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雪 李卉 王寧寧 唐亮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與動態動脈硬化指數的相關性研究
趙曉雪 李卉 王寧寧 唐亮
目的通過研究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動態動脈硬化指數之間的聯系, 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方法76例老年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 以患者的動脈硬化指數的中位數0.49為界將>0.49的3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 ≤0.49的46例患者作為觀察組。所有患者進行24 h動態血壓和24 h動態心電圖監測,對比兩組患者24 h動態血壓和心律失常發生情況。結果對照組24 h舒張壓和24 h脈壓顯著高于觀察組, 24 h收縮壓顯著低于觀察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心律失常各項指標發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發生和動態動脈硬化指數具有密切聯系, 二者呈正相關關系, 動態動脈硬化指數越高, 發生心律失常的幾率越大。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動態動脈硬化指數
冠心病作為心血管系統一種常見慢性疾病, 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 且隨病情發展動脈硬化程度越高。近年來,在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和死亡中, 動脈硬化是一項非常重要而且具有獨立性的預測指標[1]。所以在此類疾病診療中, 對動脈硬化程度進行檢測可以為分析病情提供科學依據, 改善預后效果, 有助于盡早發現易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為了明確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進行預防和控制, 本院對76例冠心病伴心律失常患者進行研究,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7月入院的76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以患者的動脈硬化指數的中位數0.49為界將>0.49的3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 ≤0.49的46例為觀察組。其中男44例, 女32例, 年齡59~83歲, 平均年齡74.3歲, 平均體質量指數(BMI)(23.5±3.3)kg/m2。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上午6:00~下午10:00監測記錄患者日常生活狀態下血壓讀數, 20 min/次;下午10:00~上午6:00, 30 min/次。記錄時間至少22 h, 必須有4/5的測壓次數是有效符合要求的[2]。
三通道動態心電圖分析儀監測24 h動態心電圖, 提前72 h停止服用會改變心電圖的藥物, 詳細記錄患者生活, 如患者感到胸悶不適和心悸, 按下按鈕進行1次血壓測試。
根據患者動態血壓數值, 將收縮壓作為橫坐標, 舒張壓作為縱坐標, 求出動態動脈硬化指數的斜率β[3]。
1.3 療效評定標準
1.3.1 室性心律失常 0級:沒有室性期前收縮現象;Ⅰ級:發生<5次/min, 屬于偶發室性期前收縮;Ⅱ級:發生≥5次/min, 為多發室性期前收縮;Ⅲ級:為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縮;Ⅳ級:為成對室性期間收縮;Ⅴ級:為Ron-T現象室性期前收縮。
1.3.2 房性心律失常 0級:沒有房性期前收縮現象;Ⅰ級:發生<10次/min, 屬于偶發房前收縮;Ⅱ級:發生≥10次/min,為頻發房性期前收縮;Ⅲ級:為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縮;Ⅳ級:為成對房性期間收縮;Ⅴ級:為短陣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當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達到Ⅲ級以上時, 就可以稱為復雜性心律失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4 h動態血壓經對比, 對照組24 h舒張壓(mm Hg, 1 mm Hg= 0.133 kPa)(161.33±12.57)和24 h脈壓(93.5±9.28)顯著高于觀察組(134.27±13.01)﹑(52.8±12.86), 24 h收縮壓(63.6±1.3)顯著低于觀察組(74.4±1.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動態動脈硬化指數和心律失常的發生率 室性期前收縮﹑復雜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縮﹑復雜性房性心律失常﹑左室高電壓發生率對照組分別為76.67%﹑50.00%﹑83.33%﹑70.00%﹑56.67%發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28.26%﹑8.70%﹑30.43%﹑21.74%﹑13.0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冠心病等各類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中, 動脈硬化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預測指標, 還具有獨立性。通常情況下, 動態動脈硬化指數越低, 越接近0, 患者的動脈彈性就越高;反之, 動態動脈硬化指數越高, 越接近1, 則表示患者動脈硬化的程度越高。動態動脈硬化指數對血管病變的預測能比脈壓更早, 是預測動脈硬化的新指標[4]。
冠心病伴隨心律失常患者的舒張壓﹑收縮壓的變化和他們自身疾病的動脈硬化指數具有非常緊密的聯系, 呈正相關。換句話說, 就是患者的收縮壓和脈壓值越低, 動脈硬化指數就越低, 返之就越高[5]。和正常組比較, 脈壓值明顯增大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明顯較高, 與簡單的室性心律失常和簡單的房性心律失常相比, 脈壓值增大患者的復雜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和復雜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明顯較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中, 對照組的24 h舒張壓和24 h脈壓顯著高于觀察組, 24 h收縮壓顯著低于觀察組;對照組中室性期前收縮﹑復雜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縮﹑復雜性房性心律失常﹑左室高電壓等發生率顯著高于觀察組。上述結果反映出動態動脈硬化指數較大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很容易發生心律失常, 且易感性極強, 其中發生房性心律失常和復雜性房性心律失常的風險性是最高的。
綜上所述, 對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同步動態心電圖和動態血壓檢測, 關注血壓和心律失常的類型和嚴重程度, 早期作出診斷和治療, 對減少心律失常和疾病的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宋媛媛.動態動脈硬化指數及血漿致動脈硬化指數與冠心病的相關性.河北醫科大學, 2013.
[2]徐蓮花.徐貴成主任醫師辯治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經驗總結.北京中醫藥大學, 2010.
[3]陳柏興.動態動脈硬化指數對高血壓病患者冠心病的預測價值.海南醫學, 2009, 6(23):91-92.
[4]楊粉. AASI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分析.延安大學, 2013.
[5]游梅.用動態心電圖和常規心電圖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對比.求醫問藥(下半月), 2013, 12(6):152-15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021
2015-08-21]
110024 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循環二科
唐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