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丹靈 辜正剛
(1,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三合街道辦事處農業服務中心 558100;2,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農工局 558100)
仔豬副傷寒的診斷與防治技術
潘丹靈1辜正剛2
(1,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三合街道辦事處農業服務中心 558100;2,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農工局 558100)
仔豬副傷寒也稱豬沙門菌病,是由沙門菌引起仔豬的一種傳染病。急性者為敗血癥,慢性者為壞死性腸炎,常發生于6月齡以下的仔豬,特別是2~4月齡的仔豬常見,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多雨潮濕、寒冷、季節交替時發病率高,是目前嚴重影響本縣仔豬成活率的主要傳染病之一。現根據臨床經驗將該病的診治技術介紹如下:
飼養環境和衛生條件差、飼養管理不當、營養不良、氣候多變、長途運輸、寄生蟲病、懷孕、分娩、斷乳過早、去勢等外界不良因素影響導致仔豬抵抗力下降是誘發該病重要原因,本病的傳染源是病豬和帶菌豬,傳染途徑主要是通過消化道感染。
臨床癥狀分急性型和慢性型兩種類型。急性型常見于斷乳前后的仔豬,呈敗血癥狀,體溫升高(41~42℃),拒食,寒顫、眼角有粘性分泌物,沒有出現癥狀或出現輕微癥狀就很快死亡,耳根、胸前、腹下、四肢出現青紫色斑點。后期下痢、呼吸困難、咳嗽、跛行,經1~4d死亡。慢性型以周期性下痢和高度消瘦為特征,病豬精神沉郁、喜歡臥于墊草中,弓背尖叫,似有腹痛癥狀,病程2~3周,多衰竭死亡或成僵豬。
急性型病例主要表現敗血癥變化,脾腫大,切面呈藍紅色,肝腫充血,胃腸卡他,全身粘膜、漿膜有出血斑點;慢性型病例主要是胃腸道粘膜壞死和潰瘍,盲腸、結腸腸壁增厚,粘膜上覆蓋一層灰黃色壞死物質,大腸有典型的潰瘍,或彌漫性壞死,腸壁變厚。肝、脾、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呈干酪樣壞死等。
無菌采集尸體內臟實質器官做成涂片,革蘭氏染色陰性,鏡檢可見有兩端鈍圓中等大小的桿菌,無芽胞,無莢膜,周邊有鞭毛,能運動的沙門氏菌。結合臨床癥狀、流行情況、剖檢癥狀和實驗室檢查可確診為仔豬副傷寒。
0.1g/㎏體重.d, 或新霉素10~15mg/㎏體重·d, 口服每日2次,連續用藥5~6d,其后劑量減半,繼續用藥7d。
3~5mg/㎏體重·d, 口服每日 1次, 連服 3~5d。
0.07g/㎏體重·d,口服每日2次,連服3~5d。
0.2~0.4g/㎏體重·d, 口服每日 2次, 連服 3~5d。
20~25mg/㎏體重·d+加甲氧芐胺嘧啶 4~5mg/㎏體重·d,每天兩次,連用7d。
20~40mg/㎏體重·d, 口服每日2次,連用7d。
搗汁后一次灌服,每日1次,連用2~3d。
2.5mg/㎏體重·d,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2~3d。
0.2g/㎏體重·d,肌肉注射,每天2次,連用2~3d。
每頭肌肉注射100mg,每天2次,連用2~3d。本病要在改善飼養管理的基礎上進行隔離治療,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療效。治療時重復使用一種藥物后容易產生抗藥菌株,因此在治療時應選擇上述藥物交替使用,療效才顯著。
預防仔豬副傷寒的根本措施是認真貫徹“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方針。首先應該改善飼養管理和衛生條件,消除發病誘因,增強仔豬抵抗力。提倡自繁自養,防止外面傳染病侵入;提倡采用母豬產床產仔和應用保育床培育斷乳小豬,實驗證明,采用保育床培育仔豬比水泥地面培育仔豬增重提高16%,成活率提高15%,發病率降低28%;在管理上要抓好仔豬的保溫防寒、固定乳頭、吃好初乳、盡早補料、斷乳護理及分群管理工作;保持圈舍衛生干燥,及時清除糞便,定期消毒食槽、用具、豬圈、運動場地等。
1月齡以上的仔豬,用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疫苗預防,按瓶簽注明頭份,用20%的氫氧化鋁生理鹽水稀釋,每頭豬耳后肌肉注射1ml,為加強免疫,可在斷乳前、后注射一次,間隔21~28d;口服時按瓶簽說明,用冷開水稀釋,在喂食前服,每頭份5~10ml,摻入少量新鮮精飼料中,讓豬自行采食;或將1頭份疫苗稀釋于5~10ml的冷開水中灌服。注射疫苗后,少數仔豬會出現體溫升高、發抖、嘔吐和停食等癥狀,1~2d后可恢復正常,重者可注射腎上腺素解救。
日常要仔細觀察仔豬群,發現病豬后要立即隔離治療,沒發病的豬及時用藥物預防,在飼料中加入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預防一周;圈舍、飼槽、工具和被病菌污染的場地等用消毒液消毒,每天兩次,連續消毒一周;病豬和死豬均不可宰殺食用,避免污染環境和發生食物中毒,病死豬采用無害化處理模式,進行焚燒、深埋或化尸池處理。
潘丹靈(1966-),女,苗族,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人,大專,獸醫師,主要從事畜禽疫病防治和技術推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