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闖
小切口切除膽囊的臨床效果觀察
張闖
目的研究小切口切除膽囊的臨床療效。方法187例膽囊疾病患者, 隨機分成觀察組95例和對照組92例。給予對照組患者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 給予觀察組患者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比較兩組臨床效果。結果在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方面比較, 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11%明顯低于對照組9.78%(P<0.05)。結論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在膽囊疾病治療的應用中, 具有切口小、術中出血量少、利于術后恢復、并發癥少等優點,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膽囊切除;小切口;并發癥
膽囊病變最常見的就是膽囊結石, 是普外科最為常見的一種疾病, 治療不及時容易導致膽囊穿孔, 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生理病痛, 對患者健康造成影響, 在臨床治療上以手術治療為主[1]。本次研究就傳統開腹手術方法與小切口手術方法進行對比分析,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187例膽囊疾病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成觀察組95例和對照組92例。觀察組患者男67例, 女28例, 年齡28~69歲,平均年齡(49.2±8.7)歲;其中51例慢性結石性膽囊炎, 18例急性結石性膽囊炎, 11例膽囊息肉結石, 15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對照組患者男65例, 女27例, 年齡29~70歲,平均年齡(50.1±8.5)歲;其中50例慢性結石性膽囊炎, 17例急性結石性膽囊炎, 11例膽囊息肉結石, 14例膽囊結石合并膽總管結石。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給予觀察組患者小切口膽囊切除術, 術前經過B超、心電圖、肝腎功能等檢查, 術前6~8 h禁食, 使用抗生素。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 取仰臥位, 取右上腹膜直肌切口長4~5 cm, 開腹后先探查肝膽周圍解剖組織關系, 若合適則使用小切口膽囊切除術, 用小拉鉤使得膽囊充分暴露出來, 在winslow孔、十二指腸前方以及膽囊三角處各設置一個小紗墊, 在內外側以及下方3個方向使用拉鉤牽開胃腸網膜和肝圓韌帶, 顯露出膽囊三角區域, 接著將膽囊體上提,找出膽囊管、膽總管、肝總管, 接著游離膽囊動脈和膽囊管,對膽囊動脈和膽囊管進行離斷結扎處理。若遇到切除難度較大的膽囊, 如萎縮性膽囊炎, 則可采用逆行切除法剝離至膽囊頸部, 接著橫行切斷膽囊, 近端敞開, 繼續解剖至膽囊管后進行結扎。最后分層關腹, 切口采用可吸收線進行皮內縫合。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 操作方法為:取右側腹經腹直肌切口, 長約10~12 cm, 采用常規方法暴露手術視野, 切除病變膽囊[2]。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分別為(58.2±17.9)min、(3.9±0.7)cm、(90.1±29.3)ml、(24.1±5.2)h、(15.1±6.0)h;對照組分別為(83.0±12.9)min、(9.7±2.9)cm、(140.2±38.7)ml、(33.9±6.8)h、(23.7±6.5)h, 觀察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對比 觀察組患者出現1例切口感染、1例切口皮緣性壞死, 并發癥發生率為2.11%;對照組出現4例切口感染、5例切口皮緣性壞死, 并發癥發生率為9.78%, 兩組比較,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976, P=0.026<0.05)。
膽囊疾病是普外科常見疾病, 在臨床上以手術治療為主,而掌握手術適應證是手術治療成功的關鍵和基礎。隨著微創技術的快速發展, 在膽囊切除上, 小切口膽囊切除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等得到廣泛應用, 其中, 小切口膽囊切除術以安全、微創、美觀、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而受到廣大患者及醫生的青睞。
在運用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時, 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做好術前的麻醉工作, 根據患者的病情評估、手術方案等采取合適的麻醉方式。②術前做好B超、CT檢查等, 了解患者是否符合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適應證, 從而為手術成功奠定堅實基礎, 例如術前B超等檢查發現膽囊壁厚度≤0.4 cm的繼發性膽總管結石, 且結石直徑≥0.4 cm的, 不適宜使用小切口膽囊切除術。③手術醫生要有嫻熟的技巧以及操作能力,隨時應對手術中的各種突發事件。④在手術中, 剝離膽囊組織時, 可充分利用電刀切割方法, 該方法運用簡單, 且出血少, 對患者的創傷較小。⑤手術中出現意外大出血、解剖異常等現象時, 應適當延長手術切口, 充分暴露手術視野, 保證手術的安全。
在本次研究中, 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術后排氣時間以及下床活動時間等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這與呂為良等[3]的報道一致。但是也有文獻報道[4]: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的手術視野暴露差, 在深部操作時難度較大, 容易出現膽囊頸管與肝外膽管解剖的不清晰, 導致術后膽漏、膽管損傷等嚴重并發癥。因此, 在手術治療時應結合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拉鉤, 最大限度暴露手術視野, 對于較大的結石, 應切開膽囊, 取出結石, 確保手術操作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 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在膽囊疾病治療上具有手術切口小且美觀、術中出血量少、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點, 具有重要臨床應用價值, 應在掌握手術適應證的基礎上合理推廣應用該術式。
[1]秦德倫.小切口切除膽囊療效觀察.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4(11): 1539-1540.
[2]張寶劍.膽結石采用小切口膽囊切除等治療的臨床療效觀察.現代養生b, 2015(2):77.
[3]呂為良, 趙迎威.腹腔鏡與小切口手術切除膽囊治療膽結石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14):91-92.
[4]錢俊華.開腹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高齡膽囊結石患者的療效分析.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11, 32(2):42-4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025
2015-07-09]
114200 遼寧省海城市中醫院外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