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建國(河北省張家口市經濟開發區農業委員會 075000)
牛流行熱的診治
范建國(河北省張家口市經濟開發區農業委員會 075000)
牛流行熱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性傳染病,流行似有一定的周期性,以夏秋季較多發生,主要癥狀為高熱、侵害消化道與呼吸道,四肢有不同程度的關節炎,本文敘述了該病診斷與防治。
牛流行熱;死亡率;發病率;經濟損失;危害嚴重;治療效果
牛流行熱又叫牛暫時熱,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性傳染病。主要侵害黃牛和奶牛(以3~5歲的壯年牛較易感染),本病傳播迅速,發病率高,死亡率低。流行似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認為每隔幾年或3~4年發生1次較大規模的流行。發病季節,以夏秋季較多發生,尤其是天氣悶熱的多雨季或晝夜溫差較大的天氣容易引起流行。本病常大群發病,對乳牛的產乳量有相當大的影響。而且病牛中有一部分常因癱瘓而被淘汰,使養牛業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失。
不同日齡階段、品系的牛均有易感性。3~5歲黃牛易感性最強,高產奶牛癥狀最明顯,犢牛發病較少,感染癥狀較輕。主要傳染源為病牛、康復牛及其排泄物、污染的用具及環境,致病病毒可通過吸血昆蟲的叮咬,經皮膚進行感染,流行吸血昆蟲盛行期。有明顯的季節性,常流行夏季和初秋,多雨潮濕時分最易誘發此病,勞役過多,營養不良,衛生管理不達標亦可誘發此病。傳播速度甚快,短時間內可誘發大面積牛只死亡。一般情況下,發病后數天至十幾天,可誘發大面積流行。
潛伏期3~7d,初期病癥不明顯,突然高溫,驟升40~42℃,病程2~3d。精神萎靡、肌肉震顫、心跳加快、產奶量驟降,有的泌乳停止。眼結膜充血、水腫、流淚、畏光,眼角流出粘膿性分泌物。大多數病牛于高熱期從鼻腔流出粘性分泌物,同時見有流涎現象,口邊見有泡沫,口角流以線狀粘液。并伴有便秘或腹瀉,尿量減少,呈深褐色渾濁。部分病牛,衰弱明顯,步履蹣跚,后肢無力,臥地不起,個別的四肢有輕微腫脹癥狀,嚴重跛行。呼吸加快,每分鐘80次以上,有呻吟聲。聽診時肺部,肺泡音高亢,支氣管音粗厲。嚴重的呼吸困難,頭頸伸長,張口呼吸。氣喘如拉風箱,出現間質性肺氣腫、肺水腫,最后因窒息死亡。妊娠期病牛出現有流產或死胎。
特征性病變主要是肺間質氣腫,個別的肺充血和肺水腫。肺氣腫時,肺高度膨隆,間質增寬,內有氣泡,觸壓肺臟時至捻發音,有的被膜隆起,被膜下與拳頭大到皮球大的氣囊,肺實質組織被氣泡撐破,形成空洞。肺水腫時,胸腔積有多量暗紅色液體,兩肺膨隆腫脹,間質增寬。內有膠凍樣浸潤,肺切面流出大量暗紅色液體,氣管內積有多量泡沫狀粘液,粘膜發紅,間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肝、脾、腎等實質器官輕度腫脹,有散在的小壞死灶。消化道粘膜充血或出血,特別是第四胃和盲腸粘膜常有滲出性出血,淋巴結腫脹,充血或出血。
群體突然爆發,傳播速度甚快,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發病率高,死亡率低。臨診典型特征為高熱、皮溫不整,呼吸系統變化大;部分病牛關節疼痛,嚴重跛行;血液檢查,可見白細胞數量減少,桿狀核細胞數量增多;發熱期,淋巴細胞相對減少。結合這些癥狀,可初步診斷為此病。確診,需要結合病原分離,進行動物接種試驗或血清中和試驗。
(1)堅持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做好有效預控此病的目的。
(2)牛群加強管理,飼喂全價日糧,補給清潔飲水,保證適量運動,增強牛群體質,提升其抗病毒能力。
(3)經檢疫含病毒牛群,及時隔離所在牛舍。同時,嚴格消毒周邊環境,清滅蚊蟲等,減少病害進一步滋生蔓延的可能。
此病目前尚未特效藥,感染初期根據病患情況,及時對癥治療,可達到退熱、強心、利尿等功效。四肢有疼痛癥狀的,對癥用鎮痛消炎類藥物,防控效果更好。
5.2.1 解熱鎮痛
復方氨基比林注射液20~40ml,或安痛定注射液20~40ml,或30%安乃近注射液20~30ml,皮下或肌肉注射,每日1~2次。阿司匹林或復方阿司匹林20~30g,每日分兩次加水灌服。
5.2.2 強心利尿解毒
5%葡萄糖鹽水200~300ml,一次緩慢靜脈注射。20%安鈉咖注射液10~30ml,皮下或肌肉注射。
5.2.3 興奮呼吸中樞
尼可剎米注射液10~20ml,皮下或肌肉注射。或20%樟腦油10~20ml,皮下或肌肉注射。
5.2.4 消肺水腫
可用 20%甘露醇 500~1000ml,或 25%山梨醇 500~1000ml靜脈注射;或內服雙氫克尿噻0.5~2g。對呼吸困難或伴有肺水腫的牛,配合靜脈滴注氟美松50~150ml,加葡萄糖生理鹽水 500~1000ml。
5.2.5 對高燒不退的患牛
給予強心解毒,靜泳注射葡萄糖生理鹽水1500~2000ml,安鈉咖10~20ml,配合用涼水敷頭、洗身、灌腸;肌肉注射抗菌素(青、鏈霉素)和磺胺類藥物制劑,以防繼發感染。對病程長的牛,可灌服酵母粉200g、人工鹽70~100g、銀翹解毒丸20~25丸。
5.2.6 對跛行和癱瘓患牛
可靜脈注射水楊酸鈉或氫化可的松等藥物,以減輕疼痛,緩解癥狀。中藥治療宜選用清肺,平喘,化痰,解熱,通便的方劑進行辨證施治。病初可用柴胡、黃茶、葛根、荊芥、防風、秦苑、羌活各30g,知母24g,甘草24g,大蔥3根為引,將藥研末沖服。也可用板蘭根60g,紫蘇90g,白菊花60g,煎服。療效尚好。
5.2.7 防止繼發病
治療用抗生素青霉素、鏈霉素、丁胺卡那、左旋氧氟沙星、頭孢噻呋鈉或磺胺六甲、磺胺嘧啶等藥物,可有效預控繼發病的發生。肌注板藍根、大青葉、黃芪多糖等抗病毒藥物。
(1)加強飼養管理,減少各種應激因素,做好圈舍的防寒保暖,保證環境的溫濕度。
(2)建立嚴格的衛生消毒制度,認真執行防疫制度,做好定期消毒,嚴格實行全進全出制度,做好機械性清除,也應加強消毒,產床、墻面、地面、房頂、飼養用具及注射工具也要嚴格消毒,認真細致的消毒,發病期間每天1次,連用7~10d,同時做好定期消毒,保持地面干凈衛生,要認真做好滅蚊滅鼠工作。可交替交叉使用不同種類消毒藥達到最好的消毒效果,防止病原體對消毒藥產生抗藥性,使用疫苗當天不要消毒,以免殺死活疫苗及影響產生的免疫應答。
(3)認真做好當地或本場周圍流行病學調查與分析,針對生物性致病因素,根據以往的發病史,確定主要的致病因素,從而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與藥物預防程序。針對生物性致病因素,認真做好對癥治療。
(4)認真做好早期的正確診斷,在疫病多發而非常復雜情況下,正確診斷是防控疾病的關鍵,真正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用藥準、劑量足、時間夠。特別是做到不讓收牛的人與車及其用具、外來配種人員及用具、外來的閹割人員、銷售飼料與獸藥人員、拉糞車與人,發生疫病的養殖場人員及一切無關生產的人員進入生產、生活區內,杜絕一切非生產人員入場,同時做好病死牛的無害化處理。不能任意拋棄,投入江河內,極易發生洪災的地區深埋,嚴格加強檢疫,杜絕帶入疫情。
(5)加強生物安全和獸醫衛生措施,強化免疫檢測,在牛群免疫后15d左右,進行采血抽檢,掌握抗體消長情況,及時了解疫苗免疫效果,如果發現抗體很低或無上升,說明疫苗質量或母源抗體的影響,再經7d檢測1次,若抗體無上升,應立即重新免疫1次。
(6)嚴把調種關,防止帶入疫病,嚴格檢疫,避免引進帶毒種豬,做好嚴格隔離飼養觀察期,45d后無疫病出現,可與本場豬混養,隔離觀察飼養期間要有專人,同時做好消毒工作。
(7)加強藥物預防,合理用藥,改變原來的 “以治療為主,預防為輔”的傳統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