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波
(麗水市畜牧獸醫局,浙江麗水323000)
犬附紅細胞體病是因附紅細胞體在犬的血液中附著于紅細胞表面或游離在血漿中而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臨床上以發熱、貧血、黃疸、嘔吐、腹瀉等為主要特征。
犬附紅細胞體病常呈隱性感染,較少出現明顯癥狀,易被人們忽視。然而當動物機體存在某種應激因素時(諸如驚恐、饑餓、分娩、疲勞、營養不良、風寒侵襲、長途運輸等)則可出現明顯癥狀。一經發病,來勢迅急,如診治延誤,多以全身衰竭,自然死亡率可高達80%以上,是一種嚴重危害犬類健康的疾病。
附紅細胞體是一種典型的原核生物,無明顯的細胞器和細胞核,是一種多形態生物體,不同畜種存在著一定差異。
犬附紅細胞體鮮血涂片鏡檢,多呈環球形、圓形、短桿形,少數呈頓號形和桿狀形;無細胞壁,由單層限制膜包裹,胞液外圍和中央稀薄區可見類核糖體樣電子致密顆粒聚集,其中電子密度大的類核糖體顆粒無規則的分布在胞漿內,偶爾可形成串索。附紅細胞體直徑通常為0.2 ~0.8 μm,最大可達2.6 μm。
血漿中的單個附紅細胞體有很強的運動性,靈活自如,常作擺動、翻滾、上升、下降等運動。一般單個大型附紅細胞體活動力弱于小型附紅細胞體,還有接近紅細胞的附紅細胞體和很多附紅細胞體聚在一起,其活動能力會明顯減弱,而附紅細胞體一旦附著于紅細胞,則會失去運動性,但整體仍會有輕微擺動。
附紅細胞體不受紅細胞溶解的影響,對干燥環境和化學藥品比較敏感,消毒藥數分種即可將其殺滅,0.5%碳酸中(37℃)經3 h 即可殺滅。但對低溫的抵抗力較強,在4℃環境或冰凍疑固血液中可存活30 d 以上,在15%甘油血液中(-79℃),能保持感染力81 d。
該病多發于夏季。其生活史尚未完全揭示,故其自然感染途徑、傳播方式和發病機制尚未十分明確,報道較多者有媒介昆蟲傳播、血源性傳播、接觸性傳播和垂直傳播等。
目前國內外學者大多趨向于吸血昆蟲為主要傳播媒介,由附紅細胞體寄生于紅細胞引起,一般情況下,幼小體弱犬、外來品種犬發病率較高,發病還可能與飼料、氣候等各種應激因素有關。
自然感染附紅細胞體病的患犬多呈隱性經過,說明犬附紅細胞體毒力較弱,顯性致病力不強。
自然感染附紅細胞體病的病犬,一般多呈隱性經過,即不出現明顯癥狀,往往不易被人發現。當患犬受某種應激因素(疲勞、饑餓、運輸等)刺激時,機體抵抗力降低,可呈現急性經過。
患犬體溫39.5 ~40℃,精神不振、四肢乏力、食欲減退或廢絕、鼻鏡干燥、眼結膜蒼白或黃染;喜臥嗜睡,強行走動時步態不穩,搖晃不定;嘔吐、大便少且時干時稀,有惡臭且帶有黏液和血液,尿少而黃;心跳130 ~180 次/min,呼吸30 ~60 次/min,3 ~5 d后部分嚴重患犬因虛脫、休克、死亡外,多數可耐過急性而轉入慢性經過,臨床上仍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貧血、黃疸、消瘦、低燒(39℃左右)等,病程可達1月或更長時間,部分患犬因繼發腸道細菌感染而腹瀉,極度消瘦,食欲廢絕等癥狀。
急性死亡患犬剖檢可見血液稀薄,血凝時間延長;皮下、可視黏膜黃染或有出血點;心包積液,心外膜與心肌出血,冠狀溝脂肪黃染;肺水腫、氣腫、膿腫及彌漫性出血。
胃壁靜脈怒張,胃黏膜有出血點或淺表性潰瘍;小腸黏膜可見圓形蝕斑;脾腫大,呈黑色;肝葉可見黃豆大小的壞死灶;腸系膜淋巴水腫,切面多汁;胰腺炎性水腫、出血;骨髓液和腦脊液增加。
5.1 鮮血壓片檢查 患犬靜脈采血滴于干凈載玻片上,加等量生理鹽水稀釋,輕壓蓋玻片,置油鏡觀察,可清楚看到紅細胞表面附有數量不同、大小不等、折光性很強的多形態附著物,多呈球形、橢圓、點狀或顆粒狀。可使紅細胞變為星芒狀、齒輪狀、菠蘿狀等不同形態,且失去原有彈性,畸形率達70% ~90%。血漿中的病原體上下不停翻滾、擺動、扭轉速度快捷,但一旦附著于紅細胞就立即停止運動,不過仍可使紅細胞體發生輕微擺動。
5.2 血涂片檢查 病犬靜脈采血,立即涂片瑞氏染色。鏡檢可見附著于紅細胞或游離于血漿中的附紅細胞體被染成藍色,大小不等,有折光性;紅細胞呈紫紅色,區別于附紅細胞體。附著于紅細胞表面的附紅細胞體數達2 ~15 個,一般為3 ~7 個。姬姆薩染色,蟲體呈蘭紫色,有折光性,外周有白環,調動微螺旋時折光性較強,附紅細胞體中央發亮,形似空泡。但均可產生人為假象(姬姆薩色素沉著),色素附著于紅細胞,易被誤認為附紅細胞體。
5.3 血液學檢查 按實驗室常規法進行血液學檢查,發病初期血液濃稠,呈暗紅色,后期血液極為稀薄,呈櫻紅色。懸滴血鏡檢,紅細胞受感染后呈溶血性星芒狀畸形,紅細胞總數減少,平均值為350 萬/mm3;網織紅細胞增加,平均值為3.5%;紅細胞比容、血紅蛋白濃度降低,平均值分別為26% 和9.5%;白細胞總數增加,平均值為26500 個/mm3,其分類嗜中性白細胞、大單核白細胞增加,淋巴細胞減少,嗜酸性白細胞偏低。
防控犬附紅細胞體病原則上應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根據臨床治療經驗該病早期治療效果顯著,一旦延誤,則療效無法保證。
6.1 早期治療 口服四環素8 mg/kg 體重,每日3次,一般2 d 后,咳嗽、體溫癥狀明顯減輕。或用貝尼爾10 mg/kg 體重,配成5%水溶液,深部肌內注射,間隔1 d 后重復用藥1 次,療效良好。
6.2 中后期治療 病犬因患病時間較長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所以用藥時應注意藥物用量。一般可用土霉素粉針8 ~10 mg/kg 體重,加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制成0.5%注射液,靜脈注射,每日2 次,連用3 ~5 d。對病程時間較長,頑固性拒食、嘔吐、腹瀉,極易造成水和電解質失衡者,在治療的基礎上,必須進行必要的強心、補液、糾正酸堿平衡和補充維生素等。對嘔吐、腹瀉患犬,需補給葡萄糖鹽水、復方氯化鈉液或氨基酸溶液,依患犬脫水程度和體重分別確定補液用量;對貧血患犬可補充維生素B12、維生素K3、維生素C、硫酸亞鐵等;防止繼發感染,可選用硫酸慶大霉素、頭孢唑啉拉、諾氟沙星和磺胺類藥物等。
6.3 預防措施 該病目前尚無疫苗預防,只能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一是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夏秋季節應定期驅滅蚊蠅,驅除犬體外寄生蟲;二是積極預防疫病發生,提高機體抵抗力;三是發現病犬應立即隔離,并用三氮脒、咪唑苯脲的治療劑量對健康犬進行藥物預防;四是平時應適當加強犬只運動,增強體質以提高抗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