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舒杰
胃神經鞘瘤多層螺旋CT診斷與臨床治療
李舒杰
目的分析胃神經鞘瘤多層螺旋CT診斷與臨床治療。方法12例胃神經鞘瘤患者均采取多層螺旋CT診斷, 分析其檢查情況并探究治療措施。結果12例患者經CT診斷, 2例患者腫瘤位于胃底, 6例患者腫瘤位于胃體小彎側, 4例患者腫瘤位于胃體大彎側。患者均為良性腫瘤, 未合并臟器轉移及腹水現象。12例患者經胃大部切除術治療后, 消化道出血者先行對癥止血后行手術治療, 術中見病灶和周圍組織有著清楚的分界線, 粘連不明顯。患者手術成功率100%, 腫瘤成功切除, 隨訪3年,患者均未復發, 預后良好, 無死亡病例。結論多層螺旋CT可有效診斷出胃神經鞘瘤, 明確腫瘤位置、大小等, 為臨床治療提供必要參考依據, 可促進患者康復。
胃神經鞘瘤;CT;臨床治療
胃神經鞘瘤是臨床少見腫瘤疾病, 屬于少見的胃原發腫瘤, 存在較高的誤診率, 給臨床治療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使手術實施治療難度明顯增加。在胃神經鞘瘤相關報道中, 既往報道較少, 現今其報道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 而影像學檢查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現作者選取近幾年來到本院就診的12例胃神經鞘瘤患者, 采取多層螺旋CT診斷, 并分析其臨床治療措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例胃神經鞘瘤患者在2008年1月~2012年4月到本院接受治療, 經手術病理等確診為胃神經鞘瘤[1];男5例, 女7例;年齡40~75歲, 平均年齡(56.8±5.6)歲;9例患者腹痛、腹脹程度不一, 11例患者觸及腹部腫塊;3例患者無明顯癥狀及不適, 1例患者無腹部腫塊。
1.2 檢測方法 患者檢測前常規禁食6 h, 行仰臥位, 以16排螺旋CT掃描, 前30 min飲用1000 ml水, 常規掃描。后取300 mg/ml碘海醇對比劑以2.5 ml/s速度經肘部靜脈注射, 行腹部增強掃描, 范圍膈頂至胃下緣。電壓120 kV, 掃描層5 mm,層距5 mm, 重建層厚1.25 mm, 層間隔0.8 mm。
1.3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經手術治療, 伴消化道出血患者需行止血后行胃部手術, 12例患者均采取胃大部切除術。
2.1 CT見腫瘤具體情況分析 12例患者經CT診斷, 2例患者腫瘤位于胃底, 6例患者腫瘤位于胃體小彎側, 4例患者腫瘤位于胃體大彎側。腫瘤直徑為1.8~7.2 cm, 平均直徑(4.1±1.3)cm;4例患者腫瘤向腔外生長, 8例患者腫瘤于腔內生長。腫瘤形狀為圓形或卵圓形。
2.2 CT表現 12例患者腫瘤均為單發良性腫瘤, CT見8例腫瘤為勻質實體腫塊, 呈類圓形位于黏膜下, 邊緣清楚,不見出血、鈣化現象。4例腫瘤與胃黏膜接觸部位形成潰瘍,曲面重建見“凹陷”。增強掃描后, 5例患者腫瘤增強掃描后實質部分為輕度強化, 7例患者為中度強化, 均為持續平穩強化。患者均未合并臟器轉移及腹水現象。
2.3 治療效果分析 12例患者經胃大部切除術治療后, 消化道出血者先行對癥止血后行手術治療, 術中見病灶和周圍組織有著清楚的分界線, 粘連不明顯。患者手術均順利實施,成功率100%, 腫瘤成功切除, 隨訪3年, 患者均未復發, 預后良好, 無死亡病例。
神經鞘瘤是臨床少見的腫瘤類型, 由雪旺氏細胞發生,也可稱為雪旺氏細胞瘤[2]。神經鞘瘤在發生時, 以四肢、軀干為主要部位, 胃神經鞘瘤則是臨床十分罕見的, 通常胃神經鞘瘤發病初期, 無典型癥狀, 疾病進展緩慢, 易被醫生和患者忽視, 在臨床診斷時, 容易出現誤診, 增加了治療難度。通常胃神經鞘瘤多為良性, 腫瘤的生長, 易出現腹痛、腹脹、嘔血等情況, 部分患者則觸及胃部腫塊, 而胃神經鞘瘤發生率較低, 相關報道較少, 尤其是關于該腫瘤影像學報道, 分析不足, 使胃神經鞘瘤治療難度明顯增加。
螺旋CT是臨床常用診斷技術, 通過CT掃描胃神經鞘瘤,可準確觀察到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以及腫瘤實際情況, 利于治療。在此次研究中, 12例患者經CT診斷, 2例患者腫瘤位于胃底, 6例患者腫瘤位于胃體小彎側, 4例患者腫瘤位于胃體大彎側。CT見腫瘤均為單發良性腫瘤, 未合并臟器轉移及腹水現象, 邊緣清楚, 不見出血、鈣化現象。可見, 通過多層螺旋CT診斷, 可明確腫瘤實際情況, 利于臨床治療。
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神經鞘瘤唯一有效方法[2], 通常手術時, 術前難以準確鑒別患者腫瘤性質, 并有潰瘍形成或出血,胃鏡等檢查, 難以區別是否為胃癌, 因此在臨床治療時, 可選擇胃大部切除術, 若腫瘤直徑>10 cm, 需考慮是否為惡性腫瘤, 行根治性切除術。在此次研究中, 患者行胃大部切除術,手術成功率100%, 腫瘤成功切除, 隨訪3年, 患者均未復發,預后良好, 無死亡病例。可見, 對胃神經鞘瘤采取手術治療,具有顯著效果。同時術中注意快速病理切片, 對決定手術方式起到一定促進意義。通常對于胃神經鞘瘤的治療, 存在良好預后, 即使為惡性胃神經鞘瘤, 多不會轉移到區域淋巴結,能夠取得顯著治療效果。經相關研究發現, 胃神經鞘瘤存在局部復發情況, 一般不會轉移, 無論良惡性, 對放化療敏感性較低, 使手術成為治療胃神經鞘瘤的唯一有效方法。
胃神經鞘瘤臨床發病率低, 通常采取CT診斷, 難以明確其良、惡性性質, 若出現遠處轉移, CT多可顯示, 否則診斷困難, 需要病理診斷。惡性胃神經鞘瘤細胞大小不一, 豐富密集, 多見到畸形細胞;核染色深, 核異形顯著, 多見核分裂;壞死、出血;神經外衣多被腫瘤浸潤;瘤細胞增殖能力明顯降低, 淋巴轉移少見, 轉移時間晚, 多見于血行和肺部轉移[3];若患者腫瘤體積>10 cm, 與周圍組織界限模糊, 形狀不規則,經CT強化檢查, 呈不均勻強化, 且在短時間內體積增大明顯,則可考慮是否為惡性病變。
綜上所述, 多層螺旋CT掃描密度高、掃描范圍大, 可準確定位胃神經鞘瘤, 迅速采取容積掃描, 可顯著提高多方位以及三維重建圖像的質量。在胃神經鞘瘤的診斷中采取多層螺旋CT, 可明確腫瘤位置、大小等, 為臨床治療提供必要參考依據, 可促進患者康復。
[1]姜勝東.胃神經鞘瘤的多層螺旋CT診斷價值.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3, 23(3):424.
[2]李強.小網膜病變的多層螺旋CT診斷價值.中國臨床研究, 2012, 25(2):175.
[3]王文娜, 陳燕萍, 周倩靜, 等. 胃神經鞘瘤三期增強CT表現.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 2012, 21(3):191-19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073
2015-05-21]
466000 河南省周口衛校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