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玉
(山東省濟寧市高級職業學校272100)
加強仔豬管理 提高仔豬斷乳重
張德玉
(山東省濟寧市高級職業學校272100)
仔豬斷乳重對后期豬的生長發育有重大影響,是豬場經濟效益的重要影響因素。仔豬在哺乳前期(20日齡之內)主要靠母乳來供給營養,哺乳后期則以補料為主。影響仔豬增重的管理因素很多,主要概括以下幾個方面。
初乳中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較高。仔豬在吃初乳時,這些特殊的蛋白質很容易被消化吸收進入血液,有80.0%在出生后6h被吸收,在出生后36h這種功能就消失。盡早吃好初乳,可以提高仔豬機體免疫力,為其盡快生長發育奠定物質基礎。
對于體重差的仔豬和群體大的仔豬,應選擇泌乳性能好的母豬進行寄養哺乳,以滿足其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對于同窩仔豬,也應注意把個體弱小的仔豬固定到母豬前邊泌乳量大的乳頭上,個體強壯的相對調整到后面泌乳量小的乳頭上。
固定乳頭是為了使小豬有秩序地在各自乳頭上吸乳。母豬乳房結構與其他家畜不同,各乳房泌乳量和乳的品質各不相同。將弱小仔豬固定于前邊的乳頭,因乳汁分泌量大,仔豬生長發育快;而較大的仔豬吃后邊的乳頭,因拱乳有力,也能吃足乳汁。通過人工及時扶助弱小仔豬盡早吃到初乳,減少饑餓時間,是提高仔豬成活率的重要措施。
在哺乳仔豬的生長過程中,鐵、銅、硒是最容易缺乏的三種微量元素。母乳只能提供仔豬鐵需要量的5.0%。在仔豬出生后3~4日齡,仔豬體內的儲存鐵就會消耗完,如不及時補充,就會出現缺鐵性貧血,皮膚和粘膜蒼白,食欲減退,輕度腹瀉,抗病力減弱,生長緩慢,嚴重者死亡。一般于3~4日齡時注射100~150mg的培亞鐵針劑、右旋糖酐鐵等,2周齡時再注射一次。也可以通過添加鐵制劑到飼料中來進行補鐵,還可以讓仔豬接觸土壤,放牧于泥土地上,或在欄內放置紅土,仔豬亦可從土壤中獲得部分鐵質,達到補鐵的目的。
銅的缺乏會減少仔豬對鐵的吸收和血紅素的形成,同樣會發生貧血。仔豬對銅的需要量不大,在通常情況下不會缺乏。硒與維生素E具有相似的抗氧化性,他與維生素E的吸收、利用有關,硒缺乏時,仔豬突然發病,病豬多為營養狀況中上等的或生長較快的仔豬。體溫正?;蚱?,叫聲嘶啞,行走搖擺,進而后肢癱瘓。仔豬對硒的需要量,根據體重不同為0.03~0.23mg。對缺硒仔豬,可于出生后3~5d肌肉注射0.1%亞硒酸鈉生理鹽水。3日齡時注射0.5ml。斷乳時再注射1.0ml。硒是劇毒物質,用時應謹慎,加入飼料中飼喂應充分拌勻,否則會引起中毒。
水是消化、吸收、運輸養分和排出代謝物的溶劑。水在體溫調節上起重要作用,還可調節體液的電解質平衡。缺水會導致食欲下降,消化作用減緩,損害仔豬健康。仔豬代謝旺盛,需水量較大,若不及時補水,便會飲用圈內不潔之水。仔豬出生后3天就要供應清潔飲水。仔豬在哺乳后期的生長主要靠飼料。母豬產后3~4周,泌乳量日趨下降,而此時正是仔豬生長旺期,對營養物質需求量增加,必須有優質的飼料才能滿足他的需要。因此,應盡早調教仔豬吃料。在仔豬接觸任何誘料前,采用強制的方法,將料抹入仔豬口中,然后再任其舔食,可以促使仔豬早開食。仔豬學會采食后,應按仔豬營養需要配制飼料,飼料的選擇因地制宜。給仔豬補料,做到少喂勤添,以增加自主的日采食量,在仔豬旺食階段飼喂時,做到及時補料,30~50日齡每天喂4~5次或適當增加投喂次數。
仔豬由吃奶轉變為吃料,由母豬哺乳轉為斷乳,有較好的仔豬料轉變為較差的飼料,對仔豬是一種環境的改變,是一種“應激”,常常會引起腹瀉。對仔豬危害最大的是腹瀉病,產后3~7天接種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苗,2~4周依次接種豬藍耳病、氣喘病、豬瘟疫苗。有條件的豬場最好對仔豬進行3針保健計劃,即在仔豬3日齡、10日齡及斷奶前1天各肌肉注射1針長效抗生素(如得米先長效注射液0.5ml),可以預防仔豬腹瀉,促進增重,提高斷奶仔豬整齊度,并能預防豬萎縮性鼻炎、細菌性肺炎及其他細菌性疾病的發生,減少因病毒性疾病而引起的繼發感染。目前在仔豬料中,添加某些特殊成分,如抗生素、有機酸、化學合成促生長劑、益生素等,可有效防止仔豬腹瀉和促進生長。
環境和小氣候對哺乳仔豬生長和成活影響是十分明顯,尤其是在我國北方地區的冬春季節,低溫、潮濕是造成仔豬死亡的重要原因。集約化養豬生產對仔豬的飼養主要采用網床培育。高床網上培育仔豬已成為我國北方地區克服寒冷、豬圈潮濕、減少污染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有的豬場對35~70日齡的斷乳仔豬繼續采用高床飼養。有的地區和豬場,哺乳母豬也采用高床飼養。通過控制仔豬生活環境可以非常好的促進仔豬的生長,提高斷乳重。
張德玉(1978.8-),男,大學本科,講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的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