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發
腦出血康復治療介入時間和治療效果的相關性探析
唐秋發
目的分析探討腦出血康復治療介入時間與治療效果的相關性。方法120例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早期治療組, 各60例。對照組在發病1個月之后開始進行康復治療;早期治療組在入院之后進行評估, 病情穩定后1個月內立刻給予康復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早期治療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預后評價(GOS)中為3~5級患者的例數優于對照組, 日常生活能力(ADL)評級1~3級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腦出血患者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對患者的功能康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腦出血;康復治療;介入時間;臨床效果
腦出血是臨床中非常多見的疾病, 具有很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 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 對家庭社會造成較大的負擔[1]。大量文獻報道, 在腦出血早期介入康復治療對患者的病情有著較大的改善作用, 部分學者則認為早期介入則可能增加再出血的風險, 對患者的生命健康不利。為進一步探討腦出血康復治療介入時間與治療成效之間的關系, 本文通過分組研究, 分別在發病1個月后和1個月內介入康復治療,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1~12月本院進行治療的滿足標準的120例腦出血患者作為觀察對象, 全部為初次發病, 年齡≤80歲。應用核磁共振掃描及頭顱CT可見出血灶, 滿足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中修訂的診斷標準。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早期治療組, 各60例。早期治療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最小43歲, 最大78歲, 平均年齡(61.34±10.06)歲;對照組男35例﹑女25例;年齡最小44歲, 最大77歲,平均年齡(61.29±9.8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在發病1個月之后開始進行康復治療;早期治療組在入院之后進行評估, 病情穩定后1個月之內立刻給予康復治療。康復治療方法:在護理人員或家屬的幫助下進行康復鍛煉, 至少1次/d, 45 min/次[2], 應用Bobath法實施階段性鍛煉。患者發病后14 d之內通常臥床治療, 在此階段內做好體位訓練, 定期進行體位轉換, 由護士或家屬進行關節的被動鍛煉, 然后直到患者進行坐位訓練, 達到平衡狀態。逐漸實現離床, 患者能夠離床之后進行坐位和站立的轉換訓練, 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重心轉移, 從慢慢跨步到步行行走。在這一階段中同時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訓練,指導患者做好穿脫衣物﹑進食﹑刷牙以及大小便的練習, 并逐漸過渡到自行上下樓梯[3]。
1.3 療效評定標準 自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的3個月對其效果進行評價, 應用GOS以及ADL標準對患者的運動能力進行評估。GOS標準:患者死亡評價為1級;植物生存評價為2級;重度殘疾為3級﹑中度殘疾為4級﹑情況良好為5級。ADL的評價標準:1級:患者的狀態良好, 日常生活能力佳;2級:患者能夠恢復部分的日常生活與能力;3級:日常生活需要幫助才能夠完成;4級:患者臥床, 但是保留有意識;5級:患者處于植物生存狀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GOS評價對比 早期治療組1級的有3例(5.00%)﹑2級1例(1.67%)﹑3級5例(8.33%)﹑4級28例(46.67%)﹑5級23例(38.33%);而對照組中分別有8例(13.33%)﹑6例(10.00%)﹑14例 (23.33%)﹑19例 (31.67%)﹑13例 (21.67%),兩組中評價為3~5級患者的例數對比,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的ADL評價對比 早期治療組患者ADL評價為1級26例(43.33%)﹑2級27例(45.00%)﹑3級5例(8.33%)﹑4級1例(1.67%)﹑5級1例(1.67%);對照組則分別有20例(33.33%)﹑22例(36.67%)﹑13例(21.67%)﹑3例(5.00%)和2例(3.33%), 兩組ADL評級1~3級對比,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在腦出血的康復治療中, 最為重要的是恢復患者的運動功能及協調性, 通過提高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從而改善生活質量[4]。要實現穩定和協調的運動, 僅依靠藥物治療是達不到的。因此臨床中大多提倡運動鍛煉, 通過早期訓練鍛煉關節活動度和肌力[5], 改善預后。當前對于腦出血康復治療介入時間的觀點較多, 總體有以下幾種:極早期功能鍛煉, 也就是在患者發病之后, 病情尚未完全穩定時進行鍛煉;早期鍛煉, 患者發病1個月內病情穩定后進行康復鍛煉;晚期鍛煉:腦出血發病1個月后再進行功能鍛煉。選擇時機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是臨床工作者重點探討的問題之一。
本文將腦出血患者分為對照組和早期治療組, 分別在發病后1個月之后及1個月之內實施治療, 最終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均得到顯著提高, 早期治療組患者優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 在腦出血發病后早期對患者進行康復介入治療的效果好, 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關鍵意義。
[1]李遠紅.腦出血康復治療介入時間和治療效果的相關性探析.基層醫學論壇, 2014, 18(25):3360-3361.
[2]劉長英,陳志嫦,姚曼玲, 等.咽部冷刺激聯合時間護理在腦出血后重度吞咽障礙病人康復中的應用.全科護理, 2015, 13(4):334-335.
[3]韓健妮.老年腦出血患者康復介入時間不同對功能恢復影響的對照研究.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 2012, 3(9):111.
[4]張敏,王芳,蔣慧, 等.個體﹑規范化連續康復護理模式改善腦出血后神經功能缺損的效果研究.護理研究, 2015, 29(1):59-61.
[5]陶峰,何嬙,張備, 等.不同介入時機康復對腦出血患者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 2012, 18(6):501-50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23.217
2015-08-20]
114007 遼寧省鞍山市長大醫院康復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