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明 劉爽 田慶玲 孫奇
益氣化瘀法結合針刺法治療短暫性腦缺血臨床觀察
王艷明 劉爽 田慶玲 孫奇
目的探討益氣化瘀法結合針刺法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的臨床效果。方法60例氣虛血瘀型短暫性腦缺血患者, 以益氣化瘀法結合針刺法治療, 觀察其治療效果。結果臨床治愈24例, 治愈率40%, 顯效18例, 有效17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率98.3%。結論對于氣虛血瘀型短暫性腦缺血患者應用益氣化瘀法結合針刺法療效顯著, 臨床可推廣使用。
益氣化瘀法;針刺法;氣虛血瘀型;短暫性腦缺血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是局灶性腦缺血導致突然發作的短暫性、可逆性神經功能障礙。通常發作持續數分鐘, 大多在30 min內完全恢復, 如超過2 h以上則會遺留輕微神經功能缺損表現或CT及MRI顯示腦組織缺血征象。此病多發于中老年人, 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存質量, 對于本病的治療主要是預防進展和防止復發, 中醫藥結合針刺法治療本病日益顯示出其獨特的優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哈爾濱市中醫院對60例氣虛血瘀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以益氣化瘀法結合針刺法治療, 獲得滿意療效,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治療對象為本院腦病科門診及病房患者, 均符合病例選擇標準。60例患者中, 男38例, 女22例,年齡最大67歲, 最小37歲, 平均年齡46.8歲。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標準者;癥狀反復發作且病程≤24 h的患者;有利于檢驗預先設想結果的患者。排除標準(包括不適應證或剔除標準):患有腦梗死或腦出血的患者;同時患有肝臟、腎臟、造血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 精神異?;颊?;30歲以下,70歲以上, 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對本藥過敏者;凡不符合納入標準或不按照規定服藥, 無法判定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1.2 診斷標準 采用中醫、西醫雙重診斷。
1.2.1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1993年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第六次學術會議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第二次會議通過的關于中風病先兆證診斷標準。①主癥:a.眩暈呈陣發性;b.一過性肢體麻木;c.一過性言語不利;d.短暫性肢體癱軟;e.一過性暈厥;f.短暫性視岐昏瞀。 ②次癥:a.頭脹頭痛;b.指麻;c.健忘;d.筋肉瞤動;e.表情木訥;f.體倦乏力;g.走路偏斜。③輔助生化及物理檢查:a.血壓;b.血糖; c.血脂;d.血液流變學;e.心頻;f.查眼底。中老年患者具備以上2項主癥以上, 結合次癥、實驗室檢查可診斷。
1.2.2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1986年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第三次修訂《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①一過性的、可逆的、局灶的腦血液循環異常, 反復發作的,少則1~2次, 多則數10次, 且大多數均與動脈硬化相關, 亦可是腦梗死的前驅發病表現。② 臨床癥狀多為頸內動脈系統和(或)椎-基底動脈系統。③每次癥狀發作持續時間大多在數分至1 h左右, 癥狀、體征多在24 h內基本完全消失。④顱腦CT掃描:大多數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在CT掃描中無陽性發現, 但少數患者有時可顯示腔隙性病灶。
1.3 中醫辨證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風先兆證辨證分型原則進行。氣虛血瘀型平素頭暈, 面色(白光)白, 氣短懶言, 倦怠乏力, 突然出現一過性語澀, 一過性肢體麻木, 舌質紫黯或瘀斑瘀點, 舌苔白或白膩, 脈細澀或遲澀無力。
1.4 治療方法
1.4.1 方劑組成:黃芪90 g, 人胎盤1具, 鹿茸片30 g, 紅參30 g, 三七30 g, 琥珀30 g, 采用本院免煎室打粉, 共210 g, 密封盒中, 分為21份, 早晚2次溫黃酒沖服,5 g/次。服藥療程為21 d。
1.4.2 針刺法:頭針治療:主穴取百會、四神聰、風池、三陰交、太陽、后項;體針治療:取穴:合谷、足三里、手三里。百會、氣海、腎俞、脾俞、肝俞、足三里等;針法:平補平瀉, 針刺1次/d, 針刺時間為30 min,21 d療程結束。
治療觀察期間, 除服用以上粉劑和結合針刺法外, 停止服用其他對腦血管有影響藥物和運用其他療法, 總療程為21 d,療程結束后統計治療結果。
1.5 觀察內容 觀察患者的神志、語言及運動功能;神經系統體征。
1.6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計分法, 以中風病先兆證的主癥和次癥進行評定。主癥按四級評定, 次癥按二級評定。療效百分數=(治療前總分數-治療后總分數)/治療前總分數×100%。治愈:療效百分數≥95%;顯效:療效百分數為60%~95%(不包括95%);有效:療效百分數為20%~60%(不包括60%);無效:療效百分數<20%乃至療效百分數為負數,甚至發生中風??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臨床治愈24例, 治愈率40%, 顯效18例, 有效17例,無效1例, 總有效率98.3%。
《諸病源侯論·風偏枯侯》說:“偏枯者, 由血氣偏虛,則腠理開, 受于風濕, 風濕客于身半, 在分腠之間, 使血氣凝澀, 不能濡養, 久不瘥, 真氣去, 邪氣獨留, 則成偏枯”。益氣化瘀法, 方中重用生黃芪味甘微溫, 歸脾肺經, 大補元氣, 補脾益肺;紅參味甘微苦, 功能大補元氣, 生津止渴, 安神益智;鹿茸味甘咸, 功能補腎氣, 強督脈, 生精髓, 強筋骨;人胎盤為血肉有情之品, 能入腎而大補先天;上藥合用使氣旺血行,瘀去絡通。三七味甘微苦功能止血化瘀, 通絡定痛;琥珀活血化瘀;其大量補氣藥與活血藥相配, 共奏益氣化瘀之功。且本方打破了傳統的湯劑服用法, 采用打粉服用法,5 g/次,即方便又快捷, 同時減少了患者服用湯劑的痛苦。中醫學認為“氣為血之帥, 血為氣之母”, 久病必虛, 虛久必瘀, 本方所治證候, 一過性偏身麻木無力, 短暫性言語蹇澀, 系由氣虛血瘀所致[1]。針刺法:針刺時能使刺激感沿著經絡循行路線走行, 針感較強, 與此同時針刺到的穴位, 會促進與之相關的神經產生較強的興奮性傳導, 亦可促進肌肉收縮, 加強病變區域血液循環、淋巴循環及細胞內外離子轉運, 能減輕神經纖維的水腫, 同時能減輕肌肉、血管的痙攣, 從而能增加局部的血液供應。因此通過針刺法能疏通受阻經絡, 解除氣滯血瘀, 主動建立起局部的血液循環[2]。針刺法無明顯創傷性, 且無毒副作用, 臨床操作簡單, 既經濟又實惠, 更易于為廣大患者所接受。
綜上所述, 益氣化瘀法結合針刺法能有效減少短暫性腦缺血患者癥狀的發生, 甚至于能使部分患者達到完全治愈,所以對于氣虛血瘀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患者應用益氣化瘀法結合針刺法療效顯著, 能有效的阻止病情進行性加重,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李國慶.益氣活血化瘀法治療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療效觀察.中醫學報,2011,26(9):1105-1106.
[2]付淵博, 鄒憶懷, 李宗衡. 中醫綜合方案早期干預缺血性中風的臨床觀察.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5):987-98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176
2014-12-08]
150076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