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低劑量CT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觀察
王海燕
目的對低劑量CT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觀察。方法60例冠狀動脈疾病患者, 隨機分為實驗組(31例)和對照組(29例)。對照組采取超聲心動圖進行臨床檢驗, 實驗組采取低劑量CT進行臨床檢驗, 檢驗結(jié)束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病變顯示率﹑圖像質(zhì)量評分。結(jié)果實驗組患者的病變顯示率為91.30%, 對照組為75.00%, 實驗組顯示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圖像質(zhì)量評分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低劑量CT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 其病變顯示率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低劑量CT;冠狀動脈;診斷
本研究就低劑量CT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和觀察, 現(xiàn)整理報告如下, 供研究和參考。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4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冠狀動脈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實驗組(31例)和對照組(29例)。實驗組男21例, 女10例, 年齡13~67歲, 平均年齡(35.63±10.33)歲, 體重40~80 kg, 平均體重(60.52±10.12)kg。對照組男19例, 女10例, 年齡14~63歲, 平均年齡(34.23±10.36)歲, 體重41~82 kg, 平均體重(59.79±10.26)kg。參與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經(jīng)相關的臨床診斷確診為冠狀動脈疾病患者, 且排除心肝腎功能嚴重受損﹑伴有其他嚴重病變及檢查禁忌的患者, 符合本次研究的基本條件。兩組患者年齡﹑體重﹑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患者采取超聲心動圖進行臨床檢驗 指導患者采取平臥位或左側(cè)臥位, 將探頭放置位置保持M型, 使用三個直角相交的平面束進行觀察, 長軸切面代表縱切心臟的探測平面, 對患者的血流速度以及血流類型進行監(jiān)測。
1.2.2 實驗組患者采取低劑量CT檢查 使用CT檢查儀進行低劑量CT血管成像掃描, 屏氣掃描。使用高壓注射器經(jīng)患者的右側(cè)肘前靜脈注射高濃度的非離子型的碘海醇對比劑, 固定對比劑的注射時間依據(jù)12~14 s, 按80 ml注射, 對比劑注射結(jié)束后, 為患者注射30 ml的生理鹽水。將電壓控制在70 kV, 電流保持在300~350 mAs。
1.3 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的病變顯示率﹑圖像質(zhì)量評分, 病變顯示率和圖像質(zhì)量評分越高, 表示對患者的診斷價值越大。觀察實驗組的CTDIvol﹑DLP及有效輻射劑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變顯示率及圖像質(zhì)量評分結(jié)果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圖像質(zhì)量評分為(4.32±1.03)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3.05±1.14)分(P<0.05);實驗組病變顯示率為91.30%,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實驗組患者的CTDIvol﹑DLP及有效輻射劑量情況 實驗組患者的CTDIvol﹑DLP及有效輻射劑量分別為(0.55±0.17)mGy﹑(6.19±1.92)mGy*cm﹑(0.38±0.08)mSv。
冠狀動脈疾病常伴隨著發(fā)熱﹑四肢末端紅腫等臨床癥狀,如不及時進行臨床診斷和治療, 將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甚至會直接導致患者死亡[1]。超聲心動圖﹑低劑量CT﹑MRI是診斷冠狀動脈疾病的常見方式,但相關的臨床資料表明, 超聲心動圖檢查在顯示心內(nèi)結(jié)構(gòu)畸形方面的優(yōu)勢較大, 但是診斷過程中容易受聲學窗的影響,對中遠段冠狀動脈的解剖顯示具有較大的局限性[2]。MRI檢驗容易受偽影的干擾, 容易造成漏診及誤診情況, 并沒有取得令人完全滿意的診斷效果[3]。低劑量CT在近幾年得到了較好的臨床應用, 具有圖像質(zhì)量好, 病變顯示率高的優(yōu)點,在臨床應用過程中, 受到了一致的好評[4]。檢查過程中, 合理使用對比劑量, 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輻射劑量, 提高了圖像的質(zhì)量, 并結(jié)合70 kV的低電壓, 有效增加了信噪和對比度噪聲, 能夠清晰全面地反映冠狀動脈解剖結(jié)構(gòu), 具有明顯的臨床優(yōu)勢[5]。
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 實驗組患者的病變顯示率﹑圖像質(zhì)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低劑量CT在冠狀動脈疾病診斷中具有顯著的應用效果, 其病變顯示率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程召平,王錫明,趙斌, 等.雙源CT在左冠狀動脈異常起源于肺動脈診斷中的價值.中華醫(yī)學雜志, 2013, 93(45):3590-3593.
[2]王剛,張鎮(zhèn)滔,鄭曉林, 等. 個性化低劑量冠狀動脈成像診斷冠心病:CTA與DSA對照分析. 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 2014, 25(7):477-481.
[3]李國超,賀敬紅,李健丁, 等.低劑量血管成像在冠狀動脈疾病檢查中應用的研究.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4, 11(15):91-93,104.
[4]葉禮新.冠狀動脈-肺動脈瘺的CT血管成像表現(xiàn).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13, 20(11):841-842.
[5]張惠麗,李守軍,胡盛壽, 等.左冠狀動脈起源于肺動脈37例患者各年齡段的臨床特點及診治.實用兒科臨床雜志, 2012, 27(13):1033-103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123
2015-07-27]
117000 本溪市金山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