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鳳娟
優化護理流程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護理效果
包鳳娟
目的探討優化護理流程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中的護理效果。方法8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急性左心衰竭護理, 觀察組采用優化救治護理流程。觀察兩組患者救治相關時間和救治效果。結果觀察組的分診及評估時間﹑建立靜脈通道和采血時間分別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靜脈用藥時間早于對照組, 觀察組的救治總時間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救治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優化護理流程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救治中效果顯著, 能夠及早實施救治, 提高治療效果, 值得借鑒。
急性左心衰竭;優化救治護理流程;護理
急性左心衰竭是常見的危急重癥。救治效果對此類患者起著重要作用, 及時有效的救治措施實施能夠顯著降低此類患者的病死率。在臨床救治措施實施過程中, 護理干預是必不可少的。優化救治護理流程是對治療中的相關環節進行有效的銜接, 能夠在較短時間內讓患者接受有效的護理[1,2]。本文選擇本院急診科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 觀察優化救治護理流程在此類患者中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8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0例。觀察組男23例, 女17例。年齡最小42歲, 最大81歲, 平均年齡(63.2±5.1)歲;其中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所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31例, 慢性心力衰竭出現急性發作9例。對照組男24例, 女16例。年齡最小43歲, 最大80歲, 平均年齡(64.1±4.8)歲;其中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所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30例, 慢性心力衰竭出現急性發作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在救治過程中實施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 而后送入科室內進行搶救, 并給予常規護理。在常規護理程序中, 高年資護理人員根據對患者搶救情況實施隨機安排, 對護理人員的工作資歷﹑護理經驗和理技能水平等沒有考慮, 搶救過程中對護理人員沒有明確的分工安排, 而是根據具體需要進行調整。
觀察組在護理過程中實施優化救治護理流程, 具體包括:①對患者進行快速的識別分診, 掌握急性左心衰竭的臨床特點, 并根據上述癥狀特點和臨床檢測在短時間內進行診斷和評估。②護理人員在救治患者過程中的人力安排。根據護理人員的工作資歷﹑護理經驗和搶救技能水平﹑責任心程度等對參與搶救的護理人員進行合理安排, 參與搶救的護理人員能夠根據搶救過程及時調整, 但不胡亂調配。③救治過程中所用器械﹑藥品等合理放置, 便于救治患者時使用, 避免因忙亂中找器械等而耽誤搶救時間。④參與救治的護理人員職責分工明確。高年資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分診后即開始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 并開始實施護理, 幫助患者擺放體位,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 吸氧, 進行心電監護, 以上在3 min內完成;而后建立靜脈通道并采血, 在5 min內完成。實習護理人員或工友協助高年資護理人員完成護理流程。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分診及評估時間﹑靜脈通道建立和采血時間﹑開始實施靜脈用藥時間﹑救治總時間。評定兩組患者分別實施救治40 min后的救治效果:救治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治療后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得到明顯緩解, 雙肺干濕性啰音和治療前相比消失或較治療前顯著減少, 心率恢復正常范圍, 呼吸恢復到正常頻率, 血壓恢復到正常水平, 評定為顯效;患者的呼吸困難癥狀有所緩解,雙肺啰音檢查顯示有所減少, 其他指標基本恢復正常為有效;上述癥狀改善情況沒有達到顯效和有效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救治過程中相關的救治時間比較 觀察組分診及評估時間為(2.1±1.7) min;建立靜脈通道和采血時間為(4.1±1.2) min;對患者實施靜脈用藥時間為(4.4±0.7) min;患者總的救治時間為(37.6±10.3) min。對照組分診及評估時間為(4.4±1.3) min;建立靜脈通道和采血時間為(8.4±2.1) min;對患者實施靜脈用藥時間為(7.5±1.5) min;患者總的救治時間為(59.6±9.7) min。觀察組的分診及評估時間﹑建立靜脈通道和采血時間分別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靜脈用藥時間早于對照組, 觀察組的救治總時間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救治效果比較 觀察組救治顯效27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97.5%;對照組救治顯效17例﹑有效13例,無效10例, 總有效率75.0%;觀察組救治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左心衰竭是危急重癥, 需要在短時間內實施有效的措施來緩解患者的病情。急性左心衰竭常規救治護理中, 多根據救治過程所需而安排護理人員參與救治護理干預, 并沒有根據急性左心衰竭救治流程所需進行人力安排[3,4]。常規的救治護理干預中, 沒有優化救治流程, 不能在較短時間實施心電監護等病情監護及建立靜脈通道并采血等程序。而優化護理流程改變傳統的常規救治護理, 能夠從護理的薄弱環節及隱患入手, 對救治護理流程進行優化, 做到及時有效分診﹑及早應用護理干預﹑護理人員職責分工明確[5]。本文結果顯示, 觀察組的分診及評估時間﹑建立靜脈通道和采血時間分別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靜脈用藥時間早于對照組, 觀察組的救治總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救治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 說明了優化救治護理流程在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救治中效果顯著, 能夠及早實施救治, 提高救治效果,值得臨床借鑒。
[1]張一湘,吳妙恒.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院前急救的程序化護理.齊魯護理雜志, 2005, 6(3):212-213.
[2]吳曉紅. 急救護理程序在急性左心衰竭病人護理中的應用. 中國醫藥導報, 2006(27):142.
[3]申小婷,劉艷輝,趙金發. 急性左心衰竭的急救護理體會.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7, 7(9):1286.
[4]袁民香,劉雪貞. 臨床護理路徑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救中的應用. 齊魯護理雜志, 2014, 4(5):10-12.
[5]吳小平,董蘭菊. 急性左心衰患者采用不間斷性護理方式對患者病情的影響分析. 中國醫學創新, 2014, 5(18):111-11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185
2015-08-10]
473000 河南省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產前篩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