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朝陽,李崇光
(華中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 湖北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430070)
在我國種植業中,蔬菜產業種植規模排名第二、產值名列第一,其健康發展是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然而,近些年來,由于生產成本的上漲、價格波動、以及蔬菜產業鏈利益分配不合理等原因,菜農的收益受到了較大的影響,極大的制約了我國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研究供應鏈中菜農獲利能力的影響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提高菜農獲利能力的政策建議對于促進我國蔬菜產業的健康發展具有較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現有對農產品供應鏈利益分配的研究主要是對農產品供應鏈利益分配現狀進行描述:殷麗玲[1]研究了農超對接模式利益分配問題,認為農超對接模式利益分配的關鍵體現在農產品的價格上;于家濤等[2]認為影響“農超對接”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利益分配不合理,而利益分配不合理的主要原因在于農產品銷售規模較小,交易信息不對稱引起菜農討價還價能力較弱,因此“農超對接”中需提高菜農的談判能力;甘筱青等[3]分析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豬供應鏈各節點主體的利潤分配情況,認為在整個生豬供應鏈中生豬養殖環節資金月收益率最低,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植和技術支持力度。陳曉群[4]分析了食用油產業鏈的構成及特征,并提出了應形成以加工企業為核心、鏈條上各組織體系支撐、公平合理的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吳羅發等[5]對江西蛋雞產業鏈利益分配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認為不同的蛋雞養殖模式,會導致產業鏈中的利潤分配不同,但總體來看,蛋雞養殖利潤處在一個比較合理的水平。
縱觀現有文獻,對農產品供應鏈利益分配研究的不多,對蔬菜供應鏈利益分配研究的更少,站在供應鏈的角度研究菜農獲利能力的文獻則少之又少。本文擬以租金理論為理論依據,將菜農看作一個蔬菜供應鏈中的一個微型企業,構建菜農獲利能力影響因素模型并據此提出相關政策啟示。
按照租金理論,企業租金的來源主要有受到保護的市場力量(壟斷租金)、企業擁有獨特資源(李嘉圖租金)、企業動態能力(熊彼特租金)、企業家能力(企業家租金)以及網絡組織擁有的獨特資源與能力(網絡租金)。本研究將菜農看作一個微型企業,因此上述因素顯然能夠影響菜農獲取各種租金。對菜農而言,因經營規模小,生產技術水平整體不高,不具備很強的創新能力,因而不存在壟斷租金和熊彼特租金。其利潤主要來源于菜農擁有的獨特資源和自身能力以及網絡擁有的獨特資源與能力三個方面。菜農擁有的獨特資源主要表現在對土地的擁有上,因而經營規模影響菜農租金的獲取;菜農自身能力可以分為討價還價的能力和技術能力,其中討價還價的能力受到經營規模、基本素質、信息獲取能力和學習能力的影響,技術能力受到菜農基本素質的影響;網絡組織擁有的獨特資源和能力可以用菜農所擁有的關系網絡來衡量,除此之外,考慮到風險偏好也是影響菜農租金獲取的一個重要因素,因而本研究建立的理論模型如下(見圖1)。

圖1 菜農獲利能力影響因素模型
1.經營規模與菜農獲利能力的關系
按照蒂斯[6]的觀點,企業擁有的獨特的資源和能力能夠給企業創造李嘉圖租金。對于蔬菜生產最小的經營單位菜農而言,其擁有的最獨特的資源能力就是土地,因此菜農所擁有的土地的多少就決定了該其擁有的獨特的資源和能力的大小。根據規模經濟理論,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先是逐漸下降,當降至最低點時(經濟規模),隨著生產經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則呈現上升的變化趨勢。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的變化和菜農的收益是呈反方向變化的,因此菜農從單位產品獲取的收益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先是逐漸增加,當升到最高點時(經濟規模),隨著生產經營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則呈現下降的變化趨勢。一般認為單個菜農的經濟規模均較小,遠遠沒有實現規模經濟,因此處于單位產品生產成本同規模呈反方向變化,從單位產品中獲取的收益與經營規模呈正方向變化的階段。為此,提出假設1:
假設1:菜農種植規模與獲利能力正相關。
2.菜農討價還價能力與獲利能力的關系
根據邁克爾波特[7]、埃里克[8]等人的觀點,供應鏈中討價還價能力較強的成員能夠獲得較多的利潤。在供應鏈總利潤相等的前提下,討價還價能力強的成員所獲利潤在供應鏈中所占比例相對較大。在菜農出售蔬菜時,由于蔬菜生產成本已經確定,因此出售價格的高低直接決定收益的多少,討價還價能力較強的菜農一般能夠以相對較高的價格出售蔬菜,獲得更多的利潤,具備較強的獲利能力,為此提出假設2。影響討價還價的因素有很多,趙道致等[9]、張宗益等[10]認為市場份額、信息量、學習能力等是影響討價還價能力的重要因素;結合菜農的實際情況,菜農的基本素質、種植規模、信息能力、學習能力都能夠影響其討價還價的能力,一般說來菜農基本素質越高,討價還價的能力越強;種植規模越大,討價還價的能力越強;學習能力越強,討價還價的能力越強;信息能力越強,討價還價的能力越強。為此提出假設 2a、2b、2c、2d:
假設2:菜農討價還價能力與獲利能力正相關。
假設2a:菜農基本素質與討價還價能力正相關。
假設2b:菜農學習能力與討價還價能力正相關。
假設2c:菜農信息能力與討價還價能力正相關。
假設2d:菜農種植規模與討價還價能力正相關。
3.菜農風險偏好與獲利能力的關系
關于風險對收益的影響,傳統觀點認為不確定性是利潤的來源,風險和收益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而風險收益“悖論”則認為大部分產業風險與收益存在負相關關系。傳統風險收益正相關的理論隱含著一個重要的假定——風險厭惡的假定,而風險收益“悖論”則認為風險態度與決策所選擇的參考點有關,在戰略參考點之上決策者往往有風險厭惡行為,而在參考點之下則往往會產生冒風險的行為。由于蔬菜生產受自然條件變化的影響很大,收益本身就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菜農自身素質所限,加上信息的缺失以及菜農收入整體水平低、收入來源比較單一,風險發生對菜農的家庭會造成很大的影響等原因,作為單個決策者的菜農在生產決策時絕大部分致力于規避風險(這點在訪談中得到了證實,許多蔬菜生產者在訪談中表示,蔬菜價格上漲并不是他們最大的期望,他們更希望蔬菜價格能夠保持相對穩定),這顯然與傳統的風險-收益觀點的假定相符,因而,菜農風險偏好與收益正相關。由此,提出假設3。
假設3:風險偏好與菜農獲利能力正相關。
4.菜農關系網絡與獲利能力的關系
社會關系網絡又稱社會資本。按照一般經濟學的觀點,經濟主體擁有的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水平決定個人的財富創造能力,但當社會關系網絡形成后,不同經濟主體所擁有的資源可以通過關系網絡進行傳遞,網絡成員的資本也能夠給經濟主體帶來收益。盧福財等[11]提出在網絡組織制度條件下,由于交易費用的節約和網絡成員核心資源共享形成的交易增值效應,所有網絡組織成員所創造的總利潤在抵消了他們單個利潤總和(或其一體化經營利潤后)的有一個正的剩余。這就是由關系網絡帶來的額外的收益。唐為[12]認為在中國的語境中,社會關系網絡更趨近于“關系”的概念,社會關系網絡對農民收入有顯著的正影響,趙劍治,陸銘[13]的研究表明菜農之間關系網絡對菜農收入差距的貢獻達12.1%—13.4%。從菜農的角度分析,具有較強關系網絡的菜農往往能夠獲得更及時的信息、能夠減少搜尋收購商的成本,甚至能夠得到一定的特殊關照。由此,提出假設4:
假設4:菜農關系網絡與獲利能力正相關。
5.菜農技術能力與獲利能力的關系
在我國很早就有農民增收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之說,可見科技在農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對于菜農而言,科技就具體化為技術能力,由于素質和基礎所限,我國菜農基本不具備技術創新能力,但技術應用能力同樣可以影響到菜農收益的高低。技術能力強的菜農能夠迅速及時的處理蔬菜生產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從而能夠更好的規避技術風險,同時技術能力強的菜農能夠率先采用新品種和蔬菜生產新技術,獲得額外的收益。因此提高技術能力能夠增強菜農的獲利能力,菜農的基本素質越高,技術能力就越強,由此,提出假設5、5a:
假設5:菜農技術能力與獲利能力正相關。
假設5a:菜農基本素質與技術能力正相關。
課題組根據研究目的在參考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設計了調查問卷。為了保證問卷質量,2013年7月,課題組運用初步設計的問卷在湖北荊州和武漢周邊發放問卷100份進行了試調查。根據試調查反映出來的問題,課題組對調研問卷進行了微調,形成了正式的調查問卷。
為了保證調研區域的代表性,選取了湖北武漢周邊、湖北長陽、河北張北、山東壽光、甘肅蘭州、湖北荊州六個地區作為調研區域,其中武漢、荊州作為城郊蔬菜的代表,長陽作為高山蔬菜的代表,張北、蘭州作為高原蔬菜的代表,壽光作為設施蔬菜的代表。每個調研區域發放50-100份調研問卷,在20013年8-10月通過入戶調查的方式完成調查,共完成調研問卷340份,其中有效問卷317份,有效率93.2%。
調查對象中,男性占80.1%,女性占19.9%,反映菜農男性居多;被調查者的年齡絕大部分在40歲以上,占樣本總數的79.39%,表明菜農年齡普遍偏大;被調查者文化程度以小學及以下和初中為主,兩者占總數的79.8%,表明菜農整體素質偏低;被調查者家庭人數3-5個為主,家庭規模適中;被調查者蔬菜種植面積多集中在5畝以下和5-10畝兩個區段,說明目前菜農種植規模很小,很難做到規模經營,其中5畝以下的樣本量有140戶,占44.2%;5-10畝的樣本有98戶,占30.9%;68.8%的被調查菜農選擇與經紀人(菜販子)交易的蔬菜銷售方式,有27.8%的菜農自己去市場交易,兩種交易方式占總樣本的96.6%(見表1)。

表1 樣本人口統計特征
本文采用Cronbach's α系數作為信度檢驗的檢驗標準,用來考察問卷各項目內部的一致性問題。經計算,問卷 Cronbach's α系數為0.689,表明問卷的項目設計比較可靠;各測量變量的共同度均超過0.50,說明問卷的效度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
因子分析的目的是從眾多的原有變量中綜合出少數具有代表性的因子。這必定有一個潛在的前提要求,即原有變量之間應具有較強的相關關系。因此,在進行因子分析時需首先對原有變量是否存在相關關系進行研究。采用巴特利特球度檢驗法(Bartlett test of sphericity)和KMO(Kaiser-Meyer-Olkin)檢驗。當所有變量間的簡單相關系數平方和遠遠大于偏相關系數時,KMO值接近于1。KMO值越接近于1,意味著變量間相關性越強,原有變量越適合作因子分析。
Bartlett和 KMO 檢驗表明:Bartlett值 =1049.62,Sig.=0.000,KMO 值 =0.597(見表 2),表明本研究適合于做因子分析。
以特征根大于1.2為標準截取數據,結果顯示,本問卷各個測量變量能夠較好地被6個因子所解釋(如圖2)。6個因子的累計貢獻率達到60.104%,說明6個因子對原有20個測量變量具有60.104%的解釋能力(見表3)。

圖2 因子分析碎石圖
在分析各因子所包含的測量變量含義的基礎上,對6個因子命名如下:討價還價能力:該因子由四個變量提煉而成,方差貢獻率為13.14%;信息能力:該因子由四個變量提煉而成,反映菜農獲取價格信息的能力,方差貢獻率為12.45%;學習能力:該因子由四個變量提煉而成,反映菜農學習新技術的能力,方差貢獻率為10.413%;技術能力:該因子由兩個變量提煉而成,反映菜農種植技術水平,方差貢獻率為10.088%;關系網絡:該因子由兩個變量提煉而成,反映菜農與菜販子和村干部的關系是否融洽,方差貢獻率為7.288%;風險偏好:該因子由四個變量提煉而成,反映菜農對風險的偏好程度,方差貢獻率為6.727%(見表3)。從分析各因子所包含的測量變量含義的結果來看,本文問卷設計的各個題項都能對測量變量進行較好的測度。

表3 正交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
1.菜農討價還價能力、關系網絡對與獲利能力存在明顯的正相關關系。菜農討價還價能力與獲利能力正相關的相關系數為0.103,顯著性為0.003;菜農關系網絡與獲利能力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291,顯著性為0.006,因此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設2、4,認為菜農討價還價能力、關系網絡與獲利能力正相關。
2.菜農種植規模、風險偏好、技術能力與獲利能力之間呈正相關關系但不夠顯著。菜農種植規模獲利能力的相關系數為0.03,顯著性為0.740;菜農風險偏好與獲利能力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163,顯著性為0.069;菜農技術能力與獲利能力的相關系數為0.005,顯著性為0.953,因此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1、3、5,認為菜農種植規模、風險偏好、技術能力與獲利能力之間雖然呈正相關但是不顯著。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有三個方面。一是與樣本構成有關。本研究中,菜農種植規模普遍不大,種植面積在5畝以下的菜農占樣本總數的44.2%,5-10畝的樣本占30.9%,20畝以上的菜農樣本總量的10.8%,所以規模效益雖然存在但不是很明顯。二是與樣本素質有關。由于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菜農,整體素質的限制使得菜農對風險偏好的測定存在一定的偏差。三是與我國菜農的整體栽培水平不高和調研主要集中于優勢產區有關。整體栽培水平不高導致不同菜農之間的蔬菜種植水平沒有非常明顯的差別,調研主要集中于優勢產區,各種植戶之間交流學習方便,使各種植戶之間種植水平差異不大。

表4 相關性分析結果
3.菜農基本素質、學習能力、信息能力與討價還價能力正相關關系顯著;種植規模與討價還價能力相關關系不顯著。菜農基本素質與討價還價能力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19,顯著性小于0.0001;學習能力與討價還價能力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729,顯著性小于0.0001;信息能力與討價還價能力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346,顯著性小于0.0001;因此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接受原假設2a、2b、2c,認為菜農基本素質、學習能力、信息能力與討價還價能力正相關。菜農種植規模與討價還價能力的相關系數為0.134,顯著性為0.139,因此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2d,認為蔬菜種植規模與菜農的討價還價能力和獲利能力之間雖然呈正相關但是不顯著。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也是由于樣本中菜農種植規模普遍不大,造成了不同規模菜農在討價還價的能力上并不存在著很明顯的差異。
4.菜農基本素質與技術能力的相關性不顯著。菜農基本素質與技術能力的相關系數為0.029,顯著性為0.746,因此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5a,認為菜農技術能力與獲利能力之間相關性不顯著。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在于菜農技術能力之間差異不顯著。
討價還價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菜農的獲利能力,菜農在蔬菜產業鏈獲利偏少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討價還價能力弱。在我國現階段,蔬菜生產處于一種分散的小菜農生產狀態,其上游的供應商和下游的收購商無論經營規模還是信息能力、學習能力都遠強于分散生產的小農,因此無論是農資采購價格還是蔬菜銷售價格,蔬菜生產者都只能是價格的接受者。因此培育和規范蔬菜專業合作社、提高蔬菜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以蔬菜生產者討價還價能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蔬菜生產分散化的狀態,使菜農在和上下游的供應商、收購商打交道時以集體的力量出現,提升規模、信息能力和學習能力。
菜農的社會關系網絡和風險偏好對獲利能力有一定的影響,社會關系網絡越廣,風險意識越強,獲利能力就越高。因此,強化菜農社會關系網絡,增強風險意識是提高獲利能力的有效途徑。首先要求提高菜農經濟和社會地位。陳穎[14]認為:農民獲得更多更優的社會資本的一個重要基礎是采取各種手段提高和提升農民的能力和地位,從而使他們成為真正的行為主體。提高菜農經濟和社會地位,使其擁有獲得社會資本的必要條件是強化菜農社會關系網絡的基礎。提高菜農經濟和社會地位同樣能夠起到增強風險意識的作用,張躍華等[15]認為農民在收入沒有達到一定高度時,其對于風險的偏好隨著收入或者財富的增加而趨于規避,可見菜農的風險意識也會隨著經濟和社會地位的提高而加強。其次要通過教育,使廣大菜農認識到社會關系網絡和風險意識的重要性,促使他們積極的強化社會關系網絡,增強風險意識。再次,要鼓勵菜農到經濟發達地區參觀考察,以開闊眼界、擴大關系網絡,提高風險意識。
雖然本研究中種植規模與菜農獲利能力之間存在不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但由于每畝耕地的蔬菜產量有限,在蔬菜價格不能大幅度提高和菜農經營規模小的情況下,菜農的總收入絕對不可能很高。因此擴大單個菜農的蔬菜種植規模、實現蔬菜生產規模經濟是提高菜農收益的一個重要途徑。這就需要通過有效的土地流轉,使單個菜農的生產規模能夠在保持現有土地制度下得以擴大。需要注意的是只有與當前的生產技術條件相匹配的規模才是合適的經營規模,這就需要通過研發和推廣生產過程中相對耗費勞動力較少的蔬菜品種和價格不高、適用用于小規模生產的小型實用性農業機械以及優化蔬菜生產流程等手段來提高蔬菜生產的規模。
蔬菜生產者技術能力雖然與獲利能力正相關關系不顯著,但技術能力越高,種植同一品種蔬菜的單產就越高,投入中的耗費也越少,另外由于具有較高的技術水準,接收新品種和新技術的速度也越快,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提高蔬菜生產者的獲利能力。蔬菜科研單位要圍繞生產中的實際問題開展研究,多研發能夠應用于實踐的新品種、新農資、新規程。鄉村干部、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農技人員以及廣大蔬菜經紀人、種植大戶要既提高受訓者的生產技術水平,又提高經營管理能力。
蔬菜生產者素質的高低與菜農的討價還價能力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因此提高菜農獲利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通過提高菜農的基本素質來提高其討價還價的能力。提高菜農素質一是確保菜農基礎教育年限穩步提升;二是要關注菜農年齡結構偏大的問題并且難以得到改善的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鼓勵受過一定蔬菜種植技術培訓的年青人前往蔬菜種植區創業,投身蔬菜產業。
[1]殷麗玲.基于合作博弈的農超對接利益分配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11.
[2]于家濤,喬長濤.“農超對接”的利益分配機制分析[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3):117-120.
[3]甘筱青,高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豬綠色供應鏈利益分配[J].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11(6):296-301.
[4]陳曉群.食用油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研究[J].江蘇商論,2011(09):25-27.
[5]吳羅發,魏建美,李林,陳萍.江西省蛋雞產業鏈利益分配調查分析[J].江西農業學報,2010,22(5):155-158.
[6]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7]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陳小悅,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
[8]Sucky E.A bargaining model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for a single supplier-single buyer problem[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6,171:516-535.
[9]趙道致,韓敬穩,秦娟娟.基于轉換成本的供應鏈成員討價還價能力研究[J].中國管理科學,2010(8):79-85.
[10]張宗益,李忠云,龍勇.競爭性技能聯盟中企業討價還價能力實證研究[J].系統工程學報,2007(4):148-155.
[11]盧福財,胡平波.網絡租金及其形成機理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6(06):84-90.
[12]唐為.社會資本與農民收入差異(D).浙江工商大學碩士論文,2012.
[13]趙劍治,陸銘.關系對農村收入差距的影響及其地區差異——一項基于分解的分析[J].經濟學季刊,2009,9(1):363-390.
[14]陳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視角下的農民社會資本培育[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4):5-9.
[15]張躍華,顧海英,史清華.農業保險需求不足效用層面的一個解釋及實證研究[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4):83-92.