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利
新生兒護理危險因素及其干預策略探析
王永利
目的分析新生兒護理危險因素并探討有效護理干預對策。方法回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6月50例新生兒護理資料, 此作為對照組, 針對其中護理不良事件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對策;并在2012年8月~2014年8月50例新生兒護理工作中落實改進, 此作為觀察組。對比兩組護理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結果給予有效護理干預后, 對照組22例新生兒出現護理不良事件, 發生率為44%, 明顯高于觀察組的6%(3/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4%(47/5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4%(32/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新生兒護理工作中存在多方面危險因素, 需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策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提高新生兒生命質量。
新生兒護理;危險因素;有效護理干預;不良護理事件
新生兒護理工作十分關鍵, 直接關系到新生兒成長, 然而由于新生兒自身抵抗力較弱及周圍環境、護理水平等因素影響, 極易出現護理不良事件[1]。本院對其原因進行了分析,并予以有效護理干預對策, 取得顯著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50例新生兒護理資料, 以此作為對照組, 男27例, 女23例,年齡1 d~2個月, 共有22例出現皮膚損傷等護理不良事件。并應用于2012年8月~2014年8月50例新生兒護理工作中以此作為觀察組, 其中男25例, 女25例, 年齡1 d~3個月。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①提高醫護人員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新生兒抵抗力差, 身體各方面都很脆弱, 需要醫護人員高度配合確保新生兒安全。a. 開展專業培訓, 明白各自工作的重要性, 了解醫學知識, 熟悉新生兒護理流程以及行業安全標準,并掌握常見不良反應的處理方法, 同時制定應急方案, 以防出現突發事件;護理人員要發揮自身主動性, 主動學習并積極配合醫師。對于常用設備和儀器, 要熟悉其原理并能夠熟悉操作, 以降低使用中的失誤率。b. 護理小組負責人應加大監督力度, 勤巡視, 認真查對, 對護理人員予以正確指導, 確保護士全心全意為新生兒服務, 如無菌操作、每日工作記錄等都應嚴格按照醫院規定標準進行。c. 醫護人員要增強責任心, 端正工作態度, 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尤其是護理細節,容不得半點忽視。②加強管理, 完善管理制度。由于每天都要照顧許多新生兒, 而醫護人員數量有限, 如何保證每項工作有秩序地進行顯得頗為重要, 這就要求加強管理。如護士排班、儀器配置、交接流程等。a. 醫院應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 如護理會診制度、護理風險管理制度、護士長查房制度、急救制度等, 從多方面控制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 并將各項制度徹底落實, 為新生兒護理提供安全保障;b. 要有科學合理的操作規程。用藥時需嚴格按照說明書和醫囑操作, 并考慮新生兒是否適合使用此藥, 如有疑問或發生不良反應, 需及時匯報醫師。護理文書要書寫規范, 以免產生歧義;隨著新生兒增多, 病房變得十分擁擠, 此時應加強病區管理, 采取分流患兒做法, 為避免出現感染或其他不良情況, 需做好消毒滅菌工作, 并采取保護性隔離措施。
1.3 觀察指標 ①不良護理事件:主要有皮膚損傷、藥物誤用、感染、呼吸困難等;②②護理滿意度:利用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 由患兒家長根據護理質量、專業水平、不良事件發生情況、健康教育質量等評價護理人員工作情況,調查問卷總分100分, 分值80分以上為滿意, 分值65~79分為一般, 分值低于65分為不滿意, 統計兩組護理滿意度,滿意度=(滿意+一般)/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照組護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50例新生兒中共有22例新生兒發生護理不良事件, 其中皮膚損傷9例, 藥物誤用6例, 感染4例, 呼吸困難3例。分析護理不良事件原因, 主要包括環境較差、管理不合理、新生兒自身抵抗力差、護理人員專業水平不夠。其中, 護理人員因素最高, 其次是管理因素、新生兒因素、環境因素。
2.2 兩組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及護理滿意度對比 對照組22例新生兒出現護理不良事件, 發生率為44%, 明顯高于觀察組的6%(3/5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44例, 一般3例, 不滿意3例, 滿意率為94%;對照組滿意19例, 一般13例, 不滿意18例, 護理滿意率為64%,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 本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50例新生兒中有22例出現護理不良事件, 其原因主要有:①新生兒生理機能特殊, 毛細血管豐富, 抵抗力低、皮膚細嫩,很容易損傷或感染。同時, 新生兒年齡太小, 都未超過3個月, 不能進行正常交流, 只能被動接受護理, 出現意外或傳遞信息時, 醫護人員往往要好久才能理解;②環境因素。如病房溫濕度不適宜, 沒有認真消毒, 通風不良, 休息環境較差等[2,3];③醫護人員因素。一方面是專業技能不足, 對藥物作用認識不清, 對常用儀器不能熟練操作, 對工作流程不熟悉, 醫護人員配合不默契等;二是缺乏責任心, 法律意識淡薄,沒有意識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 對巡視、交接、查對等工作有所忽視, 甚至在護理工作中因新生兒持續啼哭而產生厭煩情緒;④管理因素。新生兒數量大, 護理工作較重, 醫院不能科學地進行安排調節;護理人員雖然在增多, 但大都缺乏經驗, 以至于遇到突發情況往往不知所措。管理制度不健全[4,5],很多有效的措施不能落實。因此, 必須予以有效的護理干預,重點在于提高管理水平和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兩方面。觀察組50例中僅有3例出現不良護理事件, 且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說明所采取措施可行。
綜上所述, 新生兒護理工作中存在多方面危險因素, 需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策, 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提高新生兒生命質量。
[1] 郭冬.母嬰同室新生兒感染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對策.當代醫學, 2012, 18(34):124-125.
[2] 侯雪梅.新生兒護理危險因素分析與防范措施.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4, 1(7):386.
[3] 曾娜娜.新生兒監護室護理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中國保健營養, 2013, 16(9):4897-4898.
[4] 邱錦芳, 鄭靈, 鄧小嫡, 等. 手術室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與防范措施探討. 當代醫學, 2010, 16(13):109-110.
[5]厲建英, 謝微微, 陳曉春.發展性照顧在新生兒重癥監護室早產兒護理中的應用.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28):60-6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177
2015-04-29]
463000 河南省駐馬店市中心醫院新生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