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煥煜
疲勞骨折診斷中磁共振STIR和DWI的應用價值探析
熊煥煜
目的對疲勞骨折診斷中磁共振短時間反轉恢復序列(STIR)和擴散加權成像(DWI)的應用價值進行評價分析, 為今后的臨床診斷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方法37例疲勞骨折患者, 對其臨床診斷資料展開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患者在入院后先后接受了X線、CT、MRI影像學檢查,結果發現, X線與CT檢查結果可呈現為陰性, 中晚期病理X線與CT診斷結果無明顯差異;磁共振低疲勞骨折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較X線與CT檢查高, STIR和DWI診斷疲勞性骨折的敏感性更高。結論臨床上疲勞骨折診斷中, 磁共振STIR和DWI影像手段的臨床價值顯著, 敏感性、特異性較高,值得關注并推廣。
疲勞骨折;磁共振;短時間反轉恢復序列;擴散加權成像;診斷;臨床價值
臨床上疲勞骨折就是指長期、反復、輕微的直接或間接外力集中在骨骼的某一點上而導致的骨折[1]。脛腓骨、跖趾骨以及股骨為疲勞骨折的好發部位。對于疲勞骨折的診斷,常規的X線、CT檢查并未能夠對骨折線以及骨膜進行反映,很難做出準確的診斷, 但在臨床研究與實踐中發現, MRI多序列成像對疲勞骨折的診斷敏感性較高, 本次研究對疲勞骨折患者診斷中磁共振STIR和DWI的應用價值進行回顧性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臨床確診疲勞骨折患者37例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男31例, 女6例, 年齡15~37歲, 平均年齡(20.1±12.5)歲, 患者入院時主訴為患肢局部疼痛, 活動受到限制, 在活動之后疼痛明顯加重?;颊咦猿霈F癥狀到就診間隔0.5~2.5個月, 平均間隔(1.5±1.0)個月。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完整, 自愿接受臨床檢查,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將以上統計的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進行整理, 針對患者的一般資料、診斷結果展開回顧性分析。
1.2.2 檢查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了X線、CT以及MRI檢查, X線檢查所需儀器為本院現有的DIRECT-VIEW DR 7500數字化攝影系統, CT檢查所需儀器為本院現有Light speed volume 64排螺旋 CT 機, MRI檢查所需儀器為本院現有GE Signa HDe 1.5T全身磁共振成像系統。
2.1 臨床診斷結果 本組37例患者經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檢查手段進行結合全部得到確診, 證實為疲勞骨折,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相應的休息以及對癥治療后痊愈。
2.2 疲勞骨折患者的X線表現 本組37例疲勞骨折患者中,有5例表現為X線檢查結果陰性, 22例患者未觀察到明顯的骨折線, 但是能夠觀察到局部骨膜反應, 呈現為平行狀或者是丘狀。有10例患者可觀察到一側骨皮質不連續, 合并有對應處髓腔內橫行致密帶。
2.3 疲勞骨折患者的CT表現 本組有12例患者接受了CT平掃與MPR重建檢查, 結果發現, 12例患者均能夠獲得清晰的骨膜反應, 有7例患者可觀察到骨皮質以及骨小梁斷裂,有4例患者相對應髓腔內存在致密帶, 并觀察到股骨局部骨質相對毛糙者1例, 有10例患者周圍軟組織存在明顯的腫脹顯像。
2.4 疲勞骨折患者的MRI表現 本組37例患者均接受了MRI檢查, 可觀察到病變區域內骨髓腔內以及相對應處骨皮質長T1、長T2信號, 邊緣相對模糊, STIR以及DWI成像證實病灶呈現為高信號, 范圍較X線與CT檢查大, 并由11例患者STIR成像中可觀察到橫行或斜行的低信號, 該信號貫穿了一側或雙側的骨皮質, 并對骨髓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累及。
2.5 檢查結果比較 X線與CT檢查結果可呈現為陰性, 中晚期病理X線與CT診斷結果無明顯差異;磁共振低疲勞骨折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較X線與CT檢查高, STIR和DWI診斷疲勞性骨折的敏感性更高。
臨床研究與調查中發現[2], 對疲勞骨折而言在骨骼應力集中的部位發生率相對較高, 屬于持續累積的損傷所致的慢性骨折, 多數情況為訓練傷所導致, 部隊訓練中的發病率相對較高。經分析, 疲勞骨折與超強度的訓練、姿勢不正確等因素有關, 在頻繁長跑、越野訓練、單一科目超負荷訓練當中的發生率相對較高。除此之外[3], 在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中的發病率也不低, 如足球、籃球、網球、體操、田徑運動員中疲勞骨折的發生率很高。
經分析發現[4], 疲勞骨折患者的臨床特點主要為局部疼痛, 在活動之后疼痛癥狀會加劇, 休息后癥狀好轉, 并不會出現夜間痛。臨床診斷過程中, 局部存在輕度腫脹以及壓痛,應力試驗結果呈現為陽性。近幾年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 使得X線、CT以及MRI等影像學手段在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出于對疲勞骨折診斷中磁共振STIR和DWI的應用價值進行評價分析的目的,對本院收治的臨床確診疲勞骨折患者的臨床診斷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患者在入院后先后接受了X線、CT、MRI影像學檢查, 結果發現, X線與CT檢查結果可呈現為陰性, 中晚期病理X線與CT診斷結果無明顯差異;磁共振低疲勞骨折診斷的敏感性、特異性較X線與CT檢查高, STIR和DWI診斷疲勞性骨折的敏感性更高。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一致[5,6], 充分證實了磁共振STIR和DWI成像在疲勞骨折的診斷中臨床價值顯著, 敏感性較高, 在今后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中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 從而提高疲勞骨折的早期診斷率, 為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 改善臨床療效等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 減少患者痛苦。
[1]肖紅, 宋學文, 陳小余.應力性骨折的早期低場強 MRI與DR診斷分析.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1, 21(9):1407-1409.
[2]陳小余, 周開渝, 肖紅, 等. MRI診斷應力骨折24例.重慶醫學, 2010, 39(5):1061-1065.
[3]楊海濤, 王仁法, 王敏, 等.長骨應力性骨折的MR診斷及鑒別診斷.臨床放射學雜志, 2008, 27(3):377-380.
[4]李小平, 魏仁國. MRI 對疲勞骨折的診斷價值.實用醫技雜志, 2008, 15(12):1540-1541.
[5]金征宇.醫學影像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0:540.[6]潘國平, 胡勇, 陸繼業, 等. MRI在下肢長骨應力性骨折早期診斷中的應用.中醫正骨, 2011, 17(6):2114-211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026
2015-04-10]
464000 信陽職業技術學院附屬醫院磁共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