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運生 何倩 張靈 李富育
(1,四川省通江縣廣納鎮畜牧獸醫站636718;2,四川省通江縣動物疫病防控中心636700;3,四川省通江縣老科協636700)
一起豚鼠虱病的診療報告
程運生1何倩2張靈2李富育3
(1,四川省通江縣廣納鎮畜牧獸醫站636718;2,四川省通江縣動物疫病防控中心636700;3,四川省通江縣老科協636700)
2014年11月15日,通江縣華聯特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雷某求診。主訴:飼養的2560余只中華黑豚陸續發病,前期活動減少,食欲下降,體毛逐漸枯燥無光澤;后期脫毛,體重減輕,甚至死亡。經我們臨床觀察和采集體毛與背胸部皮膚標本檢查,診斷為豚鼠毛虱為害所致的寄生蟲病。
根據畜主介紹,我們現場觀察到豚鼠普遍精神不安,食欲不佳,眼結膜蒼白,因癢感而擦身舔腳,脫毛,消瘦。體溫檢查一般為39~40℃,臨死前在37℃以下。聽診心跳音多為120次左右。抽檢豚鼠體毛內有大量的白色活動虱體,尤以頸、背、臀、尾部最多,在一只豚鼠的21根背毛內檢出毛虱14個。極度消瘦的豚鼠臨死前在籠內打滾,尖叫,甚至在掙扎中咬其它的豚鼠。
采集體毛和背胸皮膚標本,用放大鏡和100倍顯微鏡觀察,豚鼠所寄生的虱白色,體長0.5~1mm,背腹扁平,腳和觸角短,觸角由3節組成。頭寬而扁,胸部有3個明顯的分節,腳有2個跗節并有2個爪。頭端腹面有咀嚼式口器,故以毛及皮屑為食。經鑒定為嚙毛科、毛虱屬的豚鼠毛虱(Damaliniaceviae)。
自采本地中草藥百部塊根3kg、貫眾3kg、苦參2kg、鶴虱2kg、蛇床子2kg,混合加水20kg,煮沸30min,待溫過濾,在室溫25~30℃條件下,用噴霧器噴灑豚鼠,每日1次,連續5d。據觀察效果良好,未見有豚鼠中毒現象。
飼料中添加蜂蜜、胡蘿卜,每日每只分別為5g、10g,停喂大蔥、蒜苗、韭菜,并在日糧中增加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飼料,以恢復食欲,解決貧血、脫毛、消瘦等問題,確保治療效果。
據觀察養殖場地潮濕,環境衛生較差,室溫偏低,因而采取豚舍室內過道放置木炭與新鮮石灰、增設供暖設備、解決排污問題,將飼養房內溫度提高至 20~25℃,濕度降低到50~55%,做到室內無污水、籠內無臭氣。
最近,畜主求助為治療過的豚鼠作健康檢查,我們抽檢50只豚鼠體毛和皮膚,未發現有毛虱和其它皮膚病,通過治療的豚鼠已全部恢復健康,種鼠新繁殖的幼鼠生長正常,目前已開始銷售商品豚鼠。
(1)我們通過臨床觀察,病原診斷和治療效果分析,確認通江縣華聯特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豚鼠病為感染毛虱所致,筆者也是首次診治本病,對其防治措施還須進一步探討。
(2)在驅殺豚鼠毛虱中,采用了本地產且常用于治牛與山羊毛虱病的中草藥方,這次是減量使用。我們分析,百部有滅虱殺蟲作用,特別對虱卵具有較強的殺滅力,且未見有對人、畜中毒的報道;貫眾有殺蟲、解毒、止血的作用,雖有小毒,是指內服而言,未見外用中毒報告;苦參有清熱除濕、祛風殺蟲的作用;鶴虱專有殺蟲作用;蛇床子具有燥濕殺蟲作用,五藥配合外用驅殺毛虱效果極好,至于小動物的用量和其毒性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3)近年各地有不少農戶和城鎮居民養中華黑豚供觀賞與屠宰作肉食品,對于本病的感染情況尚須調查研究,特別對有無傳播媒介要詳細觀察和認真研究。同時,我們也認為搞好環境衛生、注意調控室內溫度和濕度、重視飼料營養配合、做好豚舍消毒工作是防止毛虱的重要措施。為此,建議各豚鼠養殖戶,在搞好傳染病防治的同時做好寄生蟲病的防治,以確保安全養殖。
程運生,男,通江縣人,大專學歷,獸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