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有才
精神分裂癥應用利培酮與阿立哌唑治療的臨床療效對比研究
袁有才
目的探討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療效和安全性。方法6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阿立哌唑組和利培酮組, 各32例, 阿立哌唑組給予阿立哌唑治療, 利培酮組給予利培酮治療,8周為1個療程。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第2、4、8周來采用陽性陰性癥狀量表(PANSS)及不良反應量表(TESS)評定其療效及藥物不良反應。結果阿立哌唑組有效率78.13%(25/32), 利培酮組有效率81.25%(26/32), 兩組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藥均無嚴重不良反應, 但阿立哌唑組震顫、靜坐不能、乳汁分泌、體質量改變及月經周期改變發生率明顯低于利培酮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均有較好療效, 前者不良反應更少、更安全。
阿立哌唑;利培酮;精神分裂癥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分裂”通常指人的精神活動的統一性、整體性受到破壞, 思維、知覺、情感和意志行為等多方面出現障礙。精神分裂癥又是一種最常見的重性精神病, 其發病率在精神病中占首位, 占精神病院住院患者的一半以上, 而在慢性精神病患者療養院里則可占患者的70%[1]。精神分裂癥的發病年齡多在青壯年, 是一種嚴重破壞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選取2013年2月~2014年6月64例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 進行藥物治療, 療效明顯,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64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分為阿立哌唑組和利培酮組, 各32例。阿立哌唑組中男17例, 女15例, 平均年齡(33.2±6.8)歲, 平均病程(5.6±3.6)年。利培酮組中男18例, 女14例, 平均年齡(32.9±6.5)歲, 平均病程(5.5±3.2)年。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阿立哌唑組初始給予阿立哌唑(上海中西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41507)口服10 mg/d,1周內加至20 mg/d, 以后視病情調整劑量, 最高劑量30 mg/d, 利培酮組初始給予利培酮(齊魯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41808)口服2 mg/d,1周內加至4 mg/d, 最高劑量達5~6 mg/d, 療程8周。在治療前及治療后第2、4、8周來采用陽性陰性癥狀量表(PANSS)及不良反應量表(TESS)評定其療效及藥物不良反應。
1.3 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PANSS對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判定評估:治愈:PANSS改善的幅度≥75%。有效:PANSS改善幅度在25%~50%之間。無效:PANSS改善的幅度<25%。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阿立哌唑組有效率78.13%(25/32), 利培酮組有效率81.25% (26/32), 兩組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藥均無嚴重不良反應, 但阿立哌唑組震顫、靜坐不能、乳汁分泌、體質量改變及月經周期改變發生率明顯低于利培酮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根據患者的不同病癥, 一般可分為單純型、緊張型、青春型和妄想型。同其他精神疾病一樣, 精神分裂癥的起病因素有遺傳因素、軀體生物學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文化環境因素等。對精神分裂癥的治療, 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 輔以心理治療的綜合治療方法[2]。在發病早期或急性發作期,如能及早進行藥物治療, 效果較好。同時也應看到, 精神分裂癥有較長的潛伏期和發展期, 患者的心理同時出現正常與不正常的心理沖突, 如果能夠配合心理治療, 充分調動患者正常心理的積極作用, 將有助于癥狀的緩解和康復[3]。心理治療的方式很多, 如集體講座, 個別交談, 治愈患者的現身說法, 有目的地組織家屬探視, 配合文娛治療、體育治療、音樂治療等, 應根據患者的不同癥狀采用不同的方式。
精神分裂癥患者往往病情嚴重, 有慢性化趨勢, 療程較長, 常有起伏, 如不及時治療, 會導致精神衰退。精神分裂癥與遺傳因素密切相關, 血緣關系越近, 發病風險越高, 遺傳率為80%, 呈現多基因遺傳模式。家系研究表明, 精神分裂癥患者一級親屬患本病的危險率為4%~14%, 約為一般人群的10倍;雙親均患病, 子代患病危險率為40%;二級親屬中, 患病危險率約為一般人群的3倍。雙生子與寄養子研究顯示, 同卵雙生的同病率為40%~50%, 異卵雙生的同病率為10%~15%;精神分裂癥母親所生子女即使從小寄養在正常家庭中,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 與正常母親所生的孩子相比, 前者成年后患病率仍然高于后者。精神分裂癥的治療基本上以抗精神病藥物為主導, 這些藥物主要有吩噻嗪類、丁苯酰類、硫雜蒽類、二苯丁哌啶類、二苯氧氮平類、苯甲酰胺類等, 它們的作用機制是阻斷腦內多巴胺受體。以氯丙嗪為代表的低效價藥物, 鎮靜作用強, 抗膽堿能作用明顯, 主要用于各型精神分裂癥、躁狂癥以及具有精神運動興奮癥狀群的其他疾病。對消除急性幻覺妄想、思維聯想障礙、行為異常等療效顯著。優點是錐體外系不良反應小, 缺點是心血管和肝功副作用大。以氟哌啶醇為代表的高效價抗精神病藥物, 抗幻覺妄想作用突出, 鎮靜作用較氯丙嗪類為弱, 主要用于幻覺、妄想比較明顯的患者。優點是心血管及肝功副作用小, 缺點是錐體外系不良反應大。位于中腦紋狀體神經通路中的D1和D2受體亞型共同協調機體有關運動功能, 它們之間平衡失調是抗精神病藥產生錐體外系副反應的原因。
利培酮具有抗5-羥色胺及多巴胺受體的雙重作用。對急、慢性精神分裂癥的陽性癥狀(包括幻覺、妄想、思維障礙、敵意和猜疑)和陰性癥狀(包括行為遲緩、情感和社交退縮、語言貧乏等)均有抑制作用, 同時亦可緩解情感方面的癥狀,如與精神分裂癥相關聯的抑郁、焦慮、犯罪感等。阿立哌唑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 其作用機制尚不明確, 可能是通過激動突觸前多巴胺D2受體和阻斷突觸后多巴胺D3受體活動,以及激動受體多種因素聯合作用, 對精神分裂癥癥狀產生有效作用。本組資料顯示, 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均有較好療效, 前者不良反應更少、更安全。
[1]田小元, 向永紅. 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療效對比分析. 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48-50.
[2]趙輝. 阿立哌唑與利培酮治療精神分裂癥療效比較.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8):1160-1162.
[3]王偉, 王軍, 羅新, 等. 利培酮聯合小劑量阿立哌唑治療精神分裂癥的臨床對照研究.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7):964-96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079
2014-12-22]
641000 四川省內江市中醫醫院精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