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 張薇薇 辛乃冰 賀永存
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和白介素-16表達臨床研究
孫丹 張薇薇 辛乃冰 賀永存
目的探討冠心病(CHD)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白介素-16(IL-16)的表達情況。方法80例CHD患者(CHD組), 分為穩定型心絞痛組(SAP組, 13例)、不穩定型心絞痛組(UAP組, 17例)、急性心肌梗死組(AMI組, 32例)及陳舊性心肌梗死組(OMI組, 18例)四個亞組。測定血清中hs-CRP和IL-16濃度, 并與正常體檢者30例(對照組)進行對照。結果CHD組及其亞組hs-CRP和 IL-16濃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0.05)。CHD患者hs-CRP與IL-16呈正相關(r=0.285, P<0.05)。結論CHD患者hs-CRP和IL-16顯著高于健康人, 且具有相關性, 對CHD的病變程度有預測價值。
冠心病;超敏C-反應蛋白;白介素-16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發展是復雜的、多種因素參與的病理生理過程, 包括冠狀動脈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脂質的浸潤、單核-巨噬細胞吞噬脂質轉變為泡沫細胞以及平滑肌細胞、膠原纖維增生等病理反應過程[1-3]。目前認為炎癥機制在動脈粥樣硬化的起始、進展和終末階段(斑塊的去穩定性和破裂階段)中扮演了重要作用[4]。研究顯示不穩定斑塊的脂質核內含有細胞因子、組織因子、腫瘤壞死因子等多種炎性標記物, 這些炎性標記物在外周血中的水平與局部血栓的形成有密切關系。本研究檢測血清炎性標記物在冠心病(CHD)患者及健康體檢者中的表達情況, 來探討炎性標記物在CHD發病中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2月~2014年6月遼寧省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CHD患者(CHD組), 其中男43例, 女37例;年齡37~81歲, 平均年齡(60.47±8.31)歲。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組)32例, 穩定型心絞痛(SAP組)13例、不穩定型心絞痛(UAP組)17例、陳舊性心肌梗死(OMI組)18例。選擇同時期健康體檢者30例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17例, 女13例;年齡27~70歲, 平均年齡(58.64±8.68)歲。兩組年齡、性別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選者均12 h禁食水, 于入院第2天清晨采空
腹靜脈血, 分離血清后采用散射速率比濁法檢測hs-CRP,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ELISA)法檢測IL-16。
1.3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形式表示, 兩組間比較實施t檢驗, 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 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 χ2檢驗;hs-CRP與IL-16的關系采用Pearson相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hs-CRP檢測結果 CHD患者hs-CRP濃度為(13.42±4.04) mg/L, 對照組hs-CRP濃度為(0.71±0.35)mg/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89, P<0.05)。CHD患者亞組分析發現, AMI組hs-CRP濃度為(33.19±13.91)mg/L, 高于OMI組(5.58±3.06) mg/L、UAP組(13.98±6.67)mg/L和SAP組(5.30±1.86)m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20.71, P<0.05), UAP組高于SAP組和OMI組(q=4.30、5.13, P<0.05)。
2.2 IL-16檢測結果 CHD患者IL-16濃度為(285.22±130.64) μg/L, 對照組hs-CRP濃度為(85.94±17.15)μg/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64, P<0.05)。CHD患者亞組分析發現, SAP與OMI兩組IL-16濃度比較[(108.21±35.66)μg/L VS(162.16±58.11) μg/L],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q=1.43, P>0.05), AMI組、UAP組IL-16濃度分別為(572.66±163.27)μg/L和(297.86±108.33) μg/L, AMI組或UAP組與其他各組比較,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相關性分析 CHD患者hs-CRP與IL-16呈正相關(r=0.285, P<0.05)。
hs-CRP是由肝細胞合成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 正常情況下含量甚微(0.1 mg/L), 但在組織損傷、缺血、缺氧時,其血清濃度急劇升高可達正常生理水平的1000 倍。研究表明hs-CRP 含量高低與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呈正相關, 因此認為根據hs-CRP含量高低可以作為判斷病情輕重的指標之一。本研究表明, CHD患者hs-CRP濃度明顯高于健康者, 且不同亞組的表達情況不同, 這提示hs-CRP濃度的變化可以提示CHD病變的嚴重程度。
hs-CRP直接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生理過程, 其作用的主要機制是激活補體、誘導細胞粘附因子和單核細胞趨化因子的產生、加重內皮損傷、上調基質金屬蛋白酶表達等擴大炎癥反應[5-7]。CHD患者hs-CRP升高可能是動脈本身廣泛嚴重的粥樣硬化斑塊內的炎癥組織損傷導致, 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質條紋及斑塊中的泡沫細胞和平滑肌細胞表達的腫瘤壞死因子(TNF)-α、IL-1、IL-6等刺激肝臟, 促使其產生的hs-CRP增多, 導致循環中hs-CRP濃度升高。
研究發現, 他汀類藥物可降低hs-CRP水平。阿司匹林能降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 也與C反應蛋白(CRP)水平降低有關。另外, 維生素C等抗氧化劑在預防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也可能與CRP水平下降有關, 但仍有待進一步證實。降低hs-CRP水平可作為這類疾病治療的新策略。
IL-16是一種非特異的多功能調節介質, 通過受體CD4或CD9與T細胞、嗜酸粒細胞、樹突細胞和單核細胞等結合,通過趨化作用募集CD4+細胞質炎性部位, 產生免疫應答[8]。IL-16可增強抗原刺激的外周血單核細胞分泌IFN-γ, 研究表明IFN-γ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在IL-16作用下,單核細胞和成熟的巨噬細胞可分泌IL-1β、IL-6、TNF-α和IL-15, 而這些細胞因子與動脈粥樣硬化或(和)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IL-16可能通過影響多種炎癥介質的分泌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最近有文獻報道IL-16 rs11556218 G/T基因多態性與患冠心病風險明顯相關。目前未見有血漿IL-16水平與冠心病關系的研究報道。本研究結果顯示, CHD患者血清IL-16水平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尤以AMI患者升高更為顯著, UAP患者的升高水平也很明顯,其血清IL-16水平僅次于AMI, 這說明IL-16水平的增高, 可能增加了發生AMI的可能性, 這與臨床上UAP患者易發生AMI相一致。因此, 對此類患者做IL-16的連續監測, 對臨床預防AMI的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1]張春.慢性心力衰竭血清脂聯素IL-6 CRP變化的臨床意義研究.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4, 34(S1):147-149.
[2]周紅, 王紹久, 張洪穎, 等.基質金屬蛋白酶-9在腹主動脈不穩定斑塊中的表達及瑞舒伐他汀和紅霉素對其影響.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13, 33(S1):104-106.
[3]童海, 涂玉林.高敏C反應蛋白與動脈粥樣硬化.中國動脈硬化雜志, 2010, 9(18):746-750.
[4]Armstrong EJ, Morrow DA, Sabatine MS.Inflammatory biomarker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partⅠ: introduction and cytokine.Circulation, 2006, 113(6):e72-e75.
[5]Nicholls SJ, Sipahi I.Emerging role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n the assessment of experimental anti-atherosclerotic therapies.Curr Med Chem, 2006, 13(15):1727-1734.
[6]楊建敏, 張邢煒.炎癥因子及血管內超聲檢查對冠心病患者預后的評估作用.浙江醫學, 2011, 33(2):112-115.
[7]李金懷, 韓斌, 楊文東.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聯素和P-選擇素水平變化及其檢測價值.臨床醫學, 2011, 31(4):99-100.
[8]齊峰, 楊麗霞.冠心病患者血清IL-1和IL-6含量與冠脈病變的關系.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 2008, 10(17):466-46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006
2014-11-19]
110016 遼寧省人民醫院心血管治療中心(孫丹 張薇薇) ;遼中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辛乃冰);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遼寧分公司(賀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