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揚
中醫內科臨床研究現狀與解決方法
韓世揚
我國醫療技術和水平的不斷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醫內科的發展。我國中醫內科具有悠久的臨床研究歷史,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和發展, 逐漸形成了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醫學體系。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 醫療競爭日益激烈, 中醫內科的臨床研究面臨一定的挑戰。分析中醫內科臨床研究現狀, 探討其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對中醫內科臨床研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究現狀;存在的問題;解決方法;中醫內科
新形勢下, 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促進了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 經濟水平的提升, 為中醫臨床研究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機遇[1]。相關醫學數據顯示, 中醫內科臨床研究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對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本文對我國中醫內科臨床研究的現狀進行分析, 探討其存在的問題, 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
中醫內科臨床研究主要是指對醫藥學、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臨床研究, 通過對基礎中醫理論相關知識的應用, 實現對人體疾病的研究, 以對疾病的判斷和分析作為基礎, 實現對內科病癥病因、病機和病理等的論證, 臨床治療中, 主要應用的治療方法為中藥治療法的臨床學科。
分析近些年來, 在醫學核心期刊中發表的一些關于中醫內科臨床研究的文章, 得出一定的結論, 總結出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具體如下。
2.1 內容不全面 統計2010年1月~2014年1月相關中醫核心期刊中的關于中醫內科臨床研究的文章, 并兌取一般情況、研究方法、診斷標準、療效判定等情況進行分析, 大部分文章都針對中醫檢測相關指標和對專病專方的, 針對常見疾病臨床規律和新病因的文章十分少, 中醫本身的理論創新也比較少。中醫臨床研究中, 應正確處理現代醫學和傳統醫學之間的關系。要保證正確的繼承和創新, 不僅需要對現代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積極的引進和應用, 還需要對中醫藥的特點和優勢進行繼承, 堅持以中醫理論作為指導, 有機結合臨床研究、中藥研究和基礎研究, 對中醫藥疾病的機制進行揭示。在此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現象, 并且揭示新的中醫臨床研究規律, 為臨床醫學中對人類疾病的防治, 提供新的思路、理論和方法。
2.2 診斷標準的不足 從相關中醫內科臨床研究的文章中可知, 關于臨床診斷標準方面, 應用衛生部(現衛計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診斷標準的文章僅占一小部分, 大部分書中都未詳細記錄文章中的診斷標準來源[2]。并且, 我國中醫內科的臨床觀察診斷標準和療效判定標準, 相對于西方國家來說, 都比較落后, 甚至很多文章中涉及的中醫內科臨床研究是作者自擬的診斷標準和療效判定標準。調查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診斷表標準和療效判定標準的查找相對來說比較困難。相對西醫來說, 中醫藥屬于一項弱勢群體, 缺乏國際認同的療效判定標準和疾病診斷標準。本次調查研究發現,大部分臨床觀察應用的診斷標準均為1997年或者更早制定的中醫證診斷標準和中醫疾病診斷標準, 而且很多臨床研究不能準確查找到實用的療效判定標準。
2.3 試驗方法的單一性 中醫內科的臨床研究中的試驗方法的運用尚不恰當, 到目前為止, 醫學界公認的最佳臨床試驗方法為隨機對照臨床試驗法[3]。但是, 在中醫內科臨床試驗過程中, 真正多中心、隨機對照雙盲試驗和大規模的試驗非常少, 造成臨床試驗結果缺乏準確性, 試驗結果也缺乏令人信服的說服力。本次研究資料顯示, 大部分中醫內科文章中提到的試驗方法, 均為書面隨機, 只提到了應用“隨機分組”, 但并沒有詳細介紹具體的方法, 缺乏可信度。描述的方法學比較少, 對試驗的可重復性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等。
2.4 缺乏創新 中醫內科的臨床研究中, 缺乏創新, 關于臨床創新的研究也相對比較少。尤其是在臨床規律和新病因方面的相關研究中, 研究人員和相關的研究文章也非常少。在人員科研水平方面, 我國中醫內科的臨床科研隊伍水平也有待提高。中醫內科臨床科研選題的過程中, 科研人員的科研水平與科研選題的創新性、實驗的嚴密性、設計的科學性和管理的規范性等密切相關。因此, 針對科研人員水平的參差不齊和缺乏創新的問題, 需要重視并加強管理。
中醫內科臨床研究是臨床醫學中各科的基礎, 經過長期的累積和沉淀, 醫學家的不斷實踐探究, 直到近代我國臨床醫學中才逐漸形成中醫內科臨床治療完整體系。針對目前中醫內科臨床研究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可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 如學以致用、取長補短、中西醫結合、微觀宏觀結合、大學科與小學科的創新與風險等。
3.1 學以致用, 取長補短 針對中醫內科臨床研究中出現的內容不全面問題, 要學以致用, 取長補短[4]。首先, 需要積極學習, 中醫內科臨床研究人員需要在研究過程中, 不斷的積極學習, 擇善從流, 不斷拓寬自身學習渠道, 學習優秀的中醫內科臨床研究經驗, 對自身的學習能力進行不斷的提高, 不斷充實和完善自己。然后, 中醫內科研究人員科根據學習內容, 進行實踐驗證。只有經過實踐來對中醫內科研究理論進行反復的驗證, 才能保證其正確性。在中醫內科臨床理論研究方面, 可取長補短, 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辯證給藥。
3.2 中西醫結合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不斷發展, 中西醫之間的聯系和交流會不斷增加。中醫內科臨床研究人員, 可在堅持對中醫內科理論進行繼承的前提條件下,對西醫觀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和側重的借鑒, 實現對中醫的不斷完善, 結合中醫和西醫, 即應用西醫的長處補救中醫的短處, 以促進臨床醫學中中醫內科的臨床診療效果。有機結合中醫宏觀理論和西醫微觀理論, 實現對中醫內科的特色理論和方法的繼承, 并深入研究。同時, 積極應用現代醫療設備,實現診療手段的多元化, 做到中西醫并重。
3.3 采取有效措施創新 中醫內科臨床研究中, 實現創新需要進行改革, 需堅持實事求是的基礎, 應用科學求真的態度, 以整體辯證作為指導觀念, 應用正確的思維方法, 積極吸取臨床醫學中一項先進的經驗, 適當應用西醫方法, 重視對患者的心理疏導和日常護理, 以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 促進患者的早日康復。同時, 中醫內科臨床研究過程中, 需要重視對研究人員的培訓, 提高中醫內科研究水平。
綜上所述, 分析中醫內科臨床研究現狀, 探討其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可有效提高中醫內科臨床研究水平。
[1]姚曉峰, 阮庭仁, 幸惠萍, 等.淺談中醫臨床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天津中醫藥, 2004, 21(2):142-143.
[2]楊志敏, 湯湘江, 老膺榮.帕金森病中醫藥治療性文獻的系統評價.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5, 25(7):612-615.
[3]郭偉星, 于杰.中醫內科臨床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07, 5(1):1-2.
[4]胡隨瑜, 金益強.關于中醫臨床療效評價的思考.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5, 25(1):72-7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4.206
2014-10-30]
467000 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長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