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干軍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大學生就業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促進大學生就業的基礎性工程。當前我國整體就業形勢比較嚴峻,主要原因是我國當前正處在體制轉軌時期,以前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存在的隱性失業問題都暴露了出來,下崗職工、新增勞動力、農民工進城等造成我國每年的勞動供求缺口達到1 500萬左右,失業問題非常嚴重,再加上大學生的擴招,每年有400多萬大學生進入社會,加劇了當前的就業形勢,帶來了更為嚴重的失業問題。可以想象,一批雖然是年過20的大學畢業的青年,剛一結束近乎天堂的大學生活,便遭受剛就業便失業,或者是根本就不了業的打擊,突然承受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巨大壓力,卻只能整天游蕩在大街上的情景。構建大學生社會保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我國失業的嚴峻形勢,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和全面小康社會的構建。
一、大學生就業難存在的社會保障原因
1.統籌層次低。目前社會保障還沒能做到中央統籌甚至在部分地區還沒有做到省級統籌。這給社會保障的轉移接續帶來了不便,有些地方甚至人為地設置諸多限制社會保障資金流轉的障礙,阻礙了人才的合理流動,已成為阻礙人力資本市場靈活發展的桎梏。受其影響不少畢業生在擇業時,就會有一種終身職位的考慮,甚至不惜選擇自愿失業以期能夠獲得一個較好的職位。同時,由于地方統籌難以平抑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福利保障水平之間的差距造成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失衡問題。
2.立法層次低。現有的社會保障立法層次明顯偏低,僅有《勞動法》《失業保險條例》,在解決部分企業拒繳員工社會保障金及違反社會保障法的問題時,法律法規的強制性和權威性有限,執行效力低下。既損害了畢業生的勞動權益,也難以解決地區和部門之間福利差異對畢業生就業的影響。
3.社會化水平低。社會保障制度在管理體制上仍依賴于用人單位,未實現充分的社會化,保障費用征繳的單位依賴性抑制了用人單位的招聘積極性,由于執行力度不強,形成了不繳納社會保障的用人單位相對于繳納單位之間的不公平競爭。社會化的缺陷還限制了公共財政進一步介入的正當性,給企業造成了較重的負擔,這是企業以減少招聘規避負擔的原因。
4.地區間不平衡。上海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保障制度較為完善的地區,對成千上萬的大學生具有相當強的吸引力;而中西部地區因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社會保障制度也不完善,對大學生的吸引力相對較弱。這一事實說明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的差異確實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去向。
5.單位間不平衡。45%的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50%的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35.4%的應屆畢業生希望去黨政機關工作,而只有3%的人能實現這個愿望。這是人民網的一組極顯眼的數據。同時,由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參與的大學生就業意愿調查顯示,有35.4%愿意去黨政機關、18.9%選擇去國有事業單位、17.8%選擇去教學科研單位、13.6%選擇國有企業、15%選擇外資企業,只有1.3%選擇去私營企業。從理性上,人們都知道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第三產業的迅速崛起帶來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民營企業對人才需求呈急劇增長之勢。但大量畢業生仍將眼光盯在國有企業上,忽視了民營企業中巨大的人才市場。似乎從潮流的發展趨勢看,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不轉變是不理性的。但由于我國目前仍處于經濟轉軌時期,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人才的自由流動還存在著體制、制度上的障礙,而這一切都與大學生的就業選擇決定息息相關。在國有企事業單位就業,擁有干部身份,享受政府在住房、醫療、失業保險等方面的一系列社會保障,而在非國有經濟部門就業,身份、檔案無著落,沒有穩定的社會保障;在國有企業上班,休假、工作時間都是有明文規定的,勞動合同的簽約也是有制度保證的,而在民營企業上班,由于就業壓力,勞動者處于相對劣勢,用人單位隨意用工增多,不少單位不依法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或勞動合同短期化,大學生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或企業違反勞動法的規定,隨意延長工作時間,勞動者的法定休息時間得不到保證,這些都成了高校畢業生流向民營企業、鄉鎮企業的嚴重障礙。因此,要促進大學生合理流向民營企業,一方面要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加快勞動人事及戶籍管理等相關制度的改革,按照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取消地方保護主義;另一方面要規范民營企業的監管,建立大學生就業維權機構。目前勞動社會保障部所提倡的加強有關部門的信息溝通,將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失業情況納入就業和失業統計體系的做法就非常好。為促進大學生在不同企業間的流動或自主創業,建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風險基金也是必不可少的。
6.性別間的歧視。女性對生育保險和產假有著特殊需求,然而我國傳統的生育福利制度規定婦女生育以及四期保護的費用支出由單位承擔。這對企業尤其是女職工多的企業,可能不堪重負。在講求投入產出的市場經濟時期,企業的經營者們必須考慮經營成本。這無疑阻礙了企業對女大學生的吸納,造成了女大學生在就業時常處于劣勢。很多用人單位坦言在錄用大學應屆畢業生時,堅持男性優先的原則。但與此對應的另一個值得深思的現象也在出現,就是年輕的媽媽研究生卻備受用人單位歡迎。這說明生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非常大。如果允許女性碩士生或博士生在學校或離校后的一段時間生育小孩,無論從優生優育還是從就業的角度,都對女性非常有利。可我國的生育保險制度對讀書期間享受生育保險是一個空白,并且許多學校對女性在此期間生育都有一些不太人性化的規定,他們擔心女研究生的懷孕影響學業,影響他人,管理難度會加大。而事實情況卻是,在研究生讀書期間,選擇空隙期,如論文修改、剛入校階段、畢業前一段時間懷孕,對學業的影響是非常小的。特別是彈性學分制下,如果允許女生在讀書期間懷孕,她們會對學業及早做好安排。至于對其他人的影響,在心理年齡已趨于成熟的情況下,相對也小。所以應為在校的女碩士生和女博士生建立生育保險。對于這部分女生的生育保險的建立成本則由社會承擔,這樣不僅有利于生育保險的社會化管理,而且有利于用人單位的成本支出處于相同的起跑線,更有利于女性得到更公平的競爭機會。
二、大學生就業問題難的社會保障原因的對策和建議
1.擴大覆蓋范圍。要促進大學生合理流向欠發達地區、農村、民企,就必須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可分三步走:首先,擴大到城鎮所有用人單位的所有職工,加強社會保險的強制性,加大繳費的稽查,保證每個職工都得到社會保障待遇;其次,擴大到城鎮所有非正式就業者和自由職業者;再其次,擴大到廣大農村勞動者。加快勞動人事及戶籍管理等相關制度的改革,取消地方保護主義。在未建立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的現行狀況下,建議對去欠發達地區和基層、農村就業的大學生建立雙向暢通的勞動力流動體系,并輔以適當的政策傾斜。如:進行專門的人事檔案備案,建立吸納和儲備人才的長效機制,并時常抽查其工作情況;對在農村工作兩年以上的大學生,進行一次新的專業和實踐培訓,擴展補充所需知識;出臺相應的政策和制度,彌補城鄉二元化社會保障制度的不足。
2.提高統籌層次。建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社會福利制度,減少因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而造成的福利差距,縮小各組織之間的福利差距。社會保障的不同會影響人才的自由流動,政府應當努力協調各地區的利益,盡量消除社會保障差異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影響。在同一行業內實現同工同酬,有利于高校畢業生到中西部就業,進而促進國家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穩定的增長,必將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緩解我國當前緊張的就業形勢。
3.加強基金管理。大量個人賬戶的“空賬”顯示出基金管理方面的漏洞。必須實現個人賬戶基金和社會統籌基金的獨立運行,并建立有效的監管體制,嚴格規范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運作,以實現保值增值。還應實現社會保障基金管理的全國聯網,開通社會保障金的異地繳納和領取業務,為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創造有利條件。政府應加強對民企的監管,建立職工就業維權機構。加強相關部門的信息溝通,建議采取將高校畢業生就業、失業情況納入就業、失業統計體系的做法,建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風險基金。
4.加強立法工作。制定覆蓋面更為廣泛、效力更高的法律法規,提高社會保障法的層次,為改革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建議為在校的女碩士、女博士生建立生育保險,其成本由社會承擔。
5.提高社會化水平。建立獨立于用人單位的社會保障金征繳辦法,改變由用人單位依據員工數目繳納保費為統一征繳社會保障稅,以稅收的形式統一征繳社會保障金,克服部分用人單位由于不為員工繳納保障金帶來的不公平競爭,克服目前部分企業為了規避社會保障成本而不招錄新員工或不依法參保的行為,提高社會的就業容納能力,保障就業員工的合法權益,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創造條件。
(作者單位: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