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夕棟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獸醫管理局 262200)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綜合防治
莊夕棟
(山東省諸城市畜牧獸醫管理局 262200)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是一種急性高致死性、高傳染性疾病,又稱為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癥,多由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癥病毒變異毒株所引起。該病可導致仔豬與育肥豬出現嚴重的呼吸道癥狀,其中仔豬極易發病,死亡率達50%以上;母豬則可出現呼吸困難及繁殖障礙。近年來,本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明顯升高,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且病程較長,對豬群的危害程度大,易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就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流行特點、診斷及綜合防治方法作一簡述,以供參考。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可見于不同品種和不同日齡的豬,其中2~28日齡的仔豬與妊娠母豬最易感染。其主要傳染源為病豬與帶毒豬,此外被污染的飲水、污水、環境乃至相關用具和糞便均可成為傳染源。本病多經呼吸道感染,其主要傳染方式有接觸傳染、感染豬(特別是隱性感染豬)的遷移及空氣傳播,精液、胎盤等垂直傳播方式也是該病的重要傳播途徑。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高溫或高濕季節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其波及廣、傳播快。一般情況下,養殖場發生疫情后病程約為7~14d。初發時多呈爆發性流行,其后為地方性流行。豬群通常不同步感染,持續感染時間可達16個月,感染不同步的部分豬可在豬群發病后長期持續感染,而豬群更新或易感豬群擴大后又有重新爆發流行的危險。此外,本病可引發免疫抑制,易出現混合感染或繼發感染,病死率也隨之提高。
從流行特點來看,本病具有體溫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治療率低等特征,其中仔豬發病率可達100%,病死率達50%以上,而母豬感染后流產率可達30%以上,育肥豬也具有一定的病死率。
從臨床癥狀來看,豬只患病后其體溫明顯升高(可達41℃以上),眼瞼水腫、眼結膜炎、有明顯呼吸道癥狀(咳嗽、氣喘等)、部分病例后軀無力,出現共濟失調或不能站立等癥狀。可根據病豬的臨床癥狀、病理指標與病原學指標診斷本病,如疑似結果與臨床癥狀和病理指標相符,則疑似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如確診符合臨床癥狀和病理指標且經分離鑒定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病毒呈陽性或經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檢測為陽性可確診為高致病性豬藍耳病。
實踐證實,對養殖場加強科學飼養管理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應倡導 “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鼓勵農戶開展規模化飼養并實行封閉式飼養及管理。努力改善養殖環境,豬舍應保持清潔衛生,高溫季節做好通風和防暑降溫工作,而冬季在注意豬舍通風的同時還應做好保暖工作,通常豬舍內的氣溫應維持在22~26℃。飼料要保證營養全面,提供清潔充足的飲水,適當控制飼養密度,嚴禁畜禽混養,減少應激因素。此外,還應嚴格消毒,及時清理糞便及排泄物,對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選用有效且安全的消毒劑定期進行消毒,一般每周消毒2次左右。
做好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滅活疫苗的免疫接種工作,其中種公豬23~25日齡時首免,70日齡后每半年加強免疫1次;種母豬23~25日齡時首免,配種前加強免疫;商品豬于23~25日齡時免疫。同時,為提高預防效果,還應加強豬相關疫病的免疫,健全免疫檔案,定期行免疫抗體監測,及時加強免疫,發病時施行緊急強化免疫。
應規范補欄,禁止從疫區購進仔豬和引進豬只,購進豬只時嚴格按規定進行檢疫,購入后報檢并隔離飼養7d以上,如確定健康豬只方可混養。種豬需跨省調運時,應辦理檢疫審批手續并確保檢疫合格之后才可調運。
目前尚缺乏治療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的特性藥物,而進行必要的藥物治療可降低本病的發病率,減少養殖場的損失。豬只患病并確診后應采用鎮痛解熱、抗菌消炎、增強免疫力等方法進行治療,具體方法如下: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廣譜抗菌素(阿奇霉素粉、頭孢拉定粉、支原凈、利高霉素與阿莫西林等)預防細菌性疾病的繼發感染,避免發生雙重或多重感染;母豬患病后可肌肉注射氨基比林退熱,流產后可肌注黃體酮并配合使用中草藥。此外,還可使用清開靈注射液以殺菌、消毒、解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