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燁 張玉玲 柏建雪
人本位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截肢患者康復的影響
陳燁 張玉玲 柏建雪
目的探討人本位護理干預對糖尿病足截肢患者康復的影響。方法300 例糖尿病足部壞疽患者, 具備手術指征10例給予人本位護理干預。結果10例糖尿病足截肢術后患者, 采用人本位的護理模式, 根據患者需要適時進行宣教, 普及了糖尿病相關知識, 提高了患者的遵醫行為, 住院平均時間45 d。結論人本位護理干預有利于糖尿病足患者康復, 縮短了住院時間, 減輕經濟負擔, 護理效果顯著, 可在臨床廣泛應用。
糖尿病足;截肢患者;人本位護理
我國糖尿病足患者較多, 是截肢、致殘的主要原因, 發病率隨著糖尿病患病率的迅猛增加而顯著增高。提高糖尿病足患者截肢術后的有效護理方法, 對減少并發癥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糖尿病足部壞疽患者300例, 具備手術指征10例, 其中男4例, 女6例;年齡最大78歲, 最小38歲;糖尿病病史最長30年, 最短5年。均采用人本位的護理模式。
1.2 糖尿病足潰瘍分級 經典的分級方法是Wagner 分級:0 級:有發生潰瘍的危險因素;1 級:表面潰瘍, 臨床上無感染;2 級:較深的潰瘍, 常合并軟組織炎, 無膿腫或骨感染; 3 級:深度感染, 伴有骨組織病變或膿腫; 4 級:局限性壞疽; 5 級:全足壞疽。
1.3 糖尿病足患者截肢因素 ①老年患者病程長、抵抗力低、動脈硬化, 足部病變嚴重。②既往治療情況, 從醫行為差,病情發展變化快。③有無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及感染等并發癥, 加快疾病發展進程。④低蛋白血癥。
2.1 術前評估 了解新入院患者的病情資料, 患者入院后指導患者有效呼吸運動及訓練床上大小便等。
2.1.1 心理評估 大部分患者在面對身體的缺陷和生活形態改變時, 會產生強烈抑郁焦慮的思想, 同時影響著患者的自我接納以及睡眠質量等問題, 生活質量明顯降低, 產生極大的自卑感、挫敗感, 對未來失去信心, 自暴自棄;根據患者受教育程度和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程度, 護士要經常與患者溝通, 掌握患者心理反應, 給予安慰、疏導, 動員家屬給予支持。消極的情緒很容易影響軀體的康復, 以致影響創傷截肢的患者術后護理的效果, 認真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向患者講解截肢的必要性及病變部位, 向患者講述成功案例等,以積極的態度接受手術及配合各種治療。
2.1.2 疾病評估 詳細檢查患肢壞疽的性質、范圍、程度等,局部感染是足潰瘍最終截肢的主要原因, Wagner分級1~2 級的足潰瘍未累及骨組織, 感染較輕, 預后尚可, 一般能愈合;而 Wagner 3 級及以上則表明感染涉及骨質, 不易控制, 嚴重的缺血合并感染常導致患肢不可逆的損害, 截肢率明顯增高。
2.2 術后護理
2.2.1 嚴密觀察病情 遵醫囑實施多功能參數監測,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以及引流管是否通暢;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及量, 床旁準備止血帶以隨時處理出血情況;觀察觀察殘端皮膚有無壓痛、發紅或其他皮膚受到刺激或撕裂現象, 并對殘端給予經常和均勻的壓迫, 促進殘端軟組織收縮,對殘端進行按摩、拍打, 用殘端蹬踩, 提高皮膚的耐磨耐壓。應做好有效溝通, 取得患者及家屬配合治療, 早日回歸社會。
2.2.2 控制血糖及血脂 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足患者截肢的獨立危險因素。糖化血紅蛋白水平越高, 預后越差。應調整飲食結構, 使其達到理想血糖水平, 從而促進創面愈合;若血脂升高, 則導致大量脂質侵入血管壁, 使動脈基底膜增厚及血管腔狹窄, 形成血栓, 不利于疾病恢復, 需控制血脂水平。
2.2.3 做好基礎護理, 預防并發癥 按時翻身叩背, 必要時霧化吸入, 預防肺部感染;按摩受壓部位, 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壓力性褥瘡;鼓勵患者多飲水, 預防泌尿系統感染;踝泵運動, 防止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
2.2.4 制動與運動 截肢不僅是破壞性手術, 而且也是功能重建的開始。制動期間殘肢需要做等長和等張收縮練習,以減少廢用性萎縮。截肢術后患者功能恢復有賴于早期功能鍛煉, 應盡早在醫師指導和監督下進行關節活動度的訓練以免關節僵直。方法:用彈性繃帶每天包扎數次, 對殘端給予經常性的和均勻的壓迫, 以促進殘端軟組織收縮[1]。
2.2.5 治療幻肢感覺及幻肢痛 截肢后, 幾乎所有患者都會有缺失肢體依存的感覺, 甚至還會有疼痛, 時間長短不一。①心理疏導:室外活動, 分散患者的注意力。②手法按摩殘端,以后在加入拍擊, 用其所引起的疼痛拮抗幻肢痛。③物理治療:電刺激、超聲波等, 促進殘肢腫脹消退。④裝配假肢等可以減少幻肢痛的發生率。⑤幻肢痛感劇烈時可應用藥物鎮痛對癥治療, 并給予神經營養藥物治療, 盡量減輕疼痛程度及縮短疼痛時間。盡量避免搬運肢體或觸摸殘端, 減少不良刺激, 保證睡眠充足, 減輕夜間幻肢痛。
2.2.6 為患者提供人本位護理服務 根據患者術后的心理反應給予評估, 大多采用支持性和疏導性的方法。重視交流效果, 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反應采取相應的措施, 不可操之過急。①建立一對一的護患關系, 改變了以往說教式的溝通方式, 提高患者的主動參與性。②‘人本位’護理應用, 換位思考患者需求, 從細節入手, 讓患者感受到護理人員的關懷,使患者樂于與護理人員交流[2,3]。
2.2.7 出院指導 做好健康教育, 主要是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①預防關節攣縮。如長期采取不正確的姿勢及體位, 易引起關節攣縮及畸形。因而指導患者采取良肢位, 有利于預防殘肢的畸形及傷口愈合后假肢的穿戴。②肌力增強訓練和關節活動范圍訓練。尤其是臀大肌、內收肌和股四頭肌的訓練。③殘肢保護。避免殘肢碰傷;注意殘肢皮膚瘢痕;防止殘肢腫脹及脂肪沉積。④術后6~12個月, 經臨時假肢和適當訓練之后, 殘端腫脹消退, 萎縮定形, 即可裝配假肢。
10例糖尿病足截肢術后患者, 采用人本位的護理模式,根據患者需要適時進行宣教, 普及了糖尿病相關知識, 提高了患者的遵醫行為, 住院平均時間45 d, 縮短了住院時間, 減輕了經濟負擔, 充分體現人本位護理的優勢, 和諧護患關系,杜絕護患糾紛。
通過人本位護理在糖尿病足部壞疽截肢術護理中的實施, 從入院、出院以及適應社會等方面給患者更多的幫助,根據患者需求提供全面護理, 充分體現了人本位的護理工作給患者帶來的康復效果。同時為了滿足患者需求, 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理論和溝通技巧等方面的知識, 提高了科室護士的整體理論知識水平和患者的生活質量, 定期電話回訪, 及時幫助解決問題, 縮短了住院時間, 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提高了醫院的信譽, 實現了醫院和患者的雙收益。
[1]呂式璦.創傷骨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81:139-140.
[2]羅玲英, 周瓊, 程友.系統護理干預在門診糖尿病病人臨床護理的應用.醫學信息, 2005, 7(8):143-144.
[3]王慧, 劉華平.低血糖指數飲食對2型糖尿病中長期血糖和血脂控制的研究現狀.中華護理雜志, 2010, 45(9):858-86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8.190
2015-06-09]
130011 吉林省長春市一汽總醫院手足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