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亮珍(山西省忻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34000)
如何在畜牧業轉變中發展新型養殖
楊亮珍(山西省忻州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34000)
本文簡述了我國畜牧業養殖業的發展現狀,指出了當前新型養殖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并展望未來養殖業的發展方向。
畜牧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新型養殖
縱觀事物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規律,都會經歷慘痛的蛻變。近年來,隨著我國對農業政策的傾斜與巨大經濟的投入,畜牧業迅速發展,養殖業也不同程度地發生著變化,同時也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養殖業正在經歷著快速發展期,養殖規模化以數倍膨脹的速度,發生著量的改變。如何轉變為適應時代發展,滿足消費需求,是養殖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因此,養殖要認清現代畜牧業的發展趨勢,分析所處的時代因素和發展環境,把握挑戰中的生存機遇,才能由量到質轉變過程中完成蛻變,成為新時代新型的養殖模式。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村富裕、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經濟模式。養殖業在農業發展中步入了快速發展期,指數膨脹的規模化養殖量變,導致了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A型口蹄疫、小反芻獸疫等重大動物疫病的暴發和流行,并伴隨有三聚氰胺、假羊肉、瘦肉精等肉蛋奶惡性事件的報道,不僅農民受到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給養殖業造成了災難性的打擊,各種家畜禽無一逃脫。盡管養殖環境的復雜和危險,農民仍舊前仆后繼地養殖,推動著此次畜牧業的大轉變,大變革,如何盡快在這場畜牧業大轉變中脫穎而出是當前養殖場面臨的難題。
人的觀念決定事物發展方向,養殖的轉型與養殖戶的思想觀念有著直接的關系。當前,動物飼養方式從散養向規模化、集約化的思想轉變已在農民思想中完成,多種畜禽的混養幾乎退出歷史舞臺,家家戶戶散放養模式向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場的轉變步伐也逐漸加快,簡陋養殖向專屬圈舍養殖過渡,泔水飼喂向營養飼料轉變,當地動物品種向優良品種改良,污物任意排放向生態化合理利用發展等的養殖環節都在不同程度、不知不覺中改變。養殖業要實現現代化的發展,需要思想的轉變、知識的指導、科技的引領,才能在蛻變過程中少走彎路,少受損失,快速穩定地完成。
畜禽預防涉及到養殖的各個環節,如建場選址、場區布局、人員管理、動物引種、飼草營養、飼喂方式、免疫接種、檢測技術、消毒制度、隔離措施,以及糞便污物的無害化處理等。因此,動物疫病的預防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一環扣一環,一環疏忽滿盤皆輸。大力宣傳科學養殖知識,讓養殖戶認識到動物養殖生物安全防控是系統化工程,重視各個環節的防控措施,嚴格執行相應制度,確保每個環節的生物安全,才能真正提升養殖預防水平。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養殖業在我國農業經濟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養殖規模也在悄無聲息地進行著轉變,規模化養殖逐步替代了家家戶戶散養模式,同時盲目擴大規模,不僅出現了規模化超出養殖場戶經濟實力的現象,導致規模場設施設備落后、管理松散、制度不全、圈舍簡陋,養殖成本增大,無法在市場競爭中占優勢;還出現了規模化超出當地消費需求,導致動物性產品滯銷,個別場戶巨大虧損倒閉,價格與養殖規模形成周期性起伏的高低惡性循環。因此規模場的發展要進行可行的調研,遵循合理、適度、科學才能讓規模化養殖步入穩步發展期,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型養殖業的發展要與時俱進,打破傳統的思想觀念,樹立制度管理的理念。生物安全體系的嚴密是依賴嚴格的規章制度來維系的,動物作為有生命的生物體,要保證其生物安全,必須將養殖各環節用相應的規章制度進行管理約束,做到制度管理人,制度不能因人而異,決不是人管理制度,這樣才能確保各個養殖環節的安全,才能發揮生物安全體系層層屏障、層層保護的作用。目前部分養殖場仍存在制度不全,執行不嚴的現象,層層安全屏障形同虛設,導致疫情暴發后一發不可收拾,沒有起到生物安全體系應有的保護功能。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占據著重要地位,養殖業是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養殖業的發展主要完成由散養向規模化、集約化轉變、向生態化發展、向高質量靠攏,這樣才能適應現代畜牧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的頻頻發生,動物疫情的接連暴發,暴露出了長期追求食品數量的同時各類食品質量安全存在著巨大問題和隱患。如今人們從滿足溫飽向高質量、無公害、安全的食品需要發展,從而對養殖業提出新的要求。散養戶的淘汰、簡陋飼養環境的消失、規模化的發展、集約化的轉變、科學的養殖、制度化的管理、污物生態化的處理等變化,在一步一步地建立健全新型養殖生物安全模式。未來養殖業要向區域性特色,規模化飼養,科學化管理,生態化一體,無公害的畜產品供給模式發展,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適應市場的競爭,符合人們的消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