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四洋 劉偉新(河北省遷安市畜牧水產技術服務中心 064400)
遷安市奶牛場乳房炎防治措施
于四洋 劉偉新(河北省遷安市畜牧水產技術服務中心 064400)
遷安市是畜牧業養殖大縣,奶牛存欄達4.5萬頭,如何促進奶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成為遷安市畜牧業的工作重點,通過對遷安市規模化牛場的實際調研,不難發現,乳房炎的發病率是制約遷安市奶牛養殖業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通過對全市奶牛養殖企業資料數據的分析,可以發現養殖場良好的生產環境、高新的飼養管理技術、及早的預防診治,可以有效的減少顯性乳房炎的發病率,提高奶牛生產性能,增加養殖場的經濟效益。
奶牛乳房炎全年皆有發生,從每年6月份開始,以7~9月份為發病高峰期,主要發生于泌乳初期和停乳時。根據乳房和乳汁有無肉眼可見變化可分為隱性乳房炎和臨床型乳房炎。隱性乳房炎乳房和乳汁都無肉眼可見異常,而乳汁在理性化性質、細菌學上發生明顯變化;臨床型乳房炎乳房和乳汁均有肉眼可見的異常,乳房輕度發熱,由于痛感而拒絕哺乳和擠乳,患者側肢跛行,乳汁分泌減少,乳汁中有絮片、凝塊,有時呈水樣,乳汁顏色、味道異常,急性炎伴有體溫升高、食欲減退、精神沉郁、泌乳減少或停止。
遷安市奶牛養殖場整體養殖場建設水平較高,大部分規模奶牛飼養場都對養殖場進行了改造升級,養殖場環境優越,是遷安市預防乳房炎發病幾率的基石。大部門規模化牛場的牛舍、運動場清潔、干燥,糞便、積水、泥濘清理及時,并定期對運動場和牛舍進行消毒(每隔15d用消毒液噴霧消毒一次),在乳房炎高發季節隨機加強消毒。但遷安市地處北方,一年四季溫差較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爆發乳房炎的潛在條件,
遷安市大部分規模化牛場采用TMR飼喂技術,飼草充足(主要為羊草、玉米秸稈等粗飼料),同時養殖場自制青貯、黃貯,有些規模養殖場同時飼喂進口苜蓿。保證了奶牛機體處于最佳生理功能,適時的添加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含量,如維生素A、維生素E、硒、鋅和銅等,有效的減少乳房炎的發病幾率。
通過乳品企業及畜牧局共同的監督、管理、指導,以及開展奶牛飼養管理技術培訓班,遷安市大部分奶牛養殖場意識到良好的擠奶操作程序的重要性,嚴格照擠奶操作規程擠奶,把每項工作落實到具體員工,確保擠奶過制度化,任務明細化,效益的最大化。
定期檢測是遷安市規模化牛場應對乳房炎疾病發生的有力手段,加強對乳房炎的監控,對每頭成年母牛定期進行奶牛隱性乳房炎檢測,發現后及時進行治療,患牛與健康牛分開飼養。對那些長期CMT陽性、乳汁表現異常、產奶量低、反復發作、長時間醫治無效的病牛,通常采取淘汰的決策,斷絕以免從乳中不斷排出病原微生物,成為感染源。干乳前十天進行隱性乳房炎監測,對陽性反應在“++”以上的牛及時治療,干乳前3天再監測一次,呈陰性后開始停乳。
制定科學的干奶方案是切實可行、省事省錢的預防方法。干奶期對乳房炎進行預防和治療,能顯著減少一個泌乳期乳房炎的發生,例如做好干奶前的飼養管理,特別是對高產奶牛的營養和飲水控制,在最后一次擠凈牛乳后,向乳房內注入長效抗菌藥物,并連續7~10d,每天一次乳頭藥浴。
進入干奶期后,由于停止了擠奶,乳房內的白細胞和免疫球蛋白數也隨之驟然減少。又加上取消了每日的乳頭藥浴,因此在干奶后的3周內,極易發生環境性病原菌的感染。對于耐藥性強的病原菌,如金黃葡萄球菌在泌乳期間難以在乳房內徹底消滅,而經干奶期治療后,效果較理想。可使乳房有機會在下個泌乳期到來之前修復受損的乳腺組織。分娩前2周,乳腺開始增大,乳頭分泌物增多,有些甚至滴初乳,如不進行預防有可能發生臨床性乳房炎。經過干奶期治療。牛群可顯著降低下一個泌乳期的乳房炎發病率。
奶牛初乳期即奶牛分娩后7d以內擠奶的時期。此時如果患乳房炎,由于乳房水腫造成乳房毛細血管破裂,血細胞或血蛋白進入乳房,個別奶牛伴有乳房出血癥狀。如果不及時治療,很快會使病情惡化,進一步發展為化膿性或壞疽性乳房炎。由于此時期多數奶牛患有乳房水腫,以及紅、腫、熱、痛的炎性反應,使奶牛拒絕擠奶。初乳期無法清奶,當乳房給藥時,藥物的吸收效果差。水腫的乳房在奶牛休息時易發生擠壓,至使乳房局部循環發生障礙而引發腫塊,進一步繼發乳房炎。
乳房炎的種類繁多,致病原因各有所異,所以對乳房炎的治療原則首先要查明發病原因和類型,取得正確診斷,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除腐敗壞死型乳房炎之外,其他類型的乳房炎均有治療的價值和治愈可能。遷安市規模奶牛場在實際生產中,著重以預防為主即實行“防重于治”的方針,以減少奶牛乳房炎的發生,遵循正確的擠奶程序,創造良好的環境,采用科學管理方法是減少乳房炎發生的重要措施,為遷安市奶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