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娟
門冬氨酸鉀鎂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分析
王桂娟
目的探討門冬氨酸鉀鎂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臨床療效分析。方法選取34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17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的治療方法治療, 實驗組則在常規的療法上加用門冬氨酸鉀鎂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鉀、鎂含量及治療總有效率。結果實驗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1.2%(155/17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8%(134/17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與對照組的血清鉀、鎂含量在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后實驗組血清鉀(4.67±0.31)mmol/L, 血清鎂(1.14±0.26)mmol/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血清鉀(3.82±0.33)mmol/L, 血清鎂(0.84±0.32)mmol/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使用門冬氨酸鉀鎂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具有更好的療效, 能夠有效改善血清鉀鎂含量,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門冬氨酸鉀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嚴重的心肌缺血時間過長導致的部分心肌壞死, 其病死率較高[1]。心肌梗死伴隨的心律失常是其主要臨床表現。本研究中, 選取34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患者, 隨機分為兩組, 分別采用常規治療以及常規治療基礎上的加用門冬氨酸鉀鎂治療, 取得不錯成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9月~2012年9月來本院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患者340例, 根據相關診斷標準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170例。實驗組中男84例, 女86例, 年齡51~77歲, 平均年齡(62.4±7.4)歲;對照組中男85例, 女85例, 年齡49~78歲, 平均年齡(63.6±6.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給予吸氧、鎮痛、肝素和大劑量阿司匹林等進行常規治療, 并在治療期間嚴密監測患者的心電圖、血壓等臨床體征。實驗組則在常規療法的基礎上, 采用門冬氨酸鉀鎂進行治療。1次/d, 將門冬氨酸鉀鎂注射液50~100 ml加入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中, 進行靜脈滴注。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指標:記錄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鉀、鎂含量及治療總有效率。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早搏消失或減少>90%;有效:早搏減少50%~90%;無效:早搏減少<50%。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比較 實驗組中顯效94例, 有效61例, 無效15例;對照組中顯效76例, 有效58例, 無效36例。實驗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1.2% (155/17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8%(134/17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13.492, P<0.05)。
2.2 兩組患者血清鉀、鎂比較 治療前實驗組血清鉀(3.24±0.53)mmol/L, 血清鎂(0.75±0.16)mmol/L, 與對照組的血清鉀(3.25±0.47)mmol/L、血清鎂(0.76±0.18)mmol/L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血清鉀和鎂均有所提高。治療后實驗組血清鉀(4.67±0.31)mmol/L、血清鎂(1.14±0.26)mmol/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血清鉀(3.82±0.33)mmol/L、血清鎂(0.84±0.32)mmol/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528, P<0.05)。
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是一種嚴重并發癥, 可能導致猝死的情況[2]。低鎂和低鉀血癥與急性心肌梗死時的嚴重心律失常有關, 因此補充鉀, 鎂離子能夠減少心肌的興奮性, 降低發生心律失常的可能, 降低心肌耗氧, 對心肌有保護作用。門冬氨酸在所有的蛋白質中都存在。其對細胞的高親和力,使得其可以作為鉀、鎂離子的載體, 協助傳導這些離子進入細胞內。門冬氨酸還能參與鳥氨酸循環, 促進尿素形成, 降低血中氨含量, 增強肝臟的作用。
本研究中, 選取了340例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分別采用常規治療以及常規治療基礎上的加用門冬氨酸鉀鎂治療。治療前實驗組血清鉀、血清鎂與對照組的血清鉀、血清鎂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血清鉀(4.67±0.31)mmol/L、血清鎂(1.14±0.26)mmol/L明顯高于對照組的血清鉀(3.82±0.33) mmol/L、血清鎂(0.84±0.32)mmol/L,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使用門冬氨酸鉀鎂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較常規療法具有更好的療效, 能夠有效改善血清鉀鎂含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熊英.急性心肌梗死臨床治療分析.當代醫學, 2011, 17(31): 93-94.
[2]藺曜, 周琳, 易勇, 等.門冬氨酸鉀鎂聯合利多卡因治療室性心律失常的療效評價.中國醫藥指南, 2011, 9(9):33-3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067
2014-11-24]
115100 遼寧省大石橋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