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梅
(寧夏西吉縣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756299)
犢牛瀉痢的辨證施治
高梅
(寧夏西吉縣動物疾病預防控制中心756299)
犢牛瀉痢是獸醫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疾病。近年來,西吉縣養殖業以牛為主,年飼養量達18萬頭。因飼養料單一,管理不善,該病時有發生。主要是由于濕熱毒邪郁潔腸道所引起的以下痢腹痛,頻頻努責,瀉而不暢,痢下赤白膿血為特征的疾病。本病以夏秋季為多見。病程短,病勢猛。筆者從事獸醫診治工作二十多年,根據該病發展的不同階段,參考中醫治療瀉痢的經驗,隨癥變通方藥,先后診治患犢89頭,顯效87頭,死亡2頭,治愈率為97.9%。
飼料單一,飼養管理粗放,尤其是暑熱夏天,氣候干燥,犢牛采食堆積發熱甚至霉變的草料,或草料不潔,誤飲污穢濁水,使谷氣凝于腸內,熱毒積內腸中,遂成其病。
病初,精神沉郁,低頭弓背,行動遲緩,食欲減少,口渴喜飲,有時腹痛,排糞作急,大多數患犢無明顯變化。中期,食欲大減或廢絕,反芻減少或停止,瘤胃蠕動減弱或消失,多數體溫升高40~42℃,糞便量少或干燥,并附有絲狀紅白淤膜或血液,氣味腥臭,頻頻努責,里急后重。后期,食欲廢絕,反芻停止,鼻鏡龜裂,呼吸困難,身疲肷吊,眼窩下陷。末期,患犢極度沉郁,全身發抖,神昏如癡。
(1)病初以寒顫發熱,瀉下頻繁,膿血多為主癥者,治宜清熱燥濕。方用“加味白頭翁散”:白頭翁25g,黃連 12g,黃柏 15g,秦皮 20g,苦參15g,魚腥草20g,穿心蓮15g,水煎候溫灌服。
病例:2005年8月4日,本縣吉強鎮何洼村馬某家飼養的5月齡犢牛就診。檢查:體溫42℃,寒顫口色鮮紅,口熱而粘,精神沉郁,食欲極差,喜飲,瀉下頻數,里急后重,糞中膿血多,氣味腥臭。治療用上方,水煎兩次,混合藥液,分兩次灌服,連服3劑痊愈。
(2)病初以膿血雜下,里急后重,腹痛為主癥者,治宜行血調氣。血行則膿血自愈,氣調則后重可除。方用“芍藥湯”:芍藥20g,當歸20g,黃芩20g,玉片15g, 黃連15g, 大黃20g,木香15g,肉桂10g,甘草10g,水煎候灌服。
隨癥加減:服后癥狀不緩解者,酌情加重大黃;尿不利者加滑石、澤瀉;虛者加重當歸、芍藥;紅痢者重用川芎、桃仁;里急后重甚者去肉桂、甘草,加枳殼以導氣下引為主。
病例:2006年7月18日,本縣平峰鎮李營村王某家飼養的4月齡犢牛就診。檢查:患犢精神沉郁,膘情較差,頭低背弓,回頭顧腹,里急后重,下痢膿血,紅白相間。食欲不振,鼻鏡干燥,體溫40.5℃,口熱而津粘,瘤胃蠕動無力,診為瀉痢。治療用上方,水煎2次,去渣混合,分兩次灌服,每月1劑,連服2劑痊愈。
(3)以腹痛而瀉,肛門重墜,瀉時不暢,體強脈實為主,癥者治宜清熱行氣化滯。方用“木香檳榔丸減味”:木香20g,檳榔25g,黃連25g,青皮15g,陳皮15g,炒枳殼15g,大黃15g,黃柏15g,牽牛子15g,香附15g,水煎,候溫灌服。
病例:2007年9月10日,本縣平興隆鎮王某飼養的6月齡犢牛就診。檢查:體溫41.5℃,脈實,瘤胃蠕動消失,反芻停止,回頭顧腹,頻頻作排糞狀,但瀉糞很少,欲排下能,欲罷不忍,尾上翹欲蹲(下墜之征)。經用西藥治療,效果不佳。逐用上方,水煎2次,混合煎液,候溫,分早、晚2次灌服。1劑/日,連服2劑痊愈。
(4)瀉痢過度或久瀉體虛者,宜溫中養胃澀腸。方用“加減參苓白術散”:黨參20g,白術20g,茯苓20g,山藥15g,豬苓15g,河子20g,干姜10g,甘草10g。水煎去渣,候溫灌服。
病例:2008年10月20日,馬建鄉王坪村董某飼養的5月齡犢牛,泄瀉4日,經西醫治療效果不佳。檢查:病犢體弱消瘦,眼眶下陷,精神極差,食欲廢絕,懶動,口腔濕寒滑利,流涎,體溫39.5℃,瀉痢似水頻數,證屬虛寒瀉泄。治宜溫中養胃澀腸。用上方,水煎,候溫灌服,每日1劑,煎2次,混合煎液,早晚各服1次。翌日復診,精神好轉,已有食欲,繼服上藥3劑痊愈。
(1)犢牛瀉痢宜早期發現,盡早確診,辨證施治,合理用藥,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2)犢牛為稚陰之體,心血未充,臟腑嬌嫩,脾胃素弱,若飼養管理不當,衛生條件不良,寒熱不調,感受陸淫,則導致胃腸氣血,阻滯而引起瀉痢。故在治療時應仔細辨別患畜的個體差異及癥狀,準確合理用藥,同時適當輔以益氣、補脾健胃之法。
(3)危重及體弱久病的患犢,在中藥治療的同時,應用西藥對證治療和補液,能提高療效。
(4)在治療犢牛瀉痢的同時,應加強護理,畜舍干燥衛生,喂給米湯及青綠多汁等易消化草料,以補充營養,同時應隔離病犢,單獨飼養管理,以防傳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