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英(青海省門源縣東川畜牧獸醫站 810399)
畜牧生產環境污染防治對策初探
劉紅英(青海省門源縣東川畜牧獸醫站 810399)
現代規模化畜牧養殖生產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及動物食品衛生安全的威脅日趨嚴重,如何控制畜牧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勢在必行。通過綜述畜牧生產中控制污染的 “養殖投入品管理、養殖下腳料處置、病死畜禽處置”等三個重點環節,結合養殖生產實際,制定了相應的重點環節綜合防治對策。
畜牧業;環境污染;防治對策
據走訪調研,時下廣大農區發展畜牧業存在對飼料、飼料添加物生產企業嚴重依賴的現狀,飼料和飼料添加物的主要成分中就含有諸多構成環境污染的物質,甚至可能含有某些違禁品,如三聚氰胺、蘇丹紅、鹽酸克倫特羅(瘦肉精)、萊克多巴胺、沙丁胺醇、重金屬物質、抗生素等,這些物質直接進入環境或經動物食入、經代謝后(糞污)排放進入環境,這是當前畜牧生產終產物污染環境的最普遍形式之一,防治對策:
(1)動物衛生執法部門(畜牧部門)繼續加強飼料、獸藥市場源頭監管,依法懲治不法商販,嚴查違禁產品,確保養殖投入品符合國家衛生安全標準;
(2)規范規模養殖場(戶)養殖行為,杜絕養殖使用國家規定禁止的違禁產品;畜牧部門(派駐機構)常態化開展違禁品相關檢測,定期對規范規模養殖場(戶)進行籌建抽檢,嚴防瘦肉精、萊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等違禁品應用于家畜禽養殖環節;
(3)指導規模養殖場(戶)配套建設好糞污、養殖下腳料的處置設施(沼氣、化糞池等),妥善處置養殖末期廢棄物,嚴防其隨意排放進入周邊環境;
(4)致力推廣生態養殖技術,在研發、推廣應用 “微生態制劑、保健型中藥材復方制劑”等安全養殖模式上做文章,盡量擺脫養殖對抗菌素的依賴性。
在家畜禽養殖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污染源包括:過期變質的 “飼料、飼料添加物、獸醫防治藥物”等;家畜禽代謝終產物(排泄物)、被污染的圈舍墊料等,這些污染物直接或間接投放進入周邊環境,即會對周邊土壤、水源、空氣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防治對策:
(1)有計劃購置并妥善保管飼料、飼料添加物、防治獸藥等,嚴防發生霉變及過期變質,盡量保證在保質期內全數用完,過期、變質產品應按規定做焚燒、深埋、消毒等無害化處置;
(2)畜禽飼料合理搭配使用礦物質,必須使用的 “鈣、磷、銅、鐵、鋅、錳、鈷、硒、碘”等微量元素,要按照當前動物生長發育需要,添加比例適中,確保動物機體完全吸收、利用,以防止代謝不全而經糞尿排放進入外界環境;
(3)改變蛋白含量越高、飼料質量越好的錯誤觀念,畜禽飼料配制蛋白含量必須符合其當前生長階段的正常需求,添加比例宜適中,確保能被動物機體充分吸收利用。據資料表明,蛋白質若吸收不完全,則50~70%以糞氮、尿氮的方式排出體外;規模化養殖場糞尿處理不及時,就會經生物熱發酵產生大量含氮、含硫化氫的有害氣體污染空氣,嚴重時構成酸雨,危害農作物;其余大部分則被氧化成硝酸鹽滲入地下或隨地表水流入江河,從而造成更廣泛的污染;
(4)積極開展家畜禽常見病綜合防治,比如 “大腸桿菌病”、 “沙門氏菌病、 “體內外寄生蟲病”等,這些致病原一年四季均可誘發疾病,不僅嚴重影響家畜禽自身健康,降低綜合生產性能和繁殖性能,養殖效益大打折扣,而且可通過食物鏈造成人和動物之間循環再傳染,構成公眾健康與食品衛生安全威脅。因此,規模化養殖場一旦發生各種常見病,要及時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徹底清除畜禽舍內污染物并認真沖洗、保潔、消毒滅原,所有污染物應集中進行無害化處置,既能防止疫情進一步擴散蔓延,又能控制多量病原微生物污染周邊環境,降低歷史病再度感染的風險;
(5)任何家畜禽養殖均不可避免要使用消毒劑、防治藥物等,藥殘污染環境是一個長期性的瓶頸性制約難題。
筆者建議:合理配制、標準濃度使用消毒劑,采取防范措施盡量確保少污染本場內、周邊環境中的土壤、空氣、飲水源等;嚴禁長期、大量濫用抗生素,必須使用時應嚴格遵守藥物標簽說明的標準劑量,并執行規定的停藥期(休藥期);整群保健預防,盡量采用 “食藥同源”的保健型中藥材,合理組方加減應用,以代替抗生素制劑,最大化減少抗生素的應用量;有條件的養殖場可采用日糧添加微生態制劑(益生菌產品),以及推廣發酵床養殖技術等,盡量降低糞污排放對環境的影響。
家畜禽養殖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定數量的病死現象,農村散養戶法制意識、防疫意識薄弱,存在隨意亂扔病死畜禽尸體現象,這在農區適度規模養殖場(戶)也比較多見。規模化養殖場,如果病死畜處理不善,就會給環境帶來嚴重的污染,導致蚊、蠅孳生、臭氣熏天,還為疫病的擴散蔓延創造了條件,防治對策:
(1)基層獸醫站(畜牧派駐機構)、各級黨政要加強對屬地散養戶、規模戶的普法宣傳與長效監管,禁止其隨意亂扔病死畜禽尸體,鄉村組各級要監督好農戶、養殖場(戶),對病死動物尸體,包括該發病場(戶)的圈舍內糞尿、墊料等污染區也要妥善處置,應按相關規定進行焚燒、深埋、消毒等規范化的無害化處置;
(2)各級黨政、畜牧行業部門要積極推進屬地病死畜禽“補償機制”和 “無害化處置機制”建設,努力完善基層獸醫實驗室、動物衛生監督體系配套建設,進一步樹立起干部、群眾的環保和動物衛生安全意識,加大對隨意亂扔病死畜禽尸體的教育、懲治力度,營造 “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良性氛圍,建設屬地集中處置地點及設施,由專業技術人員督查、督辦、妥善處置,嚴控這一重要污染源(傳染源)進入周邊環境。
劉紅英(1978-),女,青海省門源縣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動物疫病防治、畜產品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