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麗
健康教育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護理中的應用分析
夏麗
目的探討健康教育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90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5例, 分別給予全程健康教育和常規健康教育。結果觀察組健康知識告知情況優于對照組, 并發癥發生率小于對照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護理中應用全程健康教育有利于使患者掌握疾病健康知識, 減少并發癥。
人工髖關節置換;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臨床護理工作中的重要內容, 有利于緩解患者不良情緒、提高護理順應性和自我保健意識, 從而使患者主動接受治療。本文分析了健康教育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護理中的應用,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的患者90例, 男63例, 女27例, 年齡50~75歲, 平均年齡60.5歲;其中21例全髖關節置換,69例人工股骨置換;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有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指征, 配合護理人員的健康教育;排除標準:嚴重合并癥、并發癥、精神類疾病或意識、行為障礙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45例。兩組在性別、年齡、手術方式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在護理過程中進行常規健康教育, 觀察組給予全程健康教育, 具體內容如下:①入院健康宣教。護理人員熱情接待, 詳細介紹住院時的規章制度、病房環境,責任醫護人員、以親切的態度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和心理壓力, 以良好適應醫院環境。對患者具體病情進行評估, 加強與患者溝通, 了解他們的健康狀況及護理需求, 注意全面收集病例、檢查記錄, 以掌握患者心理、生理方面資料, 據此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 選擇科學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②心理護理。患者由于股骨頸骨折、髖臼骨折、股骨頭壞死等癥狀導致行為不便[1], 且病程較長, 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加之不了解手術的安全性和實際效果, 因此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等情緒。對此, 護理人員應詳細講解手術技術、方法、優勢、成功率, 以消除患者恐懼心理, 耐心解答患者疑慮, 使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態接受手術治療。③術前指導。患者取平臥位, 行直腿抬高訓練。伸直雙下肢, 然后盡量抬高并緩慢放下, 反復多次, 鍛煉股四頭肌的收縮力量, 為術后恢復奠定基礎;給予營養支持, 叮囑患者多進食易消化、高維生素、高蛋白食物, 以增強免疫力;做好術前準備和檢查,遵醫囑給予術前用藥;術前12 h禁食, 術前4 h禁飲, 留置導尿管。④術后健康教育。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 注意觀察傷口是否滲液或出血, 發現異常立即告知醫生處理;若患者疼痛難忍, 可遵醫囑應用止痛藥物;患者取仰臥位, 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2], 在兩肢間固定以硬三角形枕, 穿防旋鞋,預防髖關節脫位;患者使用便盆或移位時, 注意將患者骨盆和患者完全托起;術后早期盡可能減少翻身, 必要時轉動全身, 切忌屈髖動作, 避免脫位。⑤預防并發癥。傷口感染可能導致關節病殘, 術后護理人員應定時定量對患者應用抗生素, 若出現血腫則應及時止血, 若出現活動性出血則應將傷口打開止血, 若感染則需切開后清創引流;在患肢制動狀態下, 托起髖部, 解除骶尾部壓迫后行局部按摩;患者大小便后徹底擦干, 避免潮濕刺激;確保床面干燥整潔, 預防壓瘡;觀察患者足部溫度、足背動脈、股動脈波動、檢查是否發生栓塞性靜脈炎[3], 觀察運動功能和遠端血液循環, 檢查患者坐骨神經功能。⑥功能訓練。術后2~3 d可行上肢和健肢練習,屈伸踝關節、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術后3~4 d拔除引流管,若經X線檢查后假體位置穩定, 可在護理人員指導下行髖關節被動活動, 避免極度內旋、內收、屈曲;不宜過早行直腿抬高訓練以防髖關節疼痛或脫位;術后1周, 若患者切口無滲血, 體溫正常, 可進行適度髖關節功能鍛煉, 指導患者進行引體向上練習, 注意床上活動在患者功能位狀態下進行,避免屈髖<90°[4]、過度內旋;術后2周拆線, 協助患者下床, 先移至健肢側床邊, 健肢先離床, 足著地, 外展患肢, 抬起患者上身后使患肢離床后足著地, 柱雙拐站立, 利用助行器協助患者行走。⑦出院健康宣講。叮囑患者術后6~8周避免久坐或手術側臥位, 指導患者掌握髖關節功能鍛煉技巧, 俯臥2~3次/d,10 min/次;避免坐低椅子、翹二郎腿、坐軟沙發、爬陡坡、下蹲, 盡量避免在坑洼路面行走;術后6周內防止屈髖>90°;若出現異常及時復診。
1.3 觀察指標 調查兩組健康知識知曉情況, 包括疾病知識、術前準備、手術方案、康復訓練、出院指導;觀察兩組住院時間和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形式表示, 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形式表示, 實施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健康知識告知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健康知識知曉為優者27例、良者16例、差者2例, 對照組中健康知曉優者15例、良者18例、差者12例, 兩組健康知識告知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并發癥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中有2例出現便秘,并發癥發生率為4.44%, 對照組患者中出現10例并發癥, 其中5例便秘、2例壓瘡、1例肺部感染、1例關節脫位、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 并發癥發生率為22.22%,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全程健康教育通過有目標、有計劃、系統性、全面性的健康教育和護理活動, 有助于患者形成正常的健康觀念和行為, 學會自我保護, 以樂觀心態積極配合治療;患者對預防并發癥的依從性提高, 有利于預后改善、提高生活質量。而且,護理人員在進行健康教育的同時也不斷提高了自身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 有利于提升職業素質。
綜上所述, 在人工髖關節置換護理中進行全程健康教育減少了術后并發癥, 值得在臨床護理工作領域廣泛推廣。
[1]范琪娟.高齡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體會.重慶醫學,2010,39(8):1019.
[2]田敏, 崔存寶, 王東辰, 等.老年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67例臨床報告.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7,10(22):1904.
[3]莫柳仙, 林永東, 曾雪群, 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行快速康復護理路徑的效果評價.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1):8-10.
[4]葉桂華, 王薇薇, 任梅芳.183例人工髖關節置換患者健康教育結果分析.江蘇醫藥,2011,37(16):1981-198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159
2014-12-19]
457000 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