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鋒,楊敏
炮制概念稱謂的歷史沿革
胡林鋒,楊敏
在本草專著中,秦漢至隋唐時期,有關炮制的稱謂,多用“造”、“治”與“制”;隋唐之后,改用“炮制”、“炮炙”、“修制”與“修合”等。在炮制專著中,使用的稱謂有:“炮炙”、“修事”、“修治”、“修合”、“修”與“炮制”。現代《中國藥典》,同樣沒有加以規范,其相同的含義也有“炮制”、“炮炙”等不同表述。因此通過對歷代本草專著和炮制專著關于炮制稱謂的整理,旨在對其歷史發展演變的情況進行清縷,以便更好了解炮制發展。
目標:找出炮制稱謂的歷史發展演變情況,并歸納其演變特點。方法:對歷代本草專著和炮制專著進行整理,找出其中關于炮制的稱謂。結果:在本草專著中,秦漢至隋唐時期,有關炮制的稱謂,多用“造”、“治”與“制”;隋唐之后,改用“炮制”、“炮炙”、“修制”與“修合”等。在炮制專著中,使用的稱謂有:“炮炙”、“修事”、“修治”、“修合”、“修”與“炮制”。現代《中國藥典》,同樣沒有加以規范,其相同的含義也有“炮制”、“炮炙”等不同表述。結論:起初,由于炮制種類較少,單獨列出記載不便。故而人們或將炮制與采集合為一門記載,稱為“采造”,“采治”。或者將炮制與合藥合為一門記載。稱為“修合”。隨著炮制種類的增多,炮制理論的完善,炮制逐漸受到醫家和本草學家的重視,被分離出來,作為藥物信息的一個單獨門類列出,稱為“炮制”,“炮炙”,“修事”等。
炮制;本草;稱謂
炮制的產生歷史悠久,隨著朝代更替,文化變遷,人們使用的中藥炮制概念稱謂也逐漸變化。本研究通過對文獻中關于炮制概念稱謂的整理,厘清其發展變化的情況,以為炮制研究提供參考。
《神農本草經》[1]在其序例部分提到藥物的“造”與“制”即為中藥炮制最初意思,即“采造時月生熟”。其后在《本草經集注》[2]、《新修本草》[3]中,也提到有關炮制的“治”、“造”。《本草經集注》記載為“今諸藥采治之法”。新修本草記載為 “今諸藥采造之法”。隋唐之后本草專著逐漸增多,其中涉及到炮制術語的列之如下:《藥鑒》[4]中“制”,記載為“制藥資水火”。《證類本草》[5]中“采”,記載為“今按諸藥采造之法”。《湯液本草》[6]中“修合”也是與炮制相關的稱謂,記載為“氣味之精專也,修合之際,宜加謹焉”。《本草綱目》[7],用“修治、炮炙”。記載為“次以修治,謹炮炙也”。《本草通玄》[8],用“制”指炮制。記載為“制藥貴得中”。《藥品化義》[9],用到“炮制,修治”兩個稱謂。記載為“其性味,炮炙,熬煮,修治之法多古奧”。《本草集要》[10],用到“修合,制造”兩個炮制術語。記載為“論湯藥丸散不同,及分兩修合制造等法”。《雷公炮制藥性解》[11]用到“制,炮制,修制,炮炙,修事”五個炮制稱謂。記載為“次辨真偽美惡,次制法,次佐使,次畏惡”。《本草便讀》[12],用到“制炒”一個稱謂。記載為“凡用藥須知制炒之法”。《本草問答》[13]用到“制,炮制”兩個炮制稱謂。記載為“下降之藥制以酒,則能上升;故炮制太過,藥力太薄”。《本草備要》[14]用“修治”。記載為“修治,畏惡附于后,以十劑宣通補瀉冠于前;或制治不精,則功力大減”。《本草從新》[15],用到“修治,制焙,制治,修合”四個炮制稱謂。記載為“藥品修治,必須如法;凡藥須俟制焙畢,然后稱用,不得生用;制治乖方,斷不可用,俱為正之;修合丸子,宜將藥切絕薄片”。《本草求真》[16]用到“制治,和制”兩個炮制術語。記載為“此制治各有所宜也;且制之不過欲去其毒性爾”。《神農本草經讀》[17]用到“制,炮制”兩個炮制術語。記載為“制藥始于雷公,炮制荒謬,難以悉舉”。《得配本草》[18]用到“制,炮制”兩個炮制術語。記載為“藥有制法,制得其宜,性味功用為之變化,今備采雷公炮制法,詳載于后”。
從上可以看出,歷史各代使用的炮制稱謂術語各不相同。有“治”、“造”、“修合”、“制造”等的不同,用語較多,較為混亂。
宋代雷斅所著的《雷公炮炙論》[19],明朝繆希雍所撰的《炮炙大法》[20]以及清代張仲巖的《修事指南》[21]是有關炮制的三大專著。其中有關炮制概念這一名詞的使用沒有統一,由表3統計:炮炙,2次;修事,3次;修治、修合、修、炮制各1次。《雷公炮炙論》以“炮炙”作為書名,但是在書中多用“修事”作為稱謂。《炮炙大法》以“炮炙”作為書名,但是在書中多用“修事、修治”作為稱謂。《修事指南》以“修事”作為書名,但書中多用“炮制”作為稱謂。可見炮制概念稱謂的使用是較混亂的。
對1963年版~2010年版八部《中國藥典》[22~29]中的炮制概念稱謂進行整理發現,在歷版《中國藥典》中中藥炮制概念稱謂主要歸結為兩個名稱“炮炙”與“炮制”,首先在1963年版《中國藥典》以“炮炙”為概念稱謂,“炮制”則為具體方法包括水火制和其他制法。其后自1977年版~2010年版《藥典》“炮制”作為概念稱謂,而把“炮炙”作為具體的炮制方法,包括炒法、炙法、制炭、煅、蒸、煮、燉、煨等多種方法。
由以上表可見,歷代使用炮制概念稱謂豐富,使用情況復雜,很不規范,具不完全統計其稱謂多達14種,有炮制、制、炮炙、修治、修合、修制、制治、造、修事、治、制焙、制造、修、制炒。其中使用最多的稱謂是炮制,具不完全統計約12次,其次是制,約9次,炮炙使用7次。修治使用6次。修合使用5次。修制使用4次,制治造修事使3次。治制焙使用2次;制造修制炒使用1次。
《說文解字》[30]中:炮,毛炙肉也,從火;炙,炮肉也,從肉在火上。凡炙之屬皆從炙;制,制裁,也從衣從制。最終《中國藥典》中的炮制概念稱謂定為“炮制”,該詞更能體現中藥炮制概念的內涵,故“炮制”為總稱。2010年版《中國藥典》中藥炮制的概念是指按照中醫藥理論,根據藥材自身性質以及調劑、制劑和臨床應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項獨特的制藥技術。
通過對文獻資料的總結和分析,古今炮制概念稱謂表達不同,術語較多,因此在對本草專著中炮制資料進行整理、挖掘時要注意此種現象,避免遺漏。
[1]吳普等述.孫星衍等輯.神農本草經[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3.
[2]陶弘景著.尚志均等校注.本草經集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3]李績,蘇敬等著.胡方林整理.新修本草[M].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4]杜文燮編.焦耿芳校.藥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5]唐慎微撰.陸拯等校注.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急本草[M].北
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
[6]王好古撰.竹劍平主校.湯液本草[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3.
[7]李時珍著.王育杰整理.本草綱目[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
[8]李中梓.本草通玄[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3.
[9]賈所學撰.張瑞賢等校注.藥品化義[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9.
[10]王綸輯.張瑞賢等校注.本草集要[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9.
[11]李中梓著.趙文慧等校注.雷公炮制藥性解[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3.
[12]張秉成.本草便讀[M].上海:上海衛生出版社.1957.1.
[13]唐宗海.本草問答[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1.
[14]汪昂,陳婷等校注.本草備要[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1.
[15] 吳儀洛撰.本草從新[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1.
[16]黃宮繡著,趙貴銘校注.本草求真[M].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
[17]陳念祖.神農本草經讀[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1.
[18]嚴潔,施雯著.洪煒撰.鄭金生整理.得配本草[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7.
[19]雷斅著.張驥補輯.雷公炮炙論[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8.
[20]繆希雍著.成莉校注.炮炙大法[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
[21]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歷代中藥炮制資料輯要[M].北京: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1973.
[22]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63年版(一部)[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4.
[23]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77年版(一部)[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9.
[24]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85年版(一部)[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
[25]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一部)[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0.
[26]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一部)[S].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5.
[27]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0年版(一部)[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
[28]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S].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9]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
[30] 許慎.說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蔣淼)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of processing terms
HU Lin-feng, YANG Min
(School of Pharmacy,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Laboratory of Standardization for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Breeding Base of Systematic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Chengdu 611137,Sichuan)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erm “processing”,and summarize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Method:Herbal monographs and monographs on processing were reviewed to find out the term of processing recorded in them. Result:In herbal monographs from Qin and Han dynasty to Sui and Tang dynasty,the processing was called "zao (造)","zhi(治)" and “zhi(制)". After Sui and Tang dynasty,the term switched to "Paozhi(炮制)",“Paozhi(炮炙)","Xiuzhi(修制)" and "Xiuhe(修合)" and etc. In monograph on processing," Paozhi(炮炙)","Xiushi(修事)"," Xiuzhi (修治)",“Xiuhe(修合)",“Xiu(修)"and "Paozhi (炮制)"were used. In the Modern Chinese pharmacopoeia,the term was also not be unifi ed. "Paozhi(炮制)" and “ Paozhi(炮炙)" were both used for the sam meaning.Conclusion:At fi rst,processing is inconvenient to be recorded separately according to the less type.Therefore,processing and collection are recorded together as"cai zao (采造)","cai zhi (采治)",or processing and combine medicine are combined as “Xiuhe (修合)".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in processing category,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ocessing theory,processing gradually attracts more attention of doctor and herbalism,and is separated as a category of drug information as "Paozhi(炮制)",“Paozhi(炮炙)",and “Xiushi(修事)”etc.
Processing; herbal monographs; term
R 281
A
1674-926X(2015)06-017-02
科技部973項目(編號:2013CB532005)
成都中醫藥大學藥學院 中藥材標準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四川省中藥資源系統研究與開發利用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四川 成都 611137
胡林鋒(1990-),男,在讀碩士,從事中藥理論及臨床應用研究
Tel:18384256675Email:1253531217@qq.com
楊敏,副教授,主要從事中藥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Tel:028-61800231Email:mmy028@163.com
2015-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