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蓮
不同方式修復牙齒200例臨床效果觀察
張秀蓮
目的評價不同方式修復牙齒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0例牙齒修復患者臨床資料, 評價臨床療效。結果種植體修復75例, 固定義齒修復24例, 活動義齒修復101例;表現不同程度疼痛等不適、功能障礙以及美觀不佳, 修復后改善率均在90%以上, 疼痛等不適整體改善率95.65%、功能障礙整體改善率95.58%、美觀不佳改善率100.00%。結論牙齒修復應據具體病情、需要, 選擇合適的修復方式, 不同方案療效均較好。
牙齒缺失;口腔功能;修復
牙齒不僅與口腔功能、口腔健康密切相關, 還可能影響外觀, 牙齒缺失損害直接患者生活質量、身心健康[1]。世界衛生組織(WHO)目標明確提出“人一生中至少保留能夠維持功能與美觀性的20顆天然牙, 并且無需修復治療”是口腔健康的最終目標, 但遺憾的是隨著年齡的增長, 人遺留牙會不斷減少, 同時各類口腔疾病、意外傷害都可能致牙齒缺失, 不得不行修復治療[2]。目前, 修復牙齒方法較多, 本組研究就不同方式修復牙齒200例實際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總結治療經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200例, 收治于2011年2月~2013年9月, 其中男91例, 女109例, 年齡23~73歲, 平均年齡(46.3±3.5)歲。牙齒缺失:1~23顆, 平均損失(4.2±6.2)顆, 其中磨牙區損失最多, 損失牙齒較多者多為老年人, 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缺失數量不斷上升。牙齒損失原因:齲損61例, 牙周病50例, 病情不明48例, 其他41例。
1.2 方法 首選需了解患者具體需要, 常見需要為牙周病致牙齒缺失修復、全口義齒修復、牙齒不美觀等。開展專科檢查, 拍攝X線片, 部分患者需制模型診斷, 若合并牙周病,先行牙體、牙周診斷與治療, 評估基牙情況, 必要時行全口潔治。詳細詢問患者需求, 詢問經濟承受能力, 據病因選擇合適的修復方案, 以埋伏牙、前牙突出為例, 需要行固定矯治或固定烤瓷修復, 以恢復牙齒正常形態。在治療前, 需配合鏡子, 與患者進行探討, 引導患者說出需求, 從專業角度告知患者基本的修復策略, 若僅為恢復正常咀嚼功能行全口義齒修復則可省去探討環節[3,4]。
單個或鄰近少數牙齒缺失, 缺失牙、散在間隙牙等病變,一般無需制取診斷模型, 可據牙周情況, 擬定固定矯治術、義齒修復術。若為牙列嚴重不齊、對美觀度(多見無明顯錯頜、牙列缺失病變)要求較高、缺失牙齒較多患者, 需制作診治模型, 同時據模型與患者進行必要的探討, 調整修復方案, 向患者充分解釋不同治療方案的利弊、優劣, 講解不同方案方法、安全性、適應性、價格, 制定修復方案。
據擬定的修復治療方案, 預備牙體, 制作模型, 進行比色、選色, 注重與鄰近牙體間相互協調, 注重漸進色, 選色應考慮患者膚色、性別、具體需要, 制作暫時性修復體, 進行多次口內調整, 達到滿意效果后, 制作模板。
牙齒修復方案主要包括義齒修復、種植牙。義齒修復需要試戴、調整, 自然光線測試協調性, 待達到滿意效果后,黏結, 后進行咬合實驗, 評價咬合能力, 術后禁食2 h,24 h內避免咀嚼, 宜進流食。種植牙修復主要針對青中年患者,因牙周病、外傷的原因所致單個牙缺失, 主要通過手術種植,種植體通過局部手術完成, 并以中央螺絲連接種植體與基臺,3個月后復查, 評價種植效果, 并祛除黏膜、塵垢。
1.3 療效判定 評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①功能,咀嚼功能, 有無塞牙;②舒適度有無不適, 如牙齒受壓、疼痛、刺激以及過敏反應等;③美觀, 光潔度, 隱蔽性等。
種植體修復75例, 固定義齒修復24例, 活動義齒修復101例;表現為不同程度疼痛等不適、功能障礙以及美觀不佳,修復后改善率均在90%以上, 患者滿意率99%。種植牙不適癥狀發生41例, 改善38例, 改善率92.68%, 以(38/41,92.68%)表示, 則功能障礙改善率(31/31,100.00%), 美觀不佳改善率(24/24,100.00%)。固定義齒改善對應數據為(18/18,100.00%)、(13/14,92.86%)、(3/3,100.00%)。活動義齒改善對應數據為(10/10,100.00%)、(89/94,94.68%)、(31/31,100.00%)。合計對應數據為(66/69,95.65%)、(133/139,95.58%)、(58/58,100.00%)。
牙齒修復主要包括種植牙、固定義齒、活動義齒三種方法, 修復方法的選擇應據患者病理改變類型、具體需求、患者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牙齒修復按照修復的目的主要可分為改善功能、減輕疼痛等不適、改善美觀度;具體病變可分為牙齒缺失、牙列不齊等, 牙齒缺失的個數可多可少, 多個牙齒單個牙缺失多見牙周病、創傷者, 多個牙缺失多見年老、自然缺失者[5]。過去, 進行牙齒修復患者多為牙齒齲損者, 兒童、青少年多與細菌侵蝕、礦化有關,老年人多與牙菌斑聚集有關, 殘冠、殘根、牙根暴露比重較高,牙齒齲損數量可多可少, 多數未得到有效的預防與治療, 行牙齒修復者, 病情已較重, 治療目的以恢復功能、減輕癥狀為主, 義齒修復比重較高, 醫療操作集中在義齒制作、適配上,醫護活動缺少互動, 患者對牙齒修復要求也較少。但近年來,隨著社會大眾對口腔健康的認識不斷深入, 牙齒修復的目的、要求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 多數患者在行牙齒修復時, 對美觀要求較高, 甚至有單純以美觀要求、無牙齒病變者行牙齒修復者, 多見牙列不齊、前牙突出, 此類患者治療難度稍大、治療程序繁瑣, 不僅需要在治療方案選擇、適配過程中征求患者意見, 還多需正畸治療, 有條件醫院還需要開展計算機口腔建模、3D模型制作, 花費較大, 可以說牙齒修復已不僅僅是單純的種植牙齒、固定或佩戴義齒那么簡單。
牙齒修復應以患者需求為導向, 兼顧疾病治療目的, 當然患者需求也可能與具體病理改變密切相關, 如單個牙齒缺失者, 多見前門牙, 不僅影響咀嚼功能, 還嚴重影響美觀性,就診患者均有美觀需求。牙齒修復方法的選擇, 應從整體效果、疾病治療效果、價格等多方面考量, 對于牙齒意外缺失者,可采用價格低廉、美容效果好、操作簡單的種植牙;對于完全以美觀需求就診者, 則需要從正畸、牙齒清潔、牙齒排列等角度, 制定整體治療方案, 在治療過程中還需與患者進行必要的交流, 以達到患者滿意效果;對于牙齒缺失較多老年人, 進行義齒制作還應充分考慮患者實際需求、經濟承受能力, 對于需手術者, 還應充分掌握適應證、禁忌證。本組患者從整體效果上看, 不同修復方式整體改善率均在90%以上,其中美觀度改善率在100.00%, 滿足了患者疾病治療、美容、功能恢復等多方面需求, 不同方案改善率基本無差異, 提示不同方案整體效果均較好。不同修復方式患者需求分布存在差異, 提示方案面向的人群存在一定差異, 這與不同人群口腔疾病流行病學分布、社會與文化背景存在差異有關, 也證實了不同方案適用性。
[1]齊小秋.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85.
[2]傅民魁.口腔正畸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85.
[3]麥志輝, 盧紅飛, 黃曉, 等.微種植體支抗壓低上前牙治療露齦笑.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志,2012,6(6):250-255.
[4]羅旭, 譚建國, 陳立.前牙美學參數喜好度的網絡調查研究.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9,10(3):177-180.
[5]常纓, 董文亮.口腔內科門診老年患者的就診特點及分析.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3,35(6):707-70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045
2014-12-24]
450000 河南煤炭建設集團職工醫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