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艷
核磁共振在兒童膝關節損傷診斷中的應用研究
蔣艷
目的觀察和分析核磁共振(MRI)在兒童膝關節損傷診斷中的應用效果。方法45例兒童膝關節損傷患兒, 全部接受核磁共振檢查, 回顧性分析全部患兒臨床檢查資料。結果在本組45例膝關節損傷患兒中, 經MRI檢查:半月板損傷12例(26.67%), 骨質改變4例(8.89%), 韌帶損傷12例(26.67%), 關節腔積液17例(37.78%)。結論在兒童膝關節損傷臨床診斷中, 核磁共振檢查可準確判斷膝關節組織損傷程度, 掌握病理變化, 診斷準確率較高, 為膝關節損傷的診斷﹑治療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核磁共振;膝關節損傷;診斷;患兒
膝關節損傷是骨科臨床常見疾病, 常見于運動中非接觸性和接觸性損傷, 包括韌帶損傷﹑半月板損傷﹑髕骨脫位肌腱斷裂等, 好發于運動員和體力勞動者, 表現為膝關節劇痛﹑腫脹﹑無法伸直﹑關節內積血等癥狀[1], 給患兒正常生活﹑工作﹑學習造成嚴重的影響。由于小兒運動發育協調性差, 膝關節較小, 病變發生率較高, 尤其是半月板損傷機制較為復雜, 若診斷不及時或不當, 將引起嚴重的膝部功能障礙。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 核磁共振(MRI)是一種先進的診斷技術, 具有無創無痛﹑視野大﹑無電離輻射﹑多參數成像﹑分辨率高等優勢, 可清楚顯示組織病變情況, 廣泛應用于膝關節損傷診斷中。本院對收治的45例膝關節損傷患兒MRI檢查資料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5例兒童膝關節損傷患兒均為本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 其中男29例, 女16例, 年齡4~14歲, 平均年齡(10.23±2.42)歲;受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2例, 高處墜落傷16例, 運動損傷16例, 其他1例。患兒在接受MRI檢查之前, 接受X線和CT檢查。本次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患兒或家屬知情同意。45例患兒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膝關節疼痛﹑腫脹, 運動后疼痛加重, 部分患兒出現跛行, 關節內彈響史30例。
1.2 方法 患兒均接受MRI檢查, 所用儀器為GE MR Optix360 1.5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美國GE公司), 膝關節表面線圈,對患兒進行核磁共振檢查, 進行橫斷面T1WI, 矢狀位T1WI﹑STIR檢查, 冠狀面T1WI和STIR檢查, T1WI為此次激發與下次激發間隔時間為500 ms, TE為回波測量時間, 層厚4 mm, 層距1 mm[2]。在MRI檢查時, 確保膝關節處于伸直狀態, 根據具體損傷部位, 合理調整儀器及參數, 所用時間約在20 min。由于檢查時間較長, 患兒可能出現恐懼﹑哭鬧等情況, 對檢查結果造成一定的影響。檢查前6歲及以下患兒給予水合氯醛鎮靜, 并讓家屬陪同檢查, 給予患兒最大的安慰和鼓勵, 確保MRI檢查順利完成。
經核磁共振檢查后, 檢查結果為:半月板損傷12例, 占26.67%;韌帶損傷12例, 占26.67%;骨質改變4例, 占8.89%;關節腔積液17例, 占37.78%。半月板損傷MRI表現為半月板見灶性增高信號影, 具體表現為圓形﹑橢圓形﹑放射形﹑裂隙形等異常增高信號;在韌帶損傷檢查中, MRI表現為條狀低信號影增粗, 邊緣呈波浪形, T1WI為高低或低混雜信號, T2WI為高信號。MRI診斷骨質改變表現為軟骨凹陷和斷續, 短T1WI信號, 長T2WI信號。MRI在關節腔積液診斷中表現為條片狀長T1WI信號和長T2WI信號影增粗,邊緣模糊。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結構較為復雜的關節, 包括股骨內外側髁﹑脛骨內外側髁﹑髕骨等, 承受著機體較大的力, 容易受到杠桿作用的影響, 損傷發生率較高, 預后效果相對較差。膝關節損傷主要是由于體液循環出現障礙, 在病變處進行堆積, 進而引發炎癥[3], 表現為膝關節腫脹﹑疼痛等, 若劇烈運動, 會加重病情。早期診斷和積極治療, 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 降低膝部功能障礙, 改善預后, 進而提高患兒生活質量。由于小兒膝關節病變發生率高, 如結節性滑膜炎﹑結核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 加上小兒天生活潑好動,因創傷所致的膝關節半月板﹑韌帶損傷等較為常見。小兒半月板彈性好, 含水量高, 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 如膝關節屈曲﹑旋轉等, 造成膝關節損傷。由于患兒表達能力較低, 家屬對相關知識了解甚少, 可能忽視損傷, 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MRI是一種先進的診斷手段, 具有無創無痛無輻射﹑分辨率高﹑視野廣﹑準確性高等優勢, 彌補了傳統診斷方法分辨率低﹑視野狹窄﹑輻射性強等缺陷, 診斷效果令人十分滿意, 與手術治療結果具有較高的吻合性。在應用MRI診斷膝關節損傷時, 有利于對前后交叉韌帶﹑內外側副韌帶等纖維組織進行檢查, 明確骨質改變程度﹑半月板損傷和關節腔積液情況, 為臨床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參考依據。本組結果顯示, 45例膝關節損傷患兒, 經MRI檢查后, 半月板損傷12例, 韌帶損傷12例, 骨質改變4例, 關節腔積液17例, 可見MRI具有較高的診斷準確性, 是膝關節損傷安全有效的診斷方法之一, 值得推廣應用。
[1]王雷.探討膝關節損傷患者在低場核磁共振的診斷評價.中國中醫藥科技, 2014, 12(z2):314.
[2]李靜.核磁共振在膝關節損傷中的診斷價值.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15):240-241.
[3]何建平.探討膝關節損傷患兒在核磁共振的診斷評價.中國傷殘醫學, 2014, 32(22):66-6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035
2015-08-20]
110032 沈陽市兒童醫院放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