調整,強化草食動物建基地和標準化養殖場(區)建設,做強龍頭,打造品牌,提高草食動物綜合生產能力,促進全縣經濟、生態持續發展。
主要目標:到2020年年均種植一年生牧草5萬畝,實現多年生牧草保留面積4萬畝。畜牧業產值實現9億元,其中草食畜2.7億元占30%。
縣委政府切實加強領導,按今年出臺的“農業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方案”引領和指導,細化草畜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制定發展配套政策措施。縣鄉分別成立草原監理站和草原管護站,保證人員和辦公場地,構建縣、鄉、村三級管護聯動網絡,安排專職禁牧管護人員,加強對禁牧草地管理力度。
建立以國家投入為導向,公司、專業合作社和農民投入為主體,全社會為補充的多層次、多渠道投入體系,加大筑巢引鳳招商引資力度,持續加大草原生態獎補資金投入,提高牧草良種補貼單位補貼標準,促進農民發展草畜產業的持續性和恒久性。
全縣天然草場134.84萬畝,人工草留床面積9.4862萬畝,農作物秸稈量66.55萬噸,力爭在2020年農作物秸稈加工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充分利用草料資源,大力確保飼料生產與牛羊產業同步發展,努力實現草畜平衡。
一是按“品種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監管常態化”的要求,鞏固和發展一批市、縣示范場,努力創建2~3個省級示范場,二是以發展養牛、羊為重點,盡快形成草食畜牧業發展區域集群,建設好上高橋鄉萬頭黃牛養殖基地、在上高橋鄉團結、大寨、紅旗、新民、打堡,天星鎮安樂、悅樂鎮青林、新寨等3個鄉鎮8個村建立5個養牛示范小區,年出欄肉牛5000頭,到2020年建成年出欄5000頭以上的鄉鎮3~5個。在上高橋鄉大寨、打堡、紅旗,玉碗鎮出水,悅樂鎮大坪,壽山鄉益珠、中坪,高橋鄉車來、聯盟,木桿鎮漂壩,天星鎮營盤等7個鄉鎮11個村發展黑山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11個,年出欄肉羊30000只。
以上高橋鄉琦鑫黃牛養殖專業合作社、曹家溝生態養羊場為龍頭,著力抓好上高橋千頭牛羊交易市場,加大牛羊產品深加工和營銷鏈條,努力打造“琦鑫”黃牛干巴系列品牌,支持和鼓勵各種營銷實體產業市場流通。
一是開展草食牲畜遺傳資源調查工作,對大關縣種畜數量、生產性能等方面進行調查、了解,并根據資源調查結果確定畜種的選育方向,制定品種改良計劃。二是加強基層人員培訓。加強對鄉鎮畜種改良人員的技術培訓,采取專家現場授課、實際操作培訓等方式,開展黃牛凍改,牛羊良種選育等實用技術培訓。
要嚴格按省市要求對鄉鎮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工作進行抽查20%的村,主要抽查天然草原載畜量、核查載畜數量、圈舍飼養情況以及草畜平衡制度措施的制定和落實情況。
楊君彩(1973-),女,大專,畜牧師,從事畜牧、飼草科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