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聯兵 王曉麗
(1,山西省畜牧遺傳育種中心 030027;2;山西省鑫源良種繁育有限公司 030027)
圍產期奶牛的飼養管理
任聯兵1王曉麗2
(1,山西省畜牧遺傳育種中心 030027;2;山西省鑫源良種繁育有限公司 030027)
圍產期奶牛的飼養管理,對于奶牛的健康長壽、產奶能力、繁殖力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這時期飼養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1個泌乳周期產奶性能的發揮和經濟效益高低。
圍產期分為圍產前期(產前21d)和圍產后期(產后15d)兩個階段,在奶牛生產周期中最關鍵的時期也就是圍產期。這期間奶牛要經歷多次日糧轉變以及產犢、泌乳等重大生理轉變及隨后的能量負平衡,造成機體免疫力降低,是奶牛生命中最脆弱的階段,產后的諸多疾病也正是因此而產生。所以圍產期奶牛應該享受牧場所有牛群最高級別的待遇。給圍產期奶牛提供最舒適的生活環境、適宜的過渡日糧以及全面的健康監護,是保證奶牛健康最有效的措施。
對圍產前期奶牛不添加任何礦物質舔磚,日糧中苜蓿添加不宜過多,建議添加量為1kg或不添加,不得添加碳酸氫鈉和食鹽,因為苜蓿中含有大量鉀離子、鈣離子,碳酸氫鈉和食鹽中含有大量鈉離子,圍產前期飼喂過多會造成產后乳房水腫和產后癱瘓比例增加。
對圍產后期奶牛添加純棉籽,棉籽含有高脂肪、高蛋白,并且棉籽殼可以保護脂肪和蛋白質,奶牛采食棉籽后可以直接通過第1個胃到達第4胃或小腸中,直接被吸收利用。新產牛本身就處在能量負平衡階段,采食高峰期在泌乳高峰期之后,在奶牛日糧中添加全棉籽,可以提高奶牛的采食量,提高產奶量及乳中乳脂率的含量,同時還可提高奶牛的自然發情率、受胎率,縮短奶牛胎次間隔。另外,由于全棉籽的脂肪含量高,產生的機體增熱少,還可減緩奶牛在炎熱環境下的熱應激。飼喂全棉籽補充脂肪以克服奶牛產后營養不足不失為最經濟有效的方法。
奶牛在產前20d轉入待產區,待產區的環境應保持通風良好、溫度適宜、無干擾;臥床干凈、干燥、松軟、平整;日糧適口、充足;飲水充足、衛生;而且要盡可能降低牛群密度。待產區24h要有人值班,值班人員保證每小時觀察1次。發現有預產征兆的奶牛應立即轉入產區,并立即通知獸醫做好接、助產準備,值班人員應堅守產區。產區在預產牛進入前應打掃干凈,鋪上細沙或麥草,每次用完后應立即清潔、消毒。接、助產前,獸醫及接、助產人員要用高錳酸鉀洗手并對接產繩等器具進行消毒。接、助產器具用后必須嚴格消毒,放在指定位置。
發現奶牛有臨產征兆時,要用溫水洗凈其外陰、尾巴、尾根、肛門等污物,用0.1~0.2%高錳酸鉀消毒水徹底消毒外陰部。對已有生產征兆的奶牛應先檢查胎位是否正常,只要胎位正常,就應給予母牛足夠的生產時間,讓其自然分娩。據統計,80%以上的奶牛都能自然分娩,所以接產人員必須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奶牛自然分娩。過早的助產將給奶牛產道造成損傷,非常容易導致產后感染、發燒,不但影響奶牛健康,同時也降低了下1胎的繁殖能力。若胎位不正,需矯正胎位后方可進行助產,助產時間應把握在羊水破1.5h左右。產區人員要配合獸醫接生。接產時要耐心認真,不能急躁,應緩慢拉動助產器,待小牛胸部出產道后,倒凈羊水,方可將犢牛拉出;如有羊水進犢牛的口腔和氣管內,必須及時用吸助器將其吸出。小牛產出后要仔細觀察母牛努責狀態,要注意子宮內是否還有胎兒和有無子宮脫落征兆,同時檢查產牛產道是否有損傷,如有損傷應及時縫合處治。
奶牛生產后30min內,喂食與體溫溫度一樣的稀湯(麩皮1.5~1kg,食鹽50g,水15~20kg),有助于快速恢復奶牛體能。產后1h內,擠2kg以上的初乳,立即飼喂犢牛。奶牛生產擠第1次乳后,每天正班擠奶3次,用45℃熱水清洗乳區,再用毛巾擦干。擠奶量比例:第1d擠6kg,第2~4d根據具體情況擠奶,不能擠干凈,第5d全部擠凈。認真觀察產后奶牛的食欲、糞便、反芻、精神狀況。若發現有異常,必須及時進行全面檢查、治療。定期聽診瘤胃蠕動狀況、檢查子宮分泌物,對及時發現病牛都大有好處。產后連續5d每天早班和晚班測量體溫1次,并檢查胎衣是否排出。對胎衣不下、產道損傷的牛必須注射抗生素控制細菌感染。產后3d,每天各喂1次400g生化湯。產后每兩天沖洗1次子宮,投放5g土霉素。產后奶牛如正常,一般在5~7d出產區轉入大群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