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剛(貴州省黔西縣洪水鎮農業服務中心 551518)
一起副豬嗜血桿菌病的診斷治療
唐剛(貴州省黔西縣洪水鎮農業服務中心 551518)
副豬嗜血桿菌病是由副豬嗜血桿菌引起的以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腦膜炎、支氣管肺炎等為特征的嚴重的全身性疾病,呈世界范圍流行,在我國豬群中具有較高的感染率。該病危害除直接造成豬只發病死亡外,更多地表現為造成感染豬生豬發育受阻、飼料報酬降低、抗病力減弱及藥物成本升高。筆者在工作過程中,對一起副豬嗜血桿菌病進行了診療,通過綜合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發病豬群為3月齡左右仔豬,品種為大約克與長白二元雜交豬。23天前從場外運輸引進,群體規模38頭,筆者到現場時發病7頭;經詢仔豬在21日齡、28日齡和40日齡分別接種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疫苗、豬瘟疫苗和豬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在55日齡和65日齡再次接種豬藍耳病和豬瘟疫苗。仔豬引進時體況健康良好,引進2周左右后豬只陸續出現咳喘,食欲不振和精神倦怠,漸進性消瘦,拌料飼喂氟苯尼考粉無明顯療效。
7頭具有明顯癥狀的發病豬均被毛粗亂、食欲不振、咳喘、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被毛粗亂、精神沉郁、消瘦,體溫38.5℃以上;4頭豬后肢關節嚴重腫大,眼角有分泌物,2頭豬鼻腔有膿性分泌物;其中1頭豬病情特別嚴重,腹部皮膚和耳朵發紺,右后肢關節腫大,不能站立,間歇性發抖,鼻腔有膿性分泌物,已2天未進食處于瀕死階段。
將瀕死病豬窒息死亡進行解剖,發現后肢腫大的關節腔積液,胸腔和腹腔大量積液,積液渾濁內有絮狀物,心包增厚、積液撕開后心外膜凹凸不平粘附大量的酪性分泌物,肺與胸腔粘連表面大量纖維素性滲出,肝表面部分粘附一層白色分泌物。
無菌采集病豬關節腔、胸腔、腹腔和心包積液,滴于干凈的載玻片,自然風干后酒精燈火焰固定,革蘭氏染色后置顯微鏡油鏡觀察,發現4種積液中均存在單一的革蘭氏陰性小桿菌,未觀察到鏈球菌。結合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癥狀觀察和病原細菌染色鏡檢,判斷仔豬群發生了副豬嗜血桿菌病。
將6頭明顯發病的病豬隔離至另一圈舍單獨飼養,密切觀察,一旦發現體溫超過39.5℃者注射安乃近5毫升及時退燒;同時利用黃芪多糖注射液10毫升稀釋頭孢噻呋鈉0.5克肌肉注射,10個小時后按5毫克/千克體重注射替米考星;次日早上8點每頭病豬再次注射用5毫升黃芪多糖注射液稀釋的頭孢噻呋鈉0.3克,下午6點按0.3毫克/千克體重注射替米考星,連用2天;另在飼料中添加替米考星粉和復合維生素進行飼喂,替米考星連用10天、復合維生素連用30天。
臨床健康的豬群,利用黃芪多糖注射液10毫升稀釋頭孢噻呋鈉0.5克全群肌肉注射、10個小時后按5毫克/千克體重全群注射替米考星進行預防,飼料中添加替米考星粉和復合維生素,替米考星連用10天、復合維生素連用30天。
對圈舍利用聚維酮碘徹底沖洗消毒,沖洗后及時用拖把拖干積水并在圈舍中鋪上木板供豬群睡覺休息,每日沖洗消毒1次,連續消毒7天;同時每天晚上密閉門窗15分鐘,利用過氧乙酸熏蒸消毒,消毒后及時開啟門窗通風,連續熏蒸消毒7天。
通過治療和預防,1個月的觀察期內,6頭發病豬中死亡1頭,治愈5頭,但治愈的5頭豬中,1頭生長發育嚴重受阻成為僵豬;31頭健康仔豬沒有再出現發病和死亡,生長發育良好。
副豬嗜血桿菌通常寄生于豬上呼吸道,一般情況并不發生明顯的臨床癥狀,天氣寒冷、圈舍空氣質量不佳、轉群、斷奶、飼料更換、飼料霉變、疫苗接種等均是副豬嗜血桿菌發生的常見誘因。運輸和轉群應激可能是使本次豬群發生副豬嗜血桿菌的原因,確定病因后,及時進行藥物預防治療和消毒隔離等措施,及時控制了疫情在健康豬中的擴散,同時發病豬也得到了較好的治療。
唐剛(1969-),男,貴州省黔西縣人,獸醫師,主要從事畜禽疾病防控治療和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