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蘭
牙髓病的診斷與預防
周桂蘭
在牙髓根尖周病的診斷中, 正確判斷牙髓的狀態至關重要, 全部或部分牙髓組織可以健康保留, 應該盡可能保存全部或部分牙髓活力。牙髓根尖周病的預防對于患者個體和整個社會均具有重大意義, 降低其發病率和失牙率, 預防是最理想的策略。
牙髓病;診斷;預防
牙髓病是指發生于牙髓組織的疾病, 牙髓炎最常見, 臨床以疼痛為特征。牙髓炎絕大多數由齲病發展而來。感染可進一步經根尖孔擴散到根尖牙周組織, 引起根尖周炎, 甚至發展成頜面部炎癥。早期預防治療齲齒, 能有效地減少牙髓炎的發生。在牙髓根尖周病的診斷中, 正確判斷牙髓的狀態至關重要, 除了綜合考慮病史及臨床檢查的結果, 包括視診、探診、叩診、捫診、咬診、透照檢查有無牙裂紋和磨損之外,各種牙髓感覺測試方法及影像學檢查結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1 牙髓活力測試 牙髓活力的傳統測試方法較多, 亦比較成熟。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牙髓活力測試方法做了大量研究, 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 如認為影響牙髓活力更精確的決定因素是血液循環系統而非神經系統。這一全新的理念為牙髓活力診斷開辟了新的方向, 各種先進的技術應運而生, 如脈搏血氧測定法、雙波長分光光度法、激光多普勒血流測定法, 通過牙冠表面溫度測定判斷牙髓活力的方法, 磁共振成像技術定量分析評估牙髓活力等。
1.1.1 脈搏血氧測定法 牙髓血氧飽和度能更客觀地反映牙髓活力狀態, 血氧測定儀通過測量牙髓的血液循環來反映牙髓活力, 而不依賴于牙髓的神經反應, 具有客觀、準確、安全、無痛的優越性[1]。
1.1.2 雙波長分光光度法 用分光光度儀進行牙髓血氧定量的技術也能較好測定牙髓狀態, Nissan等發現雙波長分光光度計可以利用被測物吸光度值的不同來區分空牙髓腔、含有氧飽和血的牙髓腔和保留有牙髓組織的牙髓腔, 同時還可以區分死髓牙和活髓牙。但是牙齦的血液循環對測定的影響仍不能排除, 對其獨立應用的可行性有待進一步研究。
1.1.3 磁共振成像定量分析評估法 用磁共振成像技術定量分析評估牙髓活力, 發現對比增強的磁共振可以顯示活髓牙與死髓牙存在明顯差別, 進一步的研究還在進行中, 目的是增強活髓牙與死髓牙間差異的可探測性, 更客觀地顯示牙髓狀態[2]。
1.2 影像學診斷 隨著影像學診斷技術的發展, 計算機加強技術和定量放射技術正逐漸引入口腔影像診斷學領域, 并與用于直接成像的感應器結合起來。定量化與數字化牙髓根尖周疾病影像診斷可能成為未來的發展趨勢。
1.2.1 數字化放射照片 與傳統膠片成像相比, 具有敏感性高、輻射量小、投照寬容度大, 易于獲得高質量牙片、快速成像等優點, 對根尖周微小骨病損具有診斷價值。
1.2.2 三維影像重建技術 包括螺旋CT、電子束CT、多排CT、顯微CT、磁共振成像等。相對于傳統的X線成像技術,三維成像技術能夠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研究患牙, 提供更多更準確的資料。牙根吸收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臨床上常難以診斷, X線檢查可發現牙根吸收, 但難以明確病損的位置和范圍, 通過錐束CT掃描進行三維重建后能再現病損的位置、形態、范圍、損壞程度及周圍牙槽骨的改變。
牙髓根尖周病的預防對于患者個體和整個社會均具有重大意義, 為了降低其發病率和失牙率, 預防是最理想的策略,應該盡可能保存全部或部分牙髓活力, 即使在牙髓組織已經壞死時還應維持根尖周組織的健康。
2.1 一級預防 一級預防又稱初級預防或病因預防, 即找出致病的危險因素, 然后采取預防措施。引起牙髓根尖周病的原因很多, 主要有細菌感染、創傷、化學刺激、醫源性因素、特發性因素、免疫反應等, 其中細菌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控制細菌感染是預防牙髓根尖周病的主要措施。
一級預防以病因學研究為基礎, 是主要針對致病因素的預防措施。隨著微生物取樣、轉送及厭氧培養技術的發展,口腔微生物與牙髓根尖周病的關系逐步得到肯定, 目前已確定牙髓根尖周病是以厭氧菌為主的混合感染, 也有真菌和其他微生物類型的存在。感染根管內細菌種類眾多, 目前在口腔細菌檢測中常用的方法有細菌培養、生化鑒定及分子生物學等方法。近年來細菌基因組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飛速發展,分子生物學方法如探針雜交、PCR技術、基因芯片技術等在致病菌檢測中得到廣泛應用, 使牙髓生物學的研究水平大大提高。目前認為, 根管生物膜的存在是矛髓感染性疾病經久不愈、根管治療失敗的根源[3]。
對牙髓根尖周病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發現, 糖尿病與根尖周炎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 可增加根尖周炎發病危險性,為牙髓根尖周病的危險因素。調查了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根尖周炎的發病情況, 發現糖尿病患者根尖周炎發生率高于一般患者。全身疾病與牙髓病關系的研究已受到關注。
2.2 二級預防 二級預防是指對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牙髓根尖周病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對提高患牙的治愈率和保存率意義重大。大多數學者認為, 從胚胎發育學、組織學及功能學的基礎上來說, 牙髓和牙本質可視為類似的組織, 是一個復合體。牙髓組織同牙體硬組織的修復、代謝功能關系密切, 盡量保存牙髓活性是牙髓病治療的基本原則。
年輕恒牙在牙髓處于炎癥的早期階段時, 及時采取保存活髓的治療措施, 效果較為理想。除傳統藥物氫氧化鈣之外,出現了各種新型蓋髓劑, MTA是目前活髓保存治療較理想的材料, 對髓腔的封閉性良好, 能防止細菌微滲漏;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對牙髓的刺激小;具有一定的堿性, 能殺滅髓腔內殘留的細菌并促進牙髓修復。
對于成人牙髓炎患牙, 保存活髓治療的適應證極為有限,失敗率高。在無法保存活髓的情況下, 應盡量保存患牙, 以維護咀嚼器宙的完整性, 行使良好的功能, 同時避免壞死牙髓成為根尖周病的感染源。根尖周病的早期治療, 原則是清除感染源和嚴密封閉根管防止再感染, 盡量保存患牙恢復生理功能。
[1]吳友農, 吳紅霞, 陳偉.牙體牙髓病科患者的特點淺析.口腔醫學,2003,23(6):348-349.
[2]吳補領, 史俊南, 欒文民, 等.老年牙體牙髓病研究進展.牙體牙髓牙周病學雜志,2002,12(6):287-289.
[3]劉大維.口腔預防醫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13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7.184
2014-12-10]
154252 黑龍江省蘿北縣團結鎮中心衛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