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洲
(陜西省大荔縣畜牧技術推廣中心 715100)
羊布魯氏菌病的流行特點及防控技術
張俊洲
(陜西省大荔縣畜牧技術推廣中心 715100)
近年來,由于草原禁牧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羊產品需求量增大,為了追求經濟利益,部分養殖戶盲目擴大羊場規模,市場流通日益頻繁,加之前些年對防疫法宣傳力度不夠,人們對羊布魯氏菌病的認識不夠,造成本病在人畜間傳播,不但給養殖戶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更給人類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因此,做好羊布魯氏菌病的防控工作,不但可以提高養殖戶的經濟效益,更具有重要的社會公共衛生意義。
羊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種傳染病,本病的特點是傳播途徑廣,多數病例為隱性感染,無明顯癥狀,為羊群及相關人員埋下不安全隱患,人畜一旦感染,很難根除。所以有必要根據該病的流行特點制定出羊場布魯氏菌病防控技術方案,供養殖戶參考。
布魯氏菌,為細小的球桿菌,無芽孢、無鞭毛,有毒力的菌株,革蘭氏陰性。布魯氏菌有6個種,引起羊布魯氏菌病的病原主要是馬耳他布魯氏菌(綿羊、山羊易感),其次為綿羊布魯氏菌。布魯氏菌在自然環境中生活力較強,在患病動物的分泌物、排泄物及病死的動物臟器中能存活4個月左右,在食品中約生存2個月。但加熱60℃或日光下暴曬10~20min可被殺滅,且對常用化學消毒劑較敏感。例如:巴氏滅菌法10~15min殺死,10%來蘇兒、2%福爾馬林或5%生石灰15min殺死,而直射日光需要0.5~4h方可殺死。
羊布魯氏菌病常呈地方性流行,發生無季節性,但以春夏發病幾率較高,新疫區常表現大量母羊流產,老疫區流產比例較少。本病的傳染源是病羊及帶菌者,最危險的是受感染妊娠母羊,他們在流產或分娩時將大量布魯氏菌隨著胎兒、胎水和胎衣排出。流產后的陰道分泌物、乳汁及公羊的精液中都含有布魯氏菌,母羊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后對本病極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徑,也可經配種感染。易感犬舔食流產病料、分泌物,攝食被病原體污染的飼料和飲水而感染,從而成為病原的傳播者。從事肉羊生產環節中的工作人員與商品羊及其產品密切接觸,從而增加了人類感染該病的機會,如飼養人員、屠宰收購人員、皮毛工人等,都是易感人群。
傳染病的發生必須具備3個因素,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由于羊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因此,它的防控也必須從這3方面入手,即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提高羊群管理水平,增強羊只抗病力。
(1)對從外地或外場調入本場的種公羊和種母羊進行嚴格的隔離檢疫,對免疫過且抗體效價達標的準許進場;對沒有免疫過但效價很高的應堅決淘汰并進行無害化處理。
(2)規模羊場每年定期開展以“監測、檢疫、撲殺”措施為主的防控工作,病畜嚴格執行無害化處理。首先,要對陽性羊實行隔離飼養,進行24h輪流監控,嚴禁病羊流入市場。其次是嚴格消毒滅源,對飼養過陽性病羊的圈舍、活動場地、用具進行徹底消毒,并對規模羊場周圍的農戶發放消毒藥開展自行消毒;對牲畜糞便使用堆積發酵方法處理。同時對進出人員、車輛進行嚴格消毒。再者是及時撲殺病畜,防止病情進一步擴散。
(1)育肥羊公母分群,實施人工配種,減少因交配傳播布魯氏菌病的機會。
(2)工作人員在日常免疫、接產等過程中,要堅持規范操作。做好個人防護工作,佩戴口罩、眼鏡和手套,做好消毒,皮膚有傷口者應避免接觸羊只,防止人員在操作中感染布魯氏菌病。
(3)規模羊場要做好配種生產記錄,對流產母羊要進行登記、檢疫,對檢出的布魯氏菌病陽性病例堅決淘汰,病羊及其流產物必須深埋或焚燒,即使正常羊分娩物也要全部深埋或焚燒,分娩場地徹底消毒。
(4)加強養殖場內放養犬的管理,禁止其隨意吃食胎衣及死胎。
(1)推廣舍飼養羊技術,加強飼養管理,提供全面營養物質,提高羊體抗病能力。
(2)母羊在配種前1.5個月、育肥羔羊3月齡,用布魯氏菌豬型2號菌苗免疫。
(3)做好肝片吸蟲、疥螨等寄生蟲病的驅殺和W病、羊痘等疫病的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