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蘭
(蘭溪市三江路蘭江街道辦事處 321100)
近年來,蘭溪市養鴨密集地區冬春寒冷季節突發一種以產蛋量迅速下降,出現癱瘓及頭頸搖擺,神經癥狀為主要特征的疾病,給養殖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經浙江省農科院等獸醫科研部門病毒分離,確診為一種新鴨病——鴨黃病毒病。
蘭溪市是浙江省蛋鴨主產區之一,年存欄量達105 萬羽,年產值超1.5 億元,防控鴨病極為重要,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供參考。
鴨黃病毒病,又稱鴨產蛋下降綜合征,鴨傳染性卵巢炎。病毒粒子有囊膜,直徑40 ~50 nm,屬黃病毒科。
該病毒又稱鴨坦布蘇病毒,是一種急性傳染病,臨床癥狀與鴨流感相似,臨診難度較大。
2.1 流行范圍廣 該病已從蘭溪下余、張抗等蛋鴨養殖密集區擴散至周邊鄉鎮蛋鴨和種鴨養殖場,對養鴨戶造成嚴重經濟損失。
2.2 傳播速度快 該病一般1 周左右即可感染一個養殖小區或養鴨聚集區內的所有鴨群。一旦一戶發病,隨后以點為中心,快速向周邊區域擴散,數日內即可傳遍周邊區域,特別是鴨棚密集區傳播速度更加迅速,發病更加嚴重。
2.3 發病率較高 該病發病較急,發病后幾乎可引起鴨群中100%個體感染發病;但死亡率較低,一般死亡率多在5%以下。發病率和死亡率多與發病季節、飼養管理水平等因素有關;部分養殖場的青年鴨和雛鴨發病后,死亡率較高,一般可達10% ~20%。飼養粗放,養殖條件惡劣,易繼發感染多種細菌性疾病。
2.4 危害動物 主要危害鴨,包括蛋鴨、肉種鴨,雞和番鴨未見發病。
3.1 商品蛋鴨和種蛋鴨病程10 ~14 d;雛鴨7 ~10 d,如使用藥物不當,病程可長達20 ~30 d。該病主要表現為患鴨不喜戲水,發病初期有輕微呼吸道癥狀,采食量突然下降,逐步發展至高熱、運動障礙、食飲廢絕,產蛋率隨之大幅度下降,3 ~4 d 內產蛋率可從90% ~95%降至5% ~10%以下,嚴重者停止產蛋,種蛋受精率一般降至10% ~20%左右。鴨群發病率可達100%,病鴨腹瀉,糞便稀薄,呈綠色水樣,后期部分患鴨出現神經癥狀,驅趕時出現頭頸抽搐,共濟失調,行走不穩,病鴨雙腿癱瘓,多數因飲水、采食困難衰竭死亡,死亡后角弓反張。
3.2 商品鴨和育成期種鴨最早可在20日齡前發病,以神經癥狀為主要特征,表現站立不穩,倒地不起和行走不穩,病鴨仍有飲食欲,死亡率一般在5%~30%左右。
剖檢病死鴨可見卵巢發育不良,卵泡菜花樣變性、變形,壞死或液化,卵泡膜充血、出血,部分呈煮熟樣或淺咖啡樣顏色,或卵泡萎縮破裂呈糊狀,部分子宮及輸卵管壁充血出血,或呈卵黃性腹膜炎。
部分有神經癥狀患鴨,可見腦部呈水腫或樹枝狀充血病理變化,胰腺出血、心肌壞死損傷、心力衰竭,肝臟呈煮熟樣,淤血,表面有針尖狀白色點狀壞死,形成嚴重肝病變,或極度腫大、破裂,脾明顯腫大呈斑駁大理石樣,腸道內容物呈污綠色或黑色,腥臭并繼發大腸桿菌病。
5.1 加強鴨舍日常管理,尤其是加強消毒及現場衛生管理工作。
5.2 切實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防止各種繼發感染。
5.3 發病場應采取嚴格封閉管理,嚴防人物交叉感染。
5.4 目前尚無預防鴨黃病毒病疫苗。浙江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已試制部分油佐劑滅活疫苗,正在試驗測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