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飛 吳小軍
(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草原工作站751300)
草原生態補獎機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馬曉飛 吳小軍
(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草原工作站751300)
國家對于草原牧區實施的草原生態補獎機制不僅是建設草原的基本政策,更是促進草原保護的重要手段。但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生態補獎機制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就草原生態補獎機制過程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就怎樣處理好這些問題展開探討。
草原建設;生態補獎機制;存在問題;對策
草原生態系統作為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不僅能夠防沙固土、調節氣候,更能凈化空氣、涵養水源,具有多種生態功能。因此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不僅是為了維系區域的生態平衡,更能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帶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機制不僅能夠起到改善草原生態環境的作用,遏制草原的退化,更是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草原生態補獎機制的實施促進了草原牧民的生產方式改變,而這種轉變過于迅速,致使牧民們還無法快速適應。事實上,草原生態補獎機制的實施目的就是為了保護草原生態系統,通過禁牧或者草畜平衡的方式來降低草原系統中人畜的壓力,以達到草原的休養生息[1]。在補獎機制中,一些地區采用季節性的禁牧圈養或者半舍飼半放養的方式,這種方式就能很好的實現草原的休養生息。而這種方式的缺點在于,牧民與牲畜無法適應這種圈養飼養的方式。
眾所周知,對于荒漠地區而言,國家對于草原生態的補獎資金與牧民們實際進行禁牧犧牲的經濟利益并不對應。尤其是對于人口集中、人均草場面積較小、畜牧緊張的地區來說,這些地區草場畜牧壓力大,獎補資金較少,最終導致牧民們不愿積極地參與到草原生態獎補措施中去,致使機制的實施沒有取得成效。此外,在獎補資金的發放上,也沒能夠與牧民們履行禁牧義務掛鉤,因禁牧考核扣下的資金沒能夠按照正確的操作方法來進行,這也是影響生態補獎機制有效實施的原因[2]。
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機制的原則就是保生態、調結構、惠民生,草原生態補獎機制的實施應結合草原的實際情況與牧民的實際意愿,不斷加大投入的力度,提高禁牧的補貼面積,適當延長禁牧的期限。另外,草原獎補機制的實施是一個系統性強,比較復雜的新政策,所以在實施的過程中,難免遇到一些阻礙。這就需要通過建立相關的修復機制來充實和完善現有的政策,切實將禁牧與草畜平衡落實下來,制定可操作性強的獎補機制獎懲辦法,針對不合規定的地區做出懲罰,保障有效的生態補獎機制實施。
實際上,草原生態補獎機制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不僅要落實獎補政策,還應根據地區與牧民的生存和發展來考慮,著力于轉變牧民的生產方式,提高舍飼畜牧業的生產水平和效益。一方面,要不斷落實牧草良種的補貼項目,把焦點放在解決草畜矛盾上,加大牧草良種補貼標準,并引導廣大牧民進行人工種草,建立起抗災保畜打貯草基地,以提高草場的生產能力,降低草場的壓力。
總的來說,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機制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必須根據草場的實際情況與牧民的實際意愿,制定并實施獎補機制的長效機制,加大投入的力度,落實牧草的良種補貼項目,推廣舍飼圈養技術。
[1]馮樹林,杜正才,陳功,等.對草原生態補獎機制的體會和建議——以西藏自治區八宿縣為例[J].草業與畜牧,2014(2):46-49.
[2]趙奎,劉玉良,等.盡快消除落實草原生態補獎機制的“梗阻”[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3(7):19-20.
馬曉飛(1976.10-),男,回族,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人,助理畜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