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權 楊永超 紀婷 陳新鋒 鄒鵬 崔新會 汪賀軒
腓腸神經營養皮瓣修復足踝部皮膚缺損臨床分析
陳治權 楊永超 紀婷 陳新鋒 鄒鵬 崔新會 汪賀軒
目的探討足踝部皮膚缺損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 應用腓腸神經營養皮瓣修復的臨床效果。方法15例足踝部皮膚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均應用腓腸神經營養皮瓣修復治療, 回顧分析其臨床資料, 分析其臨床效果。結果本組資料中,15例患者中13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遠端邊緣壞死并有水泡, 經換藥治愈。所有患者均進行為期6~12個月的隨訪, 患者對足外觀及功能改善均比較滿意。結論足踝部皮膚缺損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 應用腓腸神經營養皮瓣修復治療, 手術操作比較簡便, 具有較好效果, 值得臨床推廣。
足踝部皮膚缺損;臨床效果;腓腸神經營養皮瓣;修復
人體組織中, 足踝是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 是主要的負重部位, 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 如外傷, 會損傷患者皮膚軟組織, 通常患者會伴發深部組織外露現象, 如肌腱、骨等。而患者因為局部軟組織修復能力、抵抗感染和皮膚供血能力較差, 加上局部軟組織缺少, 修復創面時存在一定的困難。臨床醫學中, 皮神經營養血管皮瓣的解剖和應用越來越廣泛。皮瓣不會犧牲主干血管, 手術簡單, 是一種理想的踝部軟組織缺損修復方法[1]。足踝部皮膚缺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 應用腓腸神經營養皮瓣修復, 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效果顯著,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6月~2014年8月收治的15例足踝部皮膚缺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其中, 男12例, 女3例, 年齡20~68歲, 平均年齡(42.4±9.6)歲, 病程3 d~3年。患者皮膚軟組織缺損范圍為8 cm×7 cm~26 cm×12 cm。調查患者的致傷原因和缺損部位為:足踝部機器碾壓傷、車禍傷致外踝及足背軟組織缺損、車禍傷致足內側皮膚缺損伴肌腱骨外露、足跟部潰瘍、足跟部惡性黑色素瘤、足跟部貼骨瘢痕等。12例患者應用腓動脈最下肌間隔穿支蒂皮瓣,3例患者外踝后穿支蒂皮瓣。皮瓣大小的竊取面積為9 cm×8.5 cm~28 cm×13 cm, 血管外徑0.7~1.2 cm, 穿支血管蒂長度1.7~3.3 cm,血管蒂發出部位位于外踝上1.0~5.0 cm。
1.2 方法 術前, 需對患者小腿下段腓動脈最下肌間隔穿支和外踝后穿支的發出部位進行檢查, 可用超聲多普勒進行,并進行標記。旋轉點可選擇為最下肌間隔穿支和外踝后穿支的發出部位, 旋轉蒂選擇為以創面近心端的創緣至旋轉點的距離, 以缺損部位的大小和形狀作為依據, 設計皮瓣時, 可沿腓腸神經軸線即腘窩中點至外踝后緣內側與跟腱連線中點進行。手術操作需在不驅血的氣囊止血帶條件下進行, 按照術前標記, 切開患者小腿下段前外側緣皮膚, 沿腓骨長、短肌后緣, 通過對充盈伴行靜脈的應用, 準確尋找穿支并進行分離。根據患者手術創面, 確定需要游離的血管蒂長度, 直至腓動、靜脈主干, 對穿支與腓腸神經之間的吻合支進行小心保護。取皮瓣時可沿設計線進行, 于皮瓣上端切斷腓腸神經, 并對其營養血管進行結扎, 對小隱靜脈進行兩端結扎。于深筋膜下掀起皮瓣, 對缺損創面進行移位修復時, 需進行120~180°的旋轉, 供瓣區植皮覆蓋。
本組資料中,15例患者中13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遠端邊緣壞死并有水泡, 經換藥治愈。所有患者均進行為期6~12個月的隨訪, 對皮瓣外形進行檢查均為自然, 蒂部未發生臃腫狀態, 患者可正常行走。患者對足外觀及功能改善均比較滿意。
腓腸神經主要匯合于外踝上15 cm處, 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腓腸內側皮神經和腓淺神經交通支。皮神經血液來源的臨床特點為恒定和多源, 其動脈分布特點相互吻合, 為階段性[2]。知名動脈為近側部發出部位, 并伴行動脈, 具有較粗的外徑, 外徑較粗, 蒂長與神經干之間的伴行距離比較長。腓腸神經的營養動脈為腓動脈的肌皮支, 平均3支。腓腸神經營養血管皮瓣的優點為解剖位置表淺、不需要吻合血管、動脈供血比較可靠、血管蒂恒定變異非常少、手術操作步驟比較簡單、設計比較容易、靜脈回流充分、不犧牲主干動脈等。另外, 相對來說, 獲得的血管神經蒂比較長, 可靈活旋轉, 在一定情況下, 可切取較大逆行皮磷, 供區損傷面積較少, 通過創面游離植皮, 適用于踝關節周圍、足背部、小腿中、下段、足跟的軟組織缺損, 為踝部皮膚缺損患者的治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3,4]。但是, 在一定程度上, 該皮瓣的應用, 存在局限性, 切斷腓腸神經后, 會出現一定的癥狀, 常見為足跟外側小范圍感覺障礙。另外, 供區在四肢暴露部位, 會不同程度影響美觀。據調查研究發現, 在一定程度上, 小隱靜脈會影響到皮瓣。皮瓣發生明顯腫脹, 主要是患者皮瓣血液回流靠逆行血流, 因回流不暢通而產生腫脹和瘀血。有報告指出皮瓣轉移后, 吻合小隱靜脈與足背靜脈弓或者大隱靜脈,可有效避免該類現象的發生。手術過程中, 為避免患者出現皮與皮瓣分離現象、過度牽拉、蒂過緊和皮瓣面積小等癥狀,護理人員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預防[5]。本組資料中,15例患者中13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2例患者遠端邊緣壞死并有水泡, 經換藥治愈。所有患者均進行為期6~12個月的隨訪, 患者對足外觀及功能改善均比較滿意。
綜上所述, 足踝部皮膚缺損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 應用腓腸神經營養皮瓣修復治療, 手術操作比較簡便, 具有較好效果, 值得臨床推廣。
[1]李曉林, 王凱, 穆廣態, 等.帶蒂皮瓣在修復足踝部皮膚缺損中的應用.寧夏醫學雜志,2014,36(2):159-161.
[2]胡勇, 李淑媛, 孫文海, 等.足踝部外傷皮膚缺損常用帶蒂皮瓣的選擇.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3,36(3):220-224.
[3]陳國雙, 張攀, 吳琛, 等.逆行腓腸神經營養血管皮瓣治療小腿及足踝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效果及手術策略.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3,10(5):241.
[4]李冬嚴, 曹貴軍, 劉積平, 等.腓腸神經營養血管皮瓣與小腿內外側皮瓣修復足踝部創面對比研究.武警醫學,2012,23(1):11.
[5]陳云, 黃廣智.腓腸神經營養血管皮瓣治療跟骨骨折術后皮膚軟組織缺損的臨床應用.創傷外科雜志,2013,46(5):45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044
2014-12-18]
450000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