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蕾
老年癡呆病中醫與西醫研究進展
周蕾
本文在概述阿爾茲海默病的基礎上, 進一步對阿爾茲海默病的研究進展進行了論述, 重點探討了中醫與西醫藥物治療進展。經研究表明, 阿爾茲海默病的主要病因包括年齡、基因突變、腦血流的減少、自由基的影響以及環境因素等。以期本研究的中西醫治療方法在老年癡呆病臨床治療中能夠起到一定的借鑒意義。
老年癡呆?。徊∫?;中西藥物
1906年, Alois Alzhemer醫生發現了阿爾茲海默病(alzhemer’s deseas , AD)[1], 并描述其為一種與年齡相關的中樞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特別是過早的老年精神衰退, 其癥狀主要表現為記憶力下降、思維障礙以及行為異常等[2]。現在全世界患有老年癡呆病患者1800萬, 中國800萬。據研究調查, 我國北方患老年癡呆病的平均年齡為75歲左右, 血管性老年癡呆的年齡多在68歲左右, 65歲以上患重度老年癡呆的比率達5%以上, 而到89歲, 此比率上升到15%~20%。而且隨年齡的增長, 老年癡呆的患病率還在不斷上升。有學者統計發現, 中國老年癡呆正趨向于年輕化, 而且就醫率只有1%。
1.1 輕度認知功能障礙(w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IC) MIC先后在1997、1999、2004年多次被修改其診斷標準。2005年Petorson將MCI概念進一步發展將其分型為:遺忘型MCI(amnestic-MCI, aMCI), 單個非遺忘認知域受損(snmd MCI)和多個認知域障礙(mcdMCI)[3]。
1.2 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 VCI是指有血管因素導致或與之相關的認知功能損害。這是由美國神經病協會和加拿大腦卒中網統一的概念, 并發表于2006年9月stroke 雜志。
2.1 年齡 AD最危險的因素是年齡的增長,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 老年癡呆在65~85歲好發, 85歲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還在不斷上升, 達到25%~50%[4]。
2.2 基因突變 相關基因有淀粉樣前體蛋白基因(APP), 早老速基因(PS), 載脂蛋白E基因(ApoE), 線粒體DNA點突變, Fas基因。APP、PS 基因突變是AD的致病基因, 已經在轉基因小鼠的研究中被證實, PS基因的突變并不導致PS蛋白功能的完全喪失, 只是改變PS蛋白功能, 進而改變AD的病理過程載脂蛋白E(ApoE)是由19號染色體的基因轉錄翻譯得到的蛋白質, 它能影響血液中膽固醇的裝運, ApoE的出現與淀粉狀蛋白沉積和神經元纖維纏結有關。介導的凋亡機制與AD密切相關, 途徑誘導的細胞凋亡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5]。
2.3 腦血流的減少 一些動物實驗證明腦的低灌注對AD影響可能與線粒體功能障礙有關。AD患者腦血流顯著降低,從而使腦中可提供能量的底物減少, 谷氨酸釋放增加, 從而使突觸再攝取能力降低, 導致突出間隙大量谷氨酸堆積, 激活受體門控的離子通道, 引起興奮性氨基酸中毒。
2.4 自由基的影響 大量實驗證明患者腦中氧化強度增高,膜脂質、膜蛋白以及DNA在自由基的氧化作用下發生破壞,導致神經細胞死亡。
2.5 環境因素 腦內病毒感染, 鋁、銅等含量過量, 鈣、鋅含量過低都會破壞神經細胞, 導致神經細胞衰亡。
2.6 其他 AD的發生還與性別、受教育程度、性格等因素有關。
治療AD的藥物主要有兩大類:一類為改善認知功能的藥物, 包括膽堿能激動劑、促智藥、鈣拮抗劑、神經生長因子等, 另一類藥物可能防止或延緩病程的發展, 主要有抗炎藥、抗氧化劑等。
3.1 作用于膽堿能系統的藥物 AD患者腦內乙酰膽堿含量減少, 膽堿合成酶活性低下, 故調節膽堿能系統功能, 乙酰膽堿活化療法是治療藥物研究的主要方向[6]。
3.1.1 膽堿酯酶抑制劑(Ache2) Ache2一般適用于輕至中度患者, 不能根治疾病, 但可以改善癥狀, 對晚期患者作用很小, 是目前唯一一類通過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批準用于治療AD的藥物, 也是最常用和有效的藥物, 如他克林、多奈哌齊、加蘭他敏、毒扁豆堿、利斯的明。
3.1.2 膽堿能受體激動劑 以他克林為代表, 是臨床上用于治療AD最早最為成熟的一類藥物。
3.2 腦代謝增強藥物
3.2.1 腦細胞激活劑 此類藥物直接作用于大腦皮質, 具有激活、保護、修復大腦神經細胞的作用, 代表藥物為吡咯烷酮衍生物, 主要用于記憶和思維障礙。
3.2.2 腦循環改善劑 作用于腦血管的受體、平滑肌離子通道、擴展血管、改善腦血流量, 代表藥物為麥角衍生物。
3.2.3 鈣離子拮抗劑 阻斷鈣通道或拮抗鈣蛋白酶。降低細胞內鈣離子濃度, 從而減少神經細胞損傷和死亡, 常用藥物有尼莫地平、鹽酸氟桂嗪等。
3.3 激素替代療法 雌激素具有抗氧化能力, 減輕淀粉樣蛋白沉積對細胞的損傷, 防止神經細胞死亡等作用。
3.4 神經細胞營養藥 腦活素是可使受損但未變性的神經恢復功能, 促進神經細胞蛋白質合成并影響呼吸鏈, 具有抗氧化和改善腦能量的功能。
3.5 其他藥物 神經生長因子、自由基消除劑和抗氧化劑、非甾體類抗炎藥等都可改善大腦神經功能, 延緩AD的進展。
4.1 基因治療 將正常的基因利用重組技術替換突變的基因, 達到根治的目的。
4.2 干細胞移植 干細胞具有多向分化增殖能力, 將造血干細胞移植到神經細胞受損部位, 修復受損的腦組織。
4.3 AN1792主動免疫疫苗 將人工合成含有T和B細胞抗原決定簇的A B片斷(A B22-334)制成的疫苗注射到患者體內, 使患者產生A B抗體與A B相結合激活補體, 將A B清除。
4.4 卜-分泌酶抑制劑 能影響淀APP, 減少A B產生[7]。
4.5 AAB-001 Bapineuztrnab被動免疫疫苗 AAB-001 Bapineuztrnab被動免疫疫苗是一種單克隆抗體, 靜脈注射后直接移植AB 聚集前清除沉積的A B。
4.6 PBT2金屬螯合劑 PBT2金屬螯合劑可以激活A B降解酶, 溶解AB聚合物和斑塊, 同時可以減少A B寡聚體毒性。
5.1 病機的研究進展 中醫認為, 本病的病因病機是本虛標實。主要見于年老體衰, 心腎失養, 髓海空虛;或為脾氣虛弱, 痰濁內生, 蒙蔽清竅;或氣虛血瘀, 脈絡弊阻, 腦髓失養, 臨床表現有虛有實, 以虛實夾雜為多見。 因此中醫認為AD系老年腎精虛損, 精氣未達于腦, 以至髓??仗摱的? 使腦受損, 元神失用, 產生各種癥狀。從臨床發病情況來看, 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肝腎虛方, 腦失其養;痰濁壅阻,蒙蔽清竅;氣滯血瘀, 脈絡阻滯。
5.2 中醫治療的研究進展 “異病同治, 同病異治”是中醫治療的基本原則。
5.2.1 辨證論治 中醫學認為本病病位雖在腦, 但與五臟密切相關一臟腑氣虛, 但不可忽視痰和瘀。因此, 辨證必須依據虛、痰、瘀, 方能有的放矢。中醫分別從滋補肝腎、清痰化瘀、益氣治血等方面治療, 并取得顯效。
5.2.2 單位中藥提取物 沈氏研究的蛇床子和段式研究的黃皮酰胺, 聶氏報道的銀杏葉提取物都已應用于臨床, 并取得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同時其分別證明這些藥物的作用機制, 與西醫研究相符。
5.2.3 中藥復方制劑 有益智方:益智膠囊、益智靈口服液;活血化瘀方:當歸芍藥散;補益方:加味地黃飲子、生脈飲等[8]。
5.2.4 針灸治療 針灸治療AD的作用機制是清除自由基,改善腦組織和延緩腦的老化, 擴張血管, 增加腦血流量, 增強腦的能量代謝, 提高腦神經元的細胞活力, 從而激發和提高腦的智能。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 目前對AD的認識還并未完全透徹,并沒有確切的藥物和方法治愈AD患者, 都發現AD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隨著醫學研究越來越深入, 中西醫研究治療老年癡呆病將取得更重大的成果。
[1]戴立彬, 吳金娟, 劉濤.炎癥反應參與老年癡呆病的研究近況.中醫學報, 2013, 28(3):425-427.
[2]黃潔茹, 傅雷, 劉濤.改良三甲散治療老年癡呆病研究述評.中醫學報, 2013, 28(4):589-590.
[3]黃潔茹, 傅雷, 劉濤. 中醫藥治療老年癡呆病的研究進展. 中醫學報, 2013, 28(5):729-730.
[4]安玉會, 毛紅利.老年癡呆病防治研究中假說, 概念和理論的研究進展.河南醫學研究, 2008, 17(3):262-265.
[5]陳原鄰, 劉喜明.阿爾茨海默病的中西醫治療進展.世界中醫藥, 2014(1):113-116.
[6]王羽儂. 老年癡呆病中醫病因病機及治療.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4, 12(11):160-162.
[7]李芙, 姜玉瑩, 王鑫, 等.針刺百會、涌泉穴治療老年癡呆病理論初步探討.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4(10):143-145.
[8]王璞, 王聿成, 潘激揚.中醫對老年癡呆的認識及治療方藥.中國醫藥科學, 2012, 2(4):9-1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0.220
2015-07-22]
132011 吉林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