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玉玲 金福厚 杜萍
兒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中醫治療
溫玉玲 金福厚 杜萍
目的探討兒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中醫辨證治療。方法對26例兒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兒的中醫辨證治療方法進行分析。結果經治療顯效18例, 有效6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92.3%。結論中醫辨證治療兒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效果良好, 療效穩定、持久, 近年來取得一定進展。
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兒童;中醫辨證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又稱特發性或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 多見于兒童, 是兒童比較常見的出血性疾病。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皮膚和黏膜的自發性紫癜或出血, 血小板減少, 骨髓中巨核細胞增多且發育障礙, 部分患兒血清中可查到血小板抗體, 出血時間延長, 嚴重者可出現內臟出血,屬中醫學“血證”、“虛勞”范疇。選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兒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26例的患兒進行中醫辨證治療, 效果滿意, 現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收治的26例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患兒,其中男6例, 女20例, 年齡6~15歲, 平均年齡12歲。急性型5例, 慢性型21例。病程6~80個月, 主要表現為皮膚紫癜,無明顯出血傾向, 血小板計數20~50×109/L, 毛細血管脆性試驗為陽性, 血小板成型, 巨核細胞減少。
1.2 方法
1.2.1 辨證治療 ①血熱發斑型 發病驟急, 皮膚出現紫色瘀點或瘀癜, 或伴有鼻衄、齒齦出血、便血、尿血, 或面赤心煩、發熱口渴、大便干結, 舌質紅、苔黃或黃燥, 脈弦數。多見于本病急性型或早期。宜清熱瀉火, 涼血止血, 方用犀角地黃湯加味:犀角尖3 g, 生地黃30 g, 赤芍12 g, 牡丹皮10 g, 玄參15 g, 竹葉心10 g, 側柏葉12 g, 白茅根30 g, 茜草根15 g, 紫草12 g, 大青葉15 g, 麥冬12 g。②陰虛火旺型:皮膚紫癜較多, 時輕時重, 下肢尤甚, 或兼鼻衄、齒衄, 或月經過多,或心煩口渴、潮熱盜汗、手足心熱、顴紅, 舌質紅、苔少,脈細數。多見于本病慢性型。宜滋陰清火, 寧絡止血, 方用茜根散加減:茜草根15 g, 側柏葉12 g, 黃芩10 g, 生地黃15 g,阿膠珠9 g(烊化), 紫草15 g, 旱蓮草15 g, 女貞子10 g, 生甘草6 g。③氣不攝血型:紫斑色紫暗淡, 時愈時發, 稍勞尤甚,面色蒼白或萎黃、精神委頓、神疲乏力、頭暈目眩、動則氣短、食欲不振, 或兼月經過多、舌質淡胖、苔薄, 脈細弱或濡而緩[1]。多見于本病慢性型反復發作者。宜益氣健脾攝血, 方用歸脾湯加減:黨參12 g, 黃芪15 g, 白術12 g, 當歸10 g, 茯苓10 g, 龍眼肉10 g, 炙甘草6 g, 仙鶴草30 g, 白芍10 g, 木香6 g, 大棗10枚, 棕櫚炭10 g。
1.2.2 飲食療法 取鮮豬肉皮1000 g, 洗凈, 加水適量, 燉至豬肉皮糜爛, 去渣, 濃縮成1000 g, 裝入罐內, 放涼或凍膠狀, 每次取1匙含咽, 3次/d。荷棗飲:取鮮荷葉1張, 大棗10枚。煎湯, 吃棗飲湯。紫鹿散:取大鹿含草100 g, 還陽參100 g, 紫丹參50 g, 共研為細末。另取鮮豬肝50 g, 剁細末, 與上藥末10 g拌勻后, 蜂蜜1茶匙, 加水半小碗, 隔水蒸熟服用。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為1個療程。取黑芝麻30 g(搗碎), 雞蛋2枚(去殼), 加白糖或食鹽少許, 煮熟食用, 1劑/d, 連服10 d。豬蹄大棗方:取豬蹄1只, 大棗20個, 加水燉至極爛, 1次/d, 吃肉飲湯。藕節大棗煎:取藕節250 g洗凈, 加水適量煎至稠, 再放入大棗1000 g, 煎至熟。揀去藕節, 吃大棗, 可盡量服用, 連續吃3~5個月。
1.2.3 針刺法 體針取穴:①脾俞、膈俞、足三里、三陰交;②脾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膈俞、脾俞、腎俞的針刺深度為1~1.5寸, 針身呈45°針尖斜向脊椎方向;足三里的針刺深度為1.5寸, 直刺;三陰交的針刺深度為1~1.5寸, 直刺。各穴均小幅度提插捻轉, 得氣后留針30 min, 中間行針2次, 1次/d, 兩組穴位交替使用。10次為1個療程, 共治療2個療程, 中間休息3 d。取腎俞、志室、太溪、三陰交、曲池,用平補平瀉法, 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為1個療程。適用于本病屬陰虛火旺型者。取血海、太溪、足三里、三陰交、脾俞、隱白, 用補法, 每日或隔日1次, 10次為1個療程。適用于本病屬脾虛氣弱型者[2]。耳穴按壓法取主穴脾、肝;配穴肺、口、皮質下、三焦。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耳部所取穴位, 按摩1 min 至局部充血, 自覺有灼熱感;另將膠布剪成小塊, 把王不留行籽粘在膠布上貼于所取耳穴, 囑患者自行按壓3~5次/d, 1 min/次。兩耳交替, 15 d為1個療程,間隔3 d再行下1個療程。
1.3 療效判斷標準 顯效:出血癥狀消失, 血小板數>100×109/L;有效:出血癥狀消失或好轉, 血小板數>200×109/L;無效:癥狀無變化或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經治療顯效18例, 有效6例, 無效2例, 總有效率92.3%。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臨床常見的出血性疾病, 屬于中醫“紫斑”的范圍。在基礎研究方面, 一般認為ITP以血熱妄行、陰虛火旺、氣不攝血為主要病機。在治療方面, 活血化瘀中藥可抗變態反應, 抑制抗體形成, 調節輔助性T淋巴細胞(Th)和抑制性T淋巴細胞(Ts)的平衡;降低毛細血管脆性和通透性, 加強其抵抗力;增加外周血小板, 降低血小板相關抗體(PAIgG),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在疾病的不同階段,采用不同的治血方法。如起病較急, 出血較盛, 應急塞其流,采取“止血”的治療方法。因火熱迫血妄行者當涼血止血;因氣虛失攝者宜收斂止血;因瘀血阻絡, 血不歸經者當活血止血。出血止后, 肌膚不再有新發紫斑, 應重在祛除病因,以澄其源, 采取“寧絡”的方法;善后應補養氣血, 以扶其正,即采用“補虛”的治療方法。
[1]葉明.辨證治療慢性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32例療效觀察.北京中醫雜志, 2002, 21(3):141-142.
[2]吳潤暉, 吳敏媛, 張永紅, 等.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262例.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06, 21(15):1002-100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162
2014-11-13]
161000 齊齊哈爾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