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高龍,黃雪麗,沈學善,汪翠存,陳琦,鄧敏,曹國文,王西瑤*,劉帆
萬源市馬鈴薯貯藏現狀與對策建議
尹高龍1,黃雪麗1,沈學善2,汪翠存1,陳琦1,鄧敏3,曹國文3,王西瑤1*,劉帆1
(1.四川農業大學,四川溫江611130;2.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3.萬源市農業局,四川萬源636350)
四川省萬源市春馬鈴薯2008年凈作和2010年套作超高產量記錄分別為73 965 kg/hm2和87 900 kg/ hm2。萬源市馬鈴薯在高產的同時,存在貯藏技術落后、貯藏損失較大的問題。故調查研究了當前萬源市馬鈴薯倉貯能力、貯藏設施現狀及貯藏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加強田間病害防治、適時采收與推廣殺秧、重視預處理、進行貯藏場所消毒、規范薯窖內堆碼方式、分類適量貯藏和加強技術培訓等對策建議。
萬源市;馬鈴薯;貯藏;現狀;對策
馬鈴薯(Solanum tuberosum)營養豐富、豐產性好、適應性強,是糧、菜、經、飼兼用[1]的主要農作物,其加工產品多樣,既有食品又有工業用途產品,具有良好的市場開發前景。萬源市位于四川省東北部,大巴山腹心地帶,是南北氣候的分水嶺,立體氣候明顯且涼爽,具備馬鈴薯生長的天然條件,其馬鈴薯以產量高、品種純、品質佳、口感好享譽盛名,擁有四川省最大的天然富硒脫毒馬鈴薯種薯和商品薯的生產供應基地。常年播種面積為春馬鈴薯1.6萬hm2,秋馬鈴薯0.33萬hm2,鮮薯總產量達55萬t。
2008年,萬源市春馬鈴薯超高產創建凈作平均產量69 855 kg/hm2,單個田塊最高產量達73 965 kg/ hm2;2010年春馬鈴薯超高產創建套作平均產量75 360 kg/hm2,單個田塊最高產量達87 900 kg/ hm2,分別創四川省春馬鈴薯凈作和套作最高單產紀錄[2]。雖然萬源市馬鈴薯具有高產優質的產業優勢,但也存在種植農戶貯藏技術落后,設施簡陋,貯藏損失較大的問題。故及時調研萬源市馬鈴薯貯藏現狀和問題,提出降低馬鈴薯貯藏損失的對策建議,對提升萬源市馬鈴薯產業發展優勢和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
萬源市馬鈴薯年貯藏量為30萬t,其中企業、農業技術推廣站、專業合作社等貯藏商品薯8萬t,種薯5萬t,加工薯5 000 t;農民散戶自行貯藏馬鈴薯16.5萬t,其中種薯3萬t。
鑒于萬源市氣候條件及當地種植習慣,一般在當年6月份收獲,直至第二年1月份種植,收獲時正值高溫高濕季節,貯藏要求時間長,這給馬鈴薯貯藏帶來壓力。據統計,馬鈴薯因貯藏腐爛導致的損失達8~10萬t,占總產量的20%。近年來,萬源市在馬鈴薯貯藏庫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過多方努力,現已建成馬鈴薯標準化貯藏凍庫3座和常溫貯藏庫5座,貯藏能力2.5萬t。其中企業建有貯藏庫2座,貯藏能力1.8萬t;農業技術推廣站1座,貯藏能力2 000 t;專業合作社10家,共建有常溫貯藏庫5座,貯藏能力5 000 t。這些基本設施的建成為萬源市馬鈴薯貯藏問題的改善奠定基礎并提供基本保障,然而萬源市馬鈴薯鮮薯貯藏以農戶貯藏為主,貯藏方法和技術落后,保鮮周期短、效果差、經濟效益低,故研究適宜的貯藏方法能有效提升馬鈴薯產業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
2.1貯藏缺乏預處理
馬鈴薯貯藏缺乏預處理,多數農戶不經攤晾、挑選,或由于馬鈴薯量大而預處理能力受限。此外由于收獲時田間濕度大,塊莖粘附大量泥土,直接將帶土、病蟲害的馬鈴薯塊入窖;在裝運過程中操作隨意,造成壓傷或人為踩傷,影響了入窖馬鈴薯塊的質量,加劇馬鈴薯塊貯藏時的腐爛。
2.2混貯現象多
馬鈴薯混貯現象普遍存在,大多數農戶不分級別、品種和用途混合貯藏,將不同大小、多個品種或幾種用途的馬鈴薯直接存放在一起,馬鈴薯塊質量無法從源頭得到保障,嚴重影響了種薯的種性,造成品種的退化,對商品薯的商品性和加工薯的加工價值也產生了不利影響[3]。
2.3貯藏設施建設不規范
由于貯藏設施建設不科學,選址不當,窖內溫濕度大,造成腐爛、變綠發麻,甚至凍害。部分設施通風設備不合理或無通風口,氣體無法交換,容易造成傷熱、發芽。據研究,簡易貯藏損失比例約為30%~40%,土窖貯藏損失比例約20%,磚瓦庫房貯藏損失比例約30%[4]。
2.4貯藏方式簡單
大多數馬鈴薯貯藏建設發展緩慢,貯藏方式原始,貯藏能力較弱。部分農戶以室內集中堆藏的方式貯藏,馬鈴薯堆厚度過高,容易發熱;有些農戶用編織袋、網袋、竹筐等簡易容器直接放于室內貯藏,不利于通風、透光、散熱;多數農戶貯藏于陰涼避光處,但部分農戶仍放在見光、室外堆放,甚至置于陽光直射的地方。
2.5貯藏技術匱乏
部分散戶對馬鈴薯貯藏認識不夠,貯藏設施單一,無規范的貯藏設備,對光、溫、濕度的控制極其隨意或無法控制,對堆放方法、庫容比的控制基本不了解,貯藏期間不檢查、不調整貯藏溫濕度,極少通風換氣,易出現爛薯、傷熱、發芽、黑心、窒息等,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僅局部地區采用撒施白石灰及噴施熏蒸劑等防控措施[5],但隨著馬鈴薯產業的發展,對馬鈴薯貯藏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6貯藏管理不到位
馬鈴薯貯藏期間管理措施不到位。由于農戶對馬鈴薯缺乏預貯,使部分帶病菌的馬鈴薯帶入貯藏環境,導致晚疫病、軟腐病、黑心病等病害發生嚴重;馬鈴薯入庫前未對貯藏場所進行打掃、消毒殺菌;貯藏期間溫濕度控制不當;貯藏期間檢查不夠。
科學貯藏是延長馬鈴薯產業鏈條的關鍵環節,既可調節市場供求,又可增值20%~30%[6]。根據萬源市目前的狀況,提出以下建議和措施。
3.1加強田間病害防治
馬鈴薯病菌是造成貯藏期間爛薯的關鍵因素,由于缺乏田間病害的防治,造成各類病菌直接侵染塊莖。貯藏期間發生的病害主要有干腐病、晚疫病、環腐病和濕腐病,田間及時防病、拔除病株和清理病薯,可直接減少馬鈴薯的貯藏發病率和損失率[7,8]。
3.2適時采收、推廣殺秧
馬鈴薯充分成熟后,選擇晴朗的天氣和土壤干爽時進行收獲;因充分成熟馬鈴薯的木栓化程度較高,收獲運輸擦傷較輕,且貯期失水較少,不易皺縮,而且養分積累充足,耐貯性較強。
此外推廣滅秧收獲,馬鈴薯采收前1周進行殺秧,促進塊莖后熟,減輕病害入侵,塊莖表皮木質化增強[9],便于貯藏。
3.3預處理
新收獲的馬鈴薯塊莖還未充分成熟,表皮尚未完全木栓化,采收時的機械創傷還沒有愈合,同時呼吸強度非常旺盛,如果馬上入窖貯藏,塊莖將散發出大量熱量,使馬鈴薯堆發熱,引起爛窖,增加損耗。因此,新收的馬鈴薯,要放在通風良好、溫度10~15℃的庫房,經過2~3周的預貯過程[10],使其表皮木栓化,水分散失,傷口愈合,呼吸強度轉為微弱平穩。在此期間,要嚴格挑揀,剔除傷、病、爛、蟲蛀等不合格馬鈴薯塊后才可入窖貯藏。
3.4貯藏場所消毒
馬鈴薯入窖前必須對貯藏場所清理消毒。首先要清除墻壁、地表等處的垃圾、污漬,然后進行藥劑消毒殺菌。一般采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11],均勻噴灑地表、四周及器具;也可采用藥劑熏蒸,每1 m3用40%甲醛20 mL和高錳酸鉀10 g,密閉熏蒸36~48 h后,打開門窗通氣孔進行通風換氣,2 d后入窖貯藏。
3.5規范薯窖內部堆碼方式
部分農戶對薯窖內堆碼方式不科學,如直接將馬鈴薯塊平鋪于水泥地面、堆碼厚度過厚,導致堆藏內部因通透性差而使爛薯率加重。應在窖內放置竹制或木制多層架床,架高不超過窖(庫)高度的2/3,將馬鈴薯塊攤放于架層上,每層厚度不超過30 cm,架層間及架四周留一定空隙,便于通風、透光、散熱[12]。
3.6分類適量貯藏
根據不同用途進行分類貯藏,包括種薯貯藏、鮮食薯貯藏和加工型貯藏。馬鈴薯種薯貯藏,要避免發芽不當的問題。可采用控溫為主的物理方法、可逆性控芽保鮮劑為主的化學方法調控發芽與播種時間協調。單垛馬鈴薯塊堆放面積不應過大,馬鈴薯堆與庫墻壁間要留30 cm空隙,馬鈴薯堆之間留50~80 cm通道,便于通風和管理人員出入、查看,馬鈴薯垛高度不應超過庫高的2/3,貯存量不能超過全窖容積的2/3。播種前可采用薄攤散光處理,以利壯芽。
鮮食薯貯藏,以薯業公司、果蔬運銷企業為依托修建大型恒溫貯藏庫、冷藏。貯藏期適宜溫度:貯藏初期10~13℃;貯藏中期3~5℃;貯藏末期4~6℃。此外,使用一定濃度范圍的馬鈴薯抑芽劑,能有效抑制馬鈴薯發芽。
加工型貯藏,貯藏能力較大,應根據加工產品類型,建立大中型貯藏庫,庫體架構大部分為磚混結構,頂上再用保溫板加厚,配備必要的通風設施,設立多個單元庫組成貯藏庫群。庫群分布呈“非”字形,貯藏方式采用袋裝或箱裝。
3.7加強貯藏期的管理
貯藏管理工作主要通過調控溫度、濕度及通風換氣,創造最佳的貯藏環境和條件。適宜的貯藏溫濕度,種薯和商品薯3~4℃,加工薯7~10℃,相對濕度90%左右,安全范圍為85%~90%[13],以通風放氣來調節溫濕度。定期觀察貯藏馬鈴薯塊,及時剔除爛薯,定時對貯藏庫消毒。
3.8標準化貯藏體系示范
結合當地地理氣候條件,形成標準的貯藏庫建設和管理技術,優先推廣主產區進行示范,帶動馬鈴薯產業發展。對散戶,可選擇1~2戶積極性較高的農戶建立規范的貯藏小庫,并進行示范,給予其貯藏技術指導,以點帶面,逐步帶動馬鈴薯農戶貯藏技術體系的全面提升;對種植大戶和馬鈴薯合作社,依托企業和政府建立大、中型貯藏庫;對企業,可獨立建立大型貯藏庫。對已建立的大型貯藏庫,如四川華硒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恒溫氣調冷庫,需要技術支持,加強市場運作管理,提高使用效益。
3.9加強技術培訓
政府部門定期組織相關專家、學者直接面向貯藏農戶和貯藏企業的技術問題進行培訓。使企業、農民掌握馬鈴薯貯藏保鮮關鍵技術。規范貯藏設施標準,提高農戶貯藏設施技術水平。針對各農戶貯藏設施差異,因地制宜、科學設計,制定新型高效的馬鈴薯貯藏庫建設標準;采取政府補貼,農戶依照標準,建設規范的馬鈴薯貯藏庫。
[1]何慶才,謝定敏,范士杰,等.貴州馬鈴薯生產現狀研究與對策分析[J].種子,2003,22(5):95-97.
[2]沈學善,曲會娟,黃鋼,等.四川省春馬鈴薯超高產栽培的技術途徑與措施[J].中國馬鈴薯,2012,26(5):227-280.
[3]伍貴方,蒙迪冰,羅全麗,等.馬鈴薯種薯貯藏技術研究初報[J].貴州農業科學,2003,31(6):46-47.
[4]張遠學,田恒林,沈艷芬,等.西南山區馬鈴薯貯藏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農業工程技術:農產品加工業,2012(8):41-43.
[5]宋吉軒,張敏,鄧寬平.貴州馬鈴薯貯藏現狀、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0):9488-9489.
[6]馬文升.馬鈴薯的科學貯藏技術探討[J].農民科技培訓,2006(12):32.
[7]頡敏華,李梅,馮毓琴.馬鈴薯貯藏保鮮原理與技術[J].農產品加工學刊,2007,109(8):47-50.
[8]馬春花,馬俊,楊泉潤.西吉縣馬鈴薯窖藏現狀及減少爛薯的措施[J].中國馬鈴薯,2006,20(1):47-48.
[9]張永福,王利琴,杜培兵.大同市高寒山區馬鈴薯貯藏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陜西農業科學,2011,57(2):96-97.
[10]卞春松,金黎平,徐立群,等.我國馬鈴薯貯藏的現狀及發展[M]//陳伊里.面向21世紀的中國馬鈴薯產業.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0:126-131.
[11]趙瑞英.冬春蔬菜育苗咋防病[J].農家參謀,2007(12):6.
[12]王西瑤,葉明貴,倪蘇,等.四川地震災區恢復馬鈴薯生產應急栽培技術[J].作物雜志,2008(5):86-88.
[13]陳鷹,樂俊明,丁映.貴州馬鈴薯農戶貯藏技術[J].種子,2009,28(5):99-101.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s on Potato Storage in Wanyuan City
YIN Gaolong1,HUANG Xueli1,SHEN Xueshan2,WANG Cuicun1,CHEN Qi1,DENG Min3, CAO Guowen3,WANG Xiyao1*,LIU Fan1
(1.Sichuan Agriculture Universtiy,Wenjiang,Sichuan 611130,China;2.Soiland Fertilizer Institute,Sichuan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Chengdu,Sichuan 610066,China;3.AgriculturalBureau of Wanyuan City,Wanyuan,Sichuan 636350,China)
The high yield record ofspring potato under single cropping conditions was 73 965 kg/ha in 2008 and under intercropping conditions was 87 900 kg/ha in 2010,in Wanyuan City,Sichuan Province.At the same time,there were also plenty of problems on the storage of potato in Wanyuan City.Not only the storage technology was backward,but also the storage measures caused a huge yield loss.The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n storage capacity and equipmentofpotatoes in Wanyuan City were investigated.In addition,the countermeasures reducing storage loss were put forward,including strengthening disease control,picking and collecting potatoes in time,promoting killing haulms,valuing the pretreatment, disinfecting storage,standardizing the methods of potato stacking in cellar,classifying the storage in proper quantity,and strengthening technicaltraining.
Wanyuan City;potato;storage;status quo;countermeasure
S532
B
1672—3635(2015)04-0249-04
2015-01-19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四川薯類創新團隊項目(川農業函[2014]91號)。
尹高龍(1987-),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植物分子生物學。
(Corresponding author):王西瑤,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薯類生理與分子生物學,E-mail:wxyrt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