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彪 呂俊杰 鐘勝 吳清泉
胸腔鏡與開放食管癌根治術的臨床價值比較
谷彪 呂俊杰 鐘勝 吳清泉
目的對比在胸腔鏡輔助下行食管癌根治術與開放食管癌根治術的臨床價值。方法52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26例。觀察組接受胸腔鏡食管癌根治術治療, 對照組接受開放食管癌根治術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術后住院時間及并發癥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量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早期食管癌患者在胸腔鏡輔助下行食管癌根治術的臨床價值較高, 值得推廣。
胸腔鏡;食管癌根治術;開放手術
食管癌屬于消化道常見惡性腫瘤, 主要出現在食管黏膜上皮, 鱗癌最為常見, 預后差, 死亡率高, 對早期食管癌患者來說, 外科手術為首選治療手段[1]。為了研究在胸腔鏡輔助下行食管癌根治術與開放食管癌根治術治療早期食管癌患者的臨床療效, 本院選取收治的52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52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26例。觀察組中男16例, 女10例, 年齡30~75歲,平均年齡(62.5±8.2)歲;病理類型:鱗癌24例, 腺癌2例;病變部位:胸上段食管癌5例, 胸中管食管癌10例, 胸下段食管癌11例;臨床分期:T1期14例, T2期12例。對照組中男15例, 女11例, 年齡32~74歲, 平均年齡(62.8±7.9)歲;病理類型:鱗癌23例, 腺癌3例;病變部位:胸上段食管癌4例, 胸中管食管癌10例, 胸下段食管癌12例;臨床分期:T1期15例, T2期11例。本次所有研究對象均經胃鏡﹑食管造影﹑病理活檢確診;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理類型﹑病變部位及臨床分期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觀察組在胸腔鏡輔助下行食管癌根治術, 患者取左側臥位, 在全身麻醉狀態下行雙腔氣管插管, 于其右腋中線第7肋間行一切口, 長約1.0 cm作為觀察孔, 將Trocar置入, 觀察患者胸腔內具體情況, 鏡下于其右腋前﹑后線第6肋間各作一輔助切口, 長約1.5 cm, 實施胸部食管癌切除術。將縱隔胸膜使用內鏡分離鉗及電極鉤切開, 其靜脈游離充分后離斷, 將正常食管從腫瘤平面下游離出來, 進行提吊牽引,使用超聲刀向上游離食管至胸頂處, 行淋巴結清掃術并常規關胸。隨后患者改為仰臥位行腹部手術, 取上腹部正中切口,常規游離至胃部將食管﹑胃小彎及賁門切除, 形成管狀胃。隨后在頸部行一切口游離至頸段食管, 并對頸段食管進行牽拉, 經膈肌食管裂孔﹑食管床﹑胸廓入口將管狀胃上移至頸部,選擇球形吻合器實施食管胃底吻合, 對頸部切口進行沖洗后常規留置膠片引流管, 逐層縫合即可。
對照組給予開放食管癌根治術治療, 給予全身麻醉處理,取左胸后外側切口, 經其第6肋間進胸, 實施常規食管癌根治術, 根據患者具體病變情況行食管胃主動脈弓下﹑弓上或頸部吻合術, 隨后行淋巴結清掃術即可。
1.3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及術后住院時間等, 并統計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情況及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為(178.8±25.9)min, 術中出血量為(189.9±15.7)ml, 淋巴結清掃數為(12.5±2.1)個, 術后住院時間為(9.1±2.4)d。對照組手術時間為(185.6±26.1)min, 術中出血量為(354.8±20.3)ml,淋巴結清掃數為(13.1±2.2)個, 術后住院時間為(17.8±2.9)d。觀察組手術時間及淋巴結清掃數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出現肺不張2例, 吻合口瘺1例,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1.5%(3/26);對照組術后出現肺不張4例, 肺部感染2例, 吻合口瘺1例,乳糜胸2例,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34.6%(9/26)。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食管癌是我國高發的一種惡性腫瘤, 食管次/全切除﹑淋巴結清掃以及消化道重建為食管癌患者主要治療方法。食管癌是一種包括頸部﹑縱隔﹑上腹部在內的區域性疾病, 術中積極擴大淋巴結清掃范圍能夠有效降低腫瘤復發率, 提高患者生存率。傳統開放食管癌根治術在手術中能夠有效擴大區域淋巴結清掃范圍, 減少術后復發情況, 也提高了患者腫瘤分期的準確性, 但手術對患者機體創傷較大, 術中患者出血量多, 且手術操作中胸腔外露時間過長, 易擠壓或挫傷側肺及肺門, 患者易出現呼吸紊亂以及肺組織容量下降等現象, 也可導致患者膈肌完整性受到破壞, 呼吸肌功能受到影響,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術風險[2]。另外患者術后恢復時間較長, 肺不張﹑肺部感染以及乳糜胸等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也相對較高。
在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及術后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 且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1.5%, 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4.6%,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胸腔鏡輔助下進行手術符合現代微創技術優勢, 患者機體創傷﹑切口小﹑術后恢復快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 可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但采用胸腔鏡手術治療, 對手術器械及操作技術要求相對較高, 要求手術操作者熟練掌握胸腔鏡下人體胸部生理解剖結構, 還需掌握腹腔鏡下患者下腹部生理解剖結構。在胸腔鏡及腹腔鏡直視下進行手術, 操作者手術視野清晰, 能夠提高其淋巴結識別能力, 徹底將胃小彎﹑胃左血管旁﹑肝總動脈的淋巴結清掃干凈, 提高根治術的有效性及價值性[3]。
綜上所述, 在胸腔鏡輔助下行食管癌根治術治療早期食管癌的臨床療效顯著, 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小﹑術后恢復快,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 增加了手術安全性, 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
[1]徐馴宇, 陳前順, 梁瑋, 等.胸腹腔鏡與開胸手術治療早期食管癌的臨床療效對比.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12, 33(7):799-802.
[2]蔡平, 方丹青, 梁建輝,等. 胸腔鏡輔助下與開放式食管癌根治術的綜合臨床效果比較. 中國醫療前沿, 2012(21):48-49.
[3]蔡華榮, 羽平, 周洪, 等.胸腹腔鏡聯合食管癌根治術與傳統食管癌根治術同期臨床對照研究.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4, 36(20):2142-214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038
2015-08-27]
223300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
吳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